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龜裂、水庫干涸、河床裸露、玉米等農作物枯萎、人畜飲水困難……今年6月以來,河南持續高溫少雨天氣,造成中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區大范圍干旱,這場“63年以來嚴重旱情”,正在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糧食生產安全造成嚴峻“烤”驗。
抗旱是一種持久戰
河南旱。當地人說,“五天無雨一小旱,十天無雨一大旱”。電影《1942》中餓死300萬人的大旱正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也曾發生過8次嚴重干旱,小的旱情幾乎年年都有。抗旱,成了每年新聞報道中少不了的身影。2014年入夏以來,“干旱”這個詞就開始在河南頻繁地出現,這也讓習慣了夏季防汛的河南農民有些“措手不及”。
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投入抗旱資金15.2億元,其中包括中央特大抗旱經費6000萬元和省級特大抗旱經費2000萬元,還動用了省長預備費6000萬元,用于興建抗旱應急工程、提水、送水等。然而,持續兩個月高溫少雨演變成的“旱災”,絕非一兩場雨水和政府資金投入就能輕易解決。
據相關媒體報道,隨著近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干渴”的中原大地對水的需求與日俱增,而這場“干旱”暴露出來的深層次水危機,對于河南經濟社會的影響還將持續,“抗旱其實更像是一場持久戰”。
作為“用水大戶”的農業灌溉,也一直是河南水資源“浪費大戶”,大水漫灌的現象仍然存在,全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9,與世界先進水平0.7至0.8有較大差距。與此同時,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河南工業和城市用水在迅猛增加。而過快的城鎮化建設和工農業生產中比較粗放用水方式,也使得全省各地地下水水位下降明顯。有村民反映,現在打井越打越深,甚至要打到上百米,所以打井成本非常高昂。加上深水井需要用電水泵,“卻受到農村經常停電的制約”。
“按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為嚴重缺水邊緣標準,河南屬于嚴重缺水省份,人均水資源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世界平均水平的1/16。”河南省水利廳廳長王小平說,不少地方水資源過度開發,像黃河流域開發利用程度已經達到76%,海河流域更是超過了100%,已接近或超過其承載能力。
節水農業勢在必行
“我覺得河南農業抵御干旱能力差絕不是缺水的問題。以色列那么干旱的地方,他們的農業為什么不受影響?根本的是他們的農業節水做得好,受環境影響就變小了。”河南省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教授馬建琴說。作為糧食生產大省,農業是河南省用水大戶,占全省用水總量的52%,遠高于工業和城鄉生活用水。因此,在馬建琴等一些水利專家看來,河南農業用水不是少而是多了。
“關鍵是水資源利用率太低,浪費嚴重。”馬建琴說,據她所知,以色列一立方水平均產3公斤糧食,而河南產出率尚不足以色列的一半。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副主任楊汴通認為除了渠系不完整造成的灌溉水利用率低,更大的浪費則在于“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用水效率低,50立方水可以完成的灌溉,常常要用到80到100方。”
目前,河南的節水灌溉已經有了一些經驗。許昌長葛市是50萬畝高標準糧田節水灌溉示范區試點,試驗田內采用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并配備智能井房、自動測墑等信息化管理系統,農民需把卡插入設在地旁的供水智能表內,不用動手就可以澆地。較之地埋低壓管道而言,較之傳統灌溉方式可節水30%左右。許昌項目建成后,年節水能力可達到3240萬立方米,糧食單產可由原來的883公斤增加到963公斤。
此外,河南節水灌溉面積占15%左右,根據規劃,“十二五”末,河南節水灌溉總面積將達到3000萬畝以上。“節水農業肯定是走出抗旱怪圈的有效路徑,可是實施起來需要時間。其中棘手的,一個是分散的小農種植,另一個則是農民節水意識普遍比較淡薄。”汪洪濤說。
河南省水利廳農水處科長汪洪濤表示,節水農業的投入成本平均每畝就要1000塊左右,如果不大規模成片建設非常不劃算。他自己更親眼見過,在建成的節水田內,農民不顧專家建議的用水量,按自己經驗,澆到水溢出地面。
全民行動:“節水”不止是口號
節水已成為眼下河南喊得響亮的“口號”。王小平介紹說,河南今年已開始實施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將劃定三條紅線:用水總量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
據鄭州市節水辦工作人員介紹,7月份以來全省旱情嚴重,他們采取了多項措施指導督促節約用水,如實施“計劃用水核定”,對用水大戶每個月計劃量都嚴格核定,超量加價。超20%以下,水費加價2倍;超20%至50%,加價3倍;50%以上,加價4倍。
與此同時,針對普通市民,他們提供了一份“日常節水小常識”,例如建議家庭使用節水器;如果覺得廁所水箱過大,可以在水箱里豎放一塊磚頭,以減少每一次的沖水量等。
“無論是改變農業生產方式,還是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普遍實現節水的用水方式,河南才真正能跳出抗旱怪圈。”汪洪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