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計劃的新數據顯示,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3年再次上升,將達到創紀錄的360億噸。來自東英吉利大學(UEA)丁鐸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和其網絡合作成員、由復旦大學和UEA聯合建立的復旦-丁鐸爾中心的研究人員參與領導了該計劃。這份名為《碳預算》的報告顯示,2013年的碳排放預計將上漲2.1%,這意味著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排放比《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排放基準年即1990年的水平高出61%。
而近一周以來,一場罕見的大范圍霧霾籠罩著中國。截至昨天上午,中央氣象臺已經連續3天發布霾橙色預警。與以往北方持續霧霾有所不同,南方地區在這場霧霾中首當其沖。從地域分布來看,除華北以外,整個華東地區都受到影響。據此前環保部數據顯示,全國20個省份104個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現霧霾天氣,覆蓋了中國將近一半的國土。
此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3年度報告》時指出霧霾的天氣主要是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盡合理造成的。因此“減少排放”被視為應對霧霾的根本之道,各地針對嚴重污染天氣的減排措施均將石化、鋼鐵、化工、焦化、水泥等行業列入控制名單。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減少污染物排放,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對減少霧霾有積極作用,而推動碳排放權的交易能鼓勵企業節能減排,從根本上控制污染物排放。碳排放交易起源于聯合國為應對氣候變化,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排放而設計的一種貿易機制。目前,歐盟和美國碳交易市場占據碳交易市場的主導地位,2010年歐洲市場的交易額占市場交易額的84%。
根據測算,過去4年間,碳交易市場規模達每年500億歐元,到2020年,碳交易總額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并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大交易市場。面對這樣一個潛力市場,中國政府和企業需要認真面對。有關機構預測稱,至2014年,中國的地區碳交易市場將覆蓋7億噸碳排放,而澳大利亞、美國加州、歐洲的碳交易市場則分別覆蓋3.82億噸、1.65億噸及21億噸碳排放。中國一旦建立全國性統一市場,有可能成為大的碳交易體系。
但是,要想建立全國性的碳市場并非易事。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我國是大的碳資源擁有國之一,是碳交易市場上大的碳核證減排量供應國,但由于交易體系建設滯后,至今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缺乏定價權和主動權,僅是碳交易市場的被動參與者,巨量碳核證減排量被低價出售給發達國家,由其包裝成碳資產金融產品轉手謀取巨額利潤。
國家發改委于2011年11月正式啟動碳交易試點,批準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各試點省市將交易主體范圍主要確定在所轄高耗能、高排放企業,交易產品以二氧化碳為主。今年以來,7個碳交易試點城市中,已有深圳、上海、北京3個城市進入了正式碳交易階段。如何盡快完善目前的碳交易市場,在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看來,要繼續開展相關能力建設,開展專業人才的培養,研究出臺配套的政策措施。
有專家指出,“全國碳交易市場”戰略還需在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交易量分配方法、碳交易登記注冊系統、溫室氣體報告核查制度、法律支持及配套政策等方面,加強國家層面碳排放交易的頂層設計。
據了解,從試點的情況來看,目前企業參與市場交易的積極性并不高。一方面是規則還不完善,企業看不到參與其中的潛在利益;另一方面,政府在法律法規和規則的制定方面還不到位,缺少統一、完善的法律法規和規則。比如,根據什么規則來制定配額更讓企業感到認可,實際上,目前各個試點省市的配額發放標準都不相同。
據悉,當前各試點省市已根據國家下達的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目標,結合本省市宏觀經濟情況,設定了“碳排放配額總量目標”或“碳強度控制目標”。下一步,如何設定全國碳排放總量,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確定全國碳交易總量是當務之急。
專家認為,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許多具體工作還有待加快推進。比如如何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這是碳交易的基礎。與此同時,還要研究碳排放總量和交易量的分配方法。是按照行業分配還是省市分配,是分到企業,還是中央分到省里由省里分到企業,哪一種方法是佳的選取方法。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報告核查制度同樣重要,企業到底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需要有一個核算依據和方法。而這一系列的工作非常復雜,在業內人士看來,需要相關部門做出巨大的努力,才能真正實現全國統一的、較為完善的碳交易市場。
在中國氣候融資論壇上,中國銀行產品經理唐茂恒認為,雖然金融機構對綠色信貸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支持,但是目前看,商業銀行參與的仍然很少,主要還是國有大型銀行做這方面的業務。“目前為止,低碳、特別是銀監會綠色信貸仍然停留在社會責任上,商業銀行在這些項目上的盈利性不夠,沒有好的商業模式,未來如果有合理的商業模式,銀行參與的力度會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