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到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其他設市城市達到70%,縣城及重點鎮達到30%。
但目前業界基本認為,污泥處理“十二五”指標難以如期完成。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就曾表示,目前重點城鎮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還比較低,據不完全統計尚不足20%,與“十二五”目標相差較大,目標如期完成難度大。
污泥處理是共同難題
我國的污水處理廠在建設過程中,一直以來都是“重水輕泥”,城鎮污水處理廠基本實現了污泥的初步減量化,但未實現污泥的穩定化處理。據統計,約80%污水廠建有污泥的濃縮脫水設施,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減量化,但仍然約有80%的污泥未經穩定化處理。在日前的水處理創新交流會上,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表示,未經穩定化處理的污泥有很多危害,例如有機物的腐敗、臭味等二次污染的風險,另外,原水中40%—50%的COD會污染水體環境,這會使得減排目標會大打折扣。
污泥處理問題是一個普遍難題,各大城市都在尋找解決之道。在9月20日召開的2014中國水管理、水處理及再生水利用技術交流會上,江蘇省住建廳城建處處長何伶俊表示,江蘇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內都建有污泥處理設施,剩余污泥在城鎮污水處理廠內經脫水后外運處置。據統計,在2013年,江蘇省城鎮污水處理廠每年產生含水率80%的污泥約270萬噸。
“這些產生的污泥,有10.7%用于堆肥,11.8%用于衛生填埋,13.2%用于制造建材,62.9%用于焚燒,但焚燒并不是一種佳處理方式。”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城建處副處長何伶俊說道。
據了解,目前我國約有一半的污泥采用填埋處置,而符合衛生填埋的約有30%,這明顯會對環境產生二次污染。除此之外,污泥焚燒也不是一種可持續性的辦法,焚燒污泥時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如二惡英、二氧化硫、鹽酸等,受國內焚燒技術的限制,二惡英污染問題尚未很好解決,重金屬煙霧與燃燒灰燼也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由此可見,要想把污泥處理好還需要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脫水填埋仍是主流
污泥處理作為污水技術工藝鏈的薄弱環節,與之相關的排放標準和政策一直處于灰色地帶。隨著中國城市污水和工業污水處理普及率與排放標準提高,污泥的污染問題將逐漸凸顯。
業內人士估算,市政水處理每年可產生2792萬噸濕污泥,工業水處理每年可產生2635萬噸濕污泥。未來每年污泥處理運營的市場空間約3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視工藝而異。
國家《“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對污泥處理設施建設提出了明確目標,專家認為,短期內粗放處置(脫水后直接填埋)仍是主要的技術路線,如同垃圾處置產業的出現是源于環境容量超載后倒逼社會解決問題,在填埋不出現重大安全問題且環境容量尚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污泥市場的啟動將會非常緩慢。
同時,“十二五”收官在即,政府為了達到目標政策,傾向于選擇投資少、見效快的處置方式,因此,未來短期內將利好高干脫水相關的壓濾機和離心設備供應商。業內學者預計,未來糾偏性政策出臺、安全隱患爆發和環境容量飽和,將會是啟動污泥處理市場的三條導火索。
因此,就我國污泥處理遇到的“瓶頸”,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建議,我國可借用德國做法,在后端根據出產的沼氣量進行補貼。同時,污泥處理處置費用必須融入污水處理費中,污泥、污水處理分不開。
此外,技術開發和市場的有效結合也尤為重要。目前,污泥處理任務的完成進度相對滯后,短期污泥處理投資將集中于成本低見效快的高干脫水設備供應商。而從長遠來看,污泥或將延續污水和城市垃圾處理的設計思路,并入現有城市固廢處理體系,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引入民營資本進行專業化運作。但可以斷定的是,我國污泥處理機遇和挑戰共存,思維理念轉變和前瞻性創新需要勇氣和擔當。同時巨大的市場和需求、大量研發經費的投入,定會未來污泥處理處置資源化技術的發展。
德國:技術與管理并重
作為德國大的公用排水公司,漢堡水務集團負責漢堡以及周邊地區的排水及污水處理。該廠的污水處理實現了完全自動化。污水處理流程大致為:將混有大顆?;蛘吖腆w物的污水送到過濾裝置進行過濾,過濾后的污水在大池里進行污泥沉淀,沉淀后的污泥再進行濃縮、厭氧消化、脫水、干化以及焚燒。去除污泥后的水則進行生化處理,經化學檢驗合格后排入易北河。
值得一提的是,沉淀和濃縮后的污泥被轉移到所謂的“消化塔”中暫時儲存,這些污泥在厭氧條件下產生沼氣,可用來發電。經過處理后的污泥經過離心機脫水并在盤式蒸汽干化機內干化,被送到污泥焚燒爐里焚燒。焚燒后產生的爐灰經過熔化可制成建筑材料,同時,焚燒爐的尾氣凈化后還可產生石膏,用于工業生產。
此外,先進的管理制度也為漢堡的污水處理奠定了的經營模式。據介紹,漢堡水務集團由漢堡自來水公司與漢堡市排水公司合并而成。自來水公司的豐厚盈利為污水處理技術開發提供了資金保障,從而有效避免了污水處理無人問津、城市污水處理長期落后于城市經濟發展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