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板塊表現依舊強勁 投資驅動將轉向長效機制
以新版環保法(201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為代表的一系列法規,將大幅提升排污者的違法成本(經濟、法律責任);政府作為環保的責任人,推動相關法規的嚴格執法、長效執法。長效監管機制下,行業競爭環境將逐步改善,對環保行業影響是較為深遠:
1、訂單競爭環節更看重技術實力、工程運營經驗和企業品牌等,而非人脈資源;中小競爭者將被有效監管市場擠出,市場競爭環境將逐步改善。
2、推動非市政投資類領域的快速發展,如工業危廢、工業污水、再生資源等細分領域。以往的“重投資、輕監管”模式下,工業企業環保意識不強,部分排污企業仍處于應付檢查、企圖蒙混過關的心理,而在長效監管機制下,高額違法成本將改變這一局面。
3、第三方監測、治理等模式興起。環保行業轉換到”長效監管模式“下,政府部門從投資方轉換為履行監管、執法角色,對環保服務、監測數據等采購服務,第三方治理、監測等模式將大量興起。
低估值大白馬、業績高成長及重組脫胎小企業前景看好:
首先是有盈利空間的領域,如污水提標、垃圾發電、燃煤鍋爐改造等領域,這些領域的企業往往都是有先發優勢、規模已經較大、可以借助資本市場平臺融資拿政府大項目的白馬企業,如:桑德環境、碧水源、雙良節能、中電遠達、天壕節能等。
其次,因為環保政策驅動特征明顯,政策推進使細分領域景氣度躍升,若企業技術上有優勢,就可能在短期業績大幅釋放,如東江環保、盛運股份、瀚藍環境等。
再次,重組脫胎企業——實際控制人變更的相關企業,如秦嶺水泥、神霧環保(原天立環保)等,由于基本面發生了重大變化,主營業務變更,或存在資產注入預期,未來發展前景向好。
截止2014年8月29日,環保行業PE為29.44倍(行業均值),PB水平為4.42倍。環保行業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其未來發展前景極為廣闊。建議繼續關注具有核心優勢的細分,如固廢處理的東江環保、水處理行業的碧水源等公司;繼續關注未來成長性突出,具有動態估值優勢的公司,如中電環保、桑德環境等公司。
截止8月31日,環保企業并購金額超前3年總和。行業細分領域眾多且區域割裂,而資源及技術亦可產生明顯的協同,因此,并購成為上市公司做大做強的重要策略;在IPO沒完全放開之際,大部分環保非上市公司面臨巨大資金壓力,考慮到當前一級市場估值較高,被并購或成為非上市公司股東兌現收益的良策。
行業動態方面:
1、環保部發布了《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督管理技術規范》等5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2、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工信部三部委下發的《關于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中規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間,對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
3、國家發展改革委進一步疏導環保電價矛盾,支持燃煤發電企業積極開展脫硝、除塵改造;
4、環保部發布《廢煙氣脫硝催化劑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審查指南》;
5、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指導意見》。
個股表現方面,眾合機電上周表現在環保行業佳,周漲幅5.29%。此外,桑德環境、博元投資、永清環保、迪森股份等表現也較好,周漲幅分別為0.84%、0.77%、0.74%和0.69%。表現較弱的環保公司主要神霧環保、中材節能、天壕節能、巴安水務等。
泛環保行業9月仍然是政策紅利釋放將過程,維持行業板塊長期“強于大市”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