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改革委有關方面負責人說,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作為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
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王世汶說,節能環保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的說法早就有之。早在2011年國家發改委牽頭組織制定《節能環保產業振興規劃》時就曾經提出這樣的說法,后來由于節能環保產業界限不清晰且《規劃》涉及財稅等多部門領域極為復雜,導致《規劃》內容不倫不類,后流產,未與世人見面。
而在兩年之后,節能環保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的說法正式出現在國務院文件中并昭告天下,足見新一屆政府發展這一產業的決心和力度,產業盛宴或將隨之開啟。
發展改革委有關方面負責人說,“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緩解我國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的客觀需要。資源環境制約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只有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形成一定規模的節能減排工程技術基礎和能力,才能切實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排放問題,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得益于政策利好,業內外人士紛紛看好環保產業未來市場前景,業內外資本也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業內專家表示,在環保領域,從需求角度講,水、固廢處理、土壤修復、垃圾處理以及危廢處理都孕育著巨大的市場。從供給角度來說,較之于裝備制造而言,環境服務的市場和利潤空間更大。
《意見》規劃:“產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在政府引導、市場導向、措施完善、模式創新等因素共同推動下,預計環保產業巨大的市場需求將被有效激發。
市場化不足亂象叢生
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是治理環境污染的重要保障。我國大氣、水、土壤污染加重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有利于加快治理影響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然而雖是政策重大利好,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多少有些“麻木”,因為作為一個典型政策法規驅動型的產業,業界更關心的是好的政策如何落實以實現真正的市場化。
據了解,目前環保產業魚龍混雜,聚集了3萬家企業,參差不齊,企業間相互壓價、招投標暗箱操作等惡性不正當競爭充斥產業,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和產業健康發展。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王世汶不無憂慮的指出,國家除了出臺《意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縷順整個節能環保產業的管理體系,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業內專家分析,就目前而言,環保產業是政府支持行業,尚處于賺錢期,民營資本愿意投錢,目前也主要是民營資金投入為主,上市公司則以發債、增發等再融資獲得資金。據介紹,目前大的公募基金投入資金到環保行業相對較少,主要還是小的私募較為積極。不難看出,在地方債臺高筑的當下,投資環保產業也要極為謹慎。
王世汶表示,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要注重縷順體制機制關鍵是抓政策落實,“光調子喊得高是不行的,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他指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環境欠賬較多,當今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極為突出,成為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瓶頸,在這個關鍵節點上政府必須下定決心實實在在地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要由數量為導向改為質量導向,注重環保項目的環境效益,要將環境質量與干部政績考核掛鉤,真正使得環保產業具有生長的動力機制,走向良性發展之路。
江蘇省環科院環保產業促進中心主任鄒敏表示,要推動《意見》所提目標實現,真正使得節能環保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還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政府要加強市場規范秩序,針對目前產業過熱的現狀,必須加強引導,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促進企業優勝劣汰,有序退出。二是要加強財稅支持力度,特別是在地方政府財政吃緊的當下,要發揮中央政府的作用。三是要加強技術攻關。
鄒敏坦承,《意見》其實已經就環境質量與干部考核掛鉤等體制機制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現在的確需要抓落實,而不是流于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