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環境信息化安全體系
近年來,隨著各行各業卷入信息化浪潮,環保行業亦不例外。
今年初,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將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提到了的高度。這意味著我國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管理體制機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個新框架不僅預示我國新的信息化戰略和網絡強國戰略被提上議事日程,而且也預示我國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競爭上將有新的突破。
環境保護部建設的省市縣四級環境保護專網投入5.79億元,堪稱環保系統有史以來大的一項信息化建設工程,今年已進入竣工驗收階段,即將連通全國,發揮環境信息高速路的重要作用。天津、云南、福建等省級環境信息化建設也不時傳來獲得上億元專項資金投入的消息。
專網覆蓋環境保護部、32個省級環境保護廳(局)、352個地市級環境保護局、2799個區縣級環境保護局以及37個直屬單位和派出機構。環境保護部數據傳輸與交換平臺覆蓋部、省、市、縣四級,實現了數據的遠程上報、同步、交換和共享。遠程公文傳輸系統、環境統計業務系統、政務信息系統等其他業務系統的有效運行進一步提升了環境保護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在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后,各地基本按建制成立了信息化領導小組,由黨政“一把手”直接領導。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判斷,機構的變化,將會對信息化建設產生深刻影響。在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后,各地基本按建制成立了信息化領導小組,由黨政一把手直接領導。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判斷,機構的變化,將會對信息化建設產生深刻影響。
信息中心如何與業務融合?
環境資源的共享和互通互聯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環境管理轉型的重要推動力,信息中心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但同時卻面臨著“少信息”甚至“無信息”的局面,并且長期以來作為技術支撐的角色也使其處于環保主戰場的邊緣,這些都成為信息中心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多年從事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總工程師魏斌認為,環境信息化是一項全局性、長期性的工作,在推進環境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中,必須站在環境保護業務全局的高度統一領導、統籌規劃,必須采取戰略管理的思想、方法和途徑,才能保持信息化建設創新發展、均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魏斌指出,當前,環境信息化工作嚴重部門化和局部化,環境信息采集不統一、管理不集中、應用不共享問題存在,信息化在有效整合和整體集成環境保護管理業務方面不足,尚未形成全國統一、分級管理和動態更新的核心數據庫,環境信息化的整體水平不高。
“我們要當不拆郵包的郵差。”這是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在環境信息化改革與發展研討會上對下一步環境信息化工作角色的定位。
程春明表示,“信息中心邊緣地位的改變并不能一蹴而就,我們的工作需要慢慢得到業務部門的理解與支持,由于已有的環境業務分工已經形成,在按照現有業務部門職能分工的情況下,信息產品是由業務職能產生的,信息產品的歸屬各有其主,信息中心首先要提供渠道、提供服務,將環境數據收集上來,使數據,為未來更大范圍的共享奠定基礎。”
“如今,信息化已經不是一個專業,而只是一種手段,專業性已經沒有優勢。在業務流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用信息流和數據流串起來,發現業務的關聯性、協同性。比如關于大氣污染的成因,我們可以采用大數據進行分析,為環境管理提供另一個視角。所以,信息中心要從技術型開始向服務型轉變,但是必須找到立身之本,即服務主體。”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徐富春說,信息中心服務的主體是環保工作,要做好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務。
程春明結合各省信息中心的發展,提出信息中心只有與環境業務融合,有自身的業務,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使環境保護工作成為一個有生命體的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