騰格里工業園,地處騰格里沙漠東南,十多年來幾經變遷,目前已升級為經濟技術開發區。以硫化堿項目為主的精細化工產業鏈為當地GDP貢獻頗多,曾受到當地政府全力扶持。但大量污水被直接引入沙漠腹地的蒸發池,至少已經污染了附近騰格里沙漠十年。
大漠黃沙,是很多人對沙漠的印象。在騰格里沙漠南端的格里斯蘇木(相當于鎮級行政級別),不僅有數不清的沙丘,也有風光旖旎的通湖草原,2013年游客人數接近整個蘇木人口的200倍。
從通湖草原沿著751縣道向北不到7公里,原本金黃色的沙子逐漸色彩黯淡,沙丘中是大面積介于黑色和褐色之間的斑塊,一股強烈的硫化物氣體惡臭讓人眩暈。
從衛星地圖上可輕易找到這一“沙漠奇觀”,一片黃沙中間,四個整齊排列的大黑格子,顏色有深有淺,那就是惡臭的來源——化工廢液蒸發池。
據了解,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被曝光后,內蒙古啟動追責,自治區環保廳、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騰格里經濟開發區共24名相關責任人先后被問責,并受到黨紀政紀處分。近日,相關媒體到騰格里工業園區回訪整治情況時發現,騰格里沙漠腹地的晾曬池廢水底泥已處理完畢,昔日彌漫在工業園區的刺鼻氣味消失了。
騰格里沙漠污染被曝光之路
2014年9月6日,某媒體用兩個版報道了內蒙古騰格里沙漠中存在著工業園區向沙漠腹地排放工業污水的問題。
9月7日,該媒體跟進報道,騰格里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陳主任稱,出現刺鼻氣味等現象可能是監管上不太到位,企業出現了偷排漏排的現象。
9月8日,阿拉善盟騰格里經濟技術開發區環保安監局局長馬巴依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敢拿人格擔保,污水沒有埋到沙里面。我們怎么可能把污水埋到沙子里呢,這不可能是事實。”該官員“人格擔保”的回應一出,立即引發輿論嘩然。對此,評論認為,人格擔保,其情可切,但如果經過實地調查后再出結論,豈不是能更令人信服?要少一點拍胸脯,多一點實際行動。
10月3日,媒體披露,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在引起黨中央的重視,內蒙古稱入冬前處理完污染物。有網友表示:上面不說話,下面就裝聾作啞,當初那個拿人格擔保的環保局長,現在在干啥?
國慶假期前夕,黨中央對騰格里工業園區的環境污染問題作出重要批示的消息傳來。與此同時,內蒙古環保部門忙碌起來。10月1日,內蒙古環保廳緊急召開黨組會議,就騰格里污染問題作出全面部署。10月2日,自治區環保廳緊急約談各盟市環保局長。10月3日,自治區環保廳召開盟市環保局長座談會……
在中央做了重要批示后,“國慶假期,內蒙古環保部門卻比工作日還忙。”10月4日,某媒體發表評論稱,領導一批示,下面就重視。這樣的例子時常見諸報端。“為什么長期沒有得到及時治理和懲處,中央領導一批示,就立刻雷厲風行起來?”眾人呼吁其他地方政府和部門跳出“領導批示才重視”的怪圈,從此事中吸取教訓,不要總是麻煩。“這么忙,你們總為自己分內的事麻煩他,好意思嗎?”
再者,我們在二十多天前就表示,不希望新聞已爛尾,真相仍闕如。我們也擔心有關部門的一系列承諾和動作,只是為了滅火,滅公眾被事件點燃的怒火,也為了滅可能讓自己丟官去職的燒身之火。現在,我們仍然有這樣的擔憂。脆弱的沙漠環境一旦被破壞就很難修復,當地環保部門責任重大,不可推卸。這里的不可推卸,我們不愿意被理解成“因為這是中央領導同志批示的重要任務”。有這樣的想法當然也不奇怪,但我們還是希望這至多只是其中一個原因,而且不是首要原因。
“被動式”低成本治污須改變
作為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也是全國沙區中治沙科研示范區,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被譽為“人類治沙史上的奇跡”,還被聯合國授予“環保500佳”的榮譽。在沙漠南緣中衛沙坡頭一帶,已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并有世界上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
近年來,騰格里沙漠的自然資源也吸引了不少企業前來投資,騰格里工業園區初步形成了硫化系列、萘系列和苯系列三個染料精細化工產業鏈,成為打造‘雙百億工程’的重點開發區之一。據騰格里工業園區管委會所提供的一份材料,騰格里工業園這些年來成就斐然。2010年,園區完成生產總值11.59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1.53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4.59億元,財政收入5252萬元,騰格里工業園是大漠中崛起的奇跡。
只是,當大量的化工企業紛紛進駐騰格里沙漠,而這些企業又將未經處理的污水源源不斷地排入沙漠,并且大量開采著地下水用于生產,我們還是感受到大漠崛起的“奇跡”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價。著名植物學家和草原生態學家、內蒙古師范大學生態學教授劉書潤就指出,“一旦地下水被污染,千百年來牧民們生存的棲息地不僅將失去,更重要的是,我國的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獨特的生態環境可能也將面臨嚴重威脅。”他還指出,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修復幾乎是不可能的。
與此同時,回顧幾年來的歷程,園區治污的進度總體呈現出一種“被動式”治污、低成本處理的狀態,長遠來看,不但埋下隱患,而且得不償失。
原騰格里工業園區曾規劃2009年建成污水處理廠,但終卻成為長達4年的擺設;而園區積極申請建設排污蒸發池,并很快投入使用。這實際上是把主動治污變成了被動防污。
更重要的是,蒸發池建成后,當初環評規劃的“綠化”“生態景觀”不見了,反而出現了園區監管跟不上,企業變相排污。對此,內蒙古新亞化工公司生產部長張曉東就坦承,公司的染料生產污水因處理成本太高,與利潤倒掛,兩年前曾向蒸發池直排過污水。
即使到了污染非治不可的時候,政府部門也往往重點考慮治污“經濟賬”。在騰格里開發區,由于南京環科所治理蒸發池固廢的預算可能達到億元,又是處理歷史問題,這一方案至今缺少明確的日程表。
“污水靠蒸發”是“被動式”治污、低成本處理的典型體現,但這樣的現象在全國并不鮮見,僅內蒙古就有多個類似的污水湖,有的還多次釀成污染事件。盡管有防滲措施,有關部門稱檢測也沒有發現污染地下水質,但是記者在騰格里沙漠蒸發池現場注意到,除了閑置的4號池西側路邊長有綠草,其余3個污水池西測路邊的雜草大多枯死。
騰格里開發區正在搬遷的15家企業,政府初步核算需要拿出1億元的資金;蒸發池從建設到今后的固廢處理,也是一筆巨大的投入。這些后果與當初保護企業生產、增加GDP和利稅的初衷早已南轅北轍,是該警醒的時候了!
【結語】
當我們痛心地看到,建國以來幾代人辛辛苦苦工作幾十年才創造出來的“人類治沙史上的奇跡”,就這么“輕而易舉”地輸給了短視的地方政府部門GDP政績工程,輸給了那些只看重“金山銀山”、不看重“綠水青山”的黑心企業時,騰格里沙漠上這種不顧環保、只顧錢包的發展模式還真的讓人很糾結。
“千里起伏連綿的沙丘如同凝固的波浪一樣高低錯落,柔美的線條顯現出它的非凡韻致……”,這樣的壯美,將只會成為文字中的記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