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環保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新興產業,成長性強,市場機會大,就業機會多,對于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節能環保產業日漸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新一輪發展的重點,面臨著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
然而,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無論是在市場規模還是在發展技術上,都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政府十分重視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將其作為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此次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又一次得到了各方的積極反響,節能環保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這一定位上的變化又一次給資本界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
據了解到,我國環保產業市場規模巨大,來自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的數據預算,2013年—2017年,火電除塵、脫硫、脫硝市場分別為482億元、608億元和550億元。水泥、鋼鐵大氣治理市場約266億元、103億元,燃煤工業鍋爐治理需求或達400億元。
產業發展不可揠苗助長
《意見》的發布贏得了市場的陣陣掌聲,但也有專家對即將到來的環保產業大發展表示擔憂:4.5萬億元的“盛宴開席”,各路資金蜂擁而至,是否會讓環保產業陷入又一個“投資沖動”?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分析指出,節能環保設備生產方面可能會因政策刺激,生產門檻較低出現產能過剩,這是需要防范的潛在風險。但另一方面,節能環保設備使用和技術服務關聯度更大,包括環保設備是否使用以及對違法處罰力度的大小等,更涉及包括鋼鐵企業,污水處理等諸多行業,以及政府在環保政策的制度安排和行政管理水平上。
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專家認為,在規則制定、市場準入以及相關處罰力度等方面,不僅要加強市場和行政手段的配合,還需要相關法規的完善。
“不要一哄而上與揠苗助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任何一個產業都要遵循產業發展的規律,根據產業的市場需求來決定整個生產的供應量,否則追求快速發展會造成產能過剩,還可能會造成產業傷害。”
跨國公司欲領風騷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跨國公司也在不斷尋找和調整新的投資領域。日前,在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舉辦的首屆“經濟技術開發區對話世界500強”活動中,跨國公司蠢蠢欲動,節能環保領域在華投資謀篇布局的新重點。
目前我國企業生產的環境保護產品品種比較齊全,具有一定的生產配套能力,基本可以滿足市場一般環境污染治理的要求;但核心產品的技術水平和可靠性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非常明顯。
我國的環保企業產品類型多集中在中低端領域,往領域發展還需要一個過程,難以滿足領域的市場需求,而跨國公司在布局能夠彌補我國市場的空缺,跨國公司憑借其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占領了較大的市場份額,100多家外資環保公司占產業總量的75%。相比中低端領域的低附加值、激烈競爭,領域不但能獲得更高的附加值,還能因為競爭壓力較小有更大的話語權,因此在定價上更有優勢,攫取更多的利潤。
盡管我國環保企業在能環保領域的政策利好推動下加速度發展,但是要縮小與跨國公司之間的技術水平差距仍需時日,并不能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如何解決我國節能環保技術困境決定著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高度,一方面可以與跨國公司實現合作,吸收對方的技術發展我國產業,另一方面我國環保企業規模不大,資金方面緊缺,難以集結研究人員的力量攻克技術難題,需要國家政策給予資金支持。
環保行業外熱內冷 企業期待出臺具體細則
雖然我國環保產業的市場潛力相當巨大,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投資主體單一,投資效益不明顯,資本流向環保市場十分困難。再加上環保投資具有數額大、周期長、高風險等特點,相應的激勵政策一直不到位,因此國內環保產業的資本市場不溫不火。
一位在圈內沉浮多年的民營環保企業負責人表示,現在環保行業是外熱內冷,近一兩年來,宏觀經濟走勢低迷給民營企業帶來嚴重影響,一些對政府財政支出較為敏感的公司接單更為困難,業績已經持續萎縮。
多家環保上市公司表示,《意見》出臺對行業無疑是重大利好,但短期內不會帶來實質性影響,他們更關注細則的落地情況。不久前,各環保上市公司發布中報,不少公司的業績變化顯示,自2011年以來,各項利好政策接連發布,但在國內外整體經濟低迷、市場需求疲軟的環境下,公司現有業務仍然面臨價格持續下跌、原材料采購成本上升的不利局面。
專家表示,節能環保需要全社會各種力量的共同參與才能推動節能環保產業保持健康發展。因此,如何鼓勵引導社會包括民間資本積極參與顯得尤為重要。
各分析機構對此次《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的出臺不吝熱情,但對接二連三的宏觀利好,企業界則在歡迎之余,感到有點審美疲勞,他們更期待具體、配套的政策落地。由于節能環保產業本身具有天然壟斷性,政府應當制定相應政策,規范行業標準并設定低進入門檻,減少企業在中低端領域的過度競爭,建立良性市場機制。“對于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的環保產業而言,需要的是貼近產業需求、實惠實在的財稅、金融、價格、信貸政策支持。”
同時,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形成產業集聚效應與輻射效應。目前,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布局分散,產業缺乏集聚性,行業集中度不高。通過推進產業集群可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以大型骨干企業為、廣大中小企業并存的良性產業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