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億級垃圾焚燒上市企業粵豐環保發布公告,宣布將于2025年6月2日退市,這也意味著備受行業關注的百億資產重組事件即將收官。
這一事件不僅引發行業對瀚藍百億資產重組事件的討論,“退市”相關話題也成為一個關注的焦點。雖然粵豐環保的退市原因是瀚藍環境發起的并購而主動退市,但行業近兩年也涌現了大批被迫退市的案例。
2019年科創板開板,引發了又一輪環保企業上市潮。這一波上市熱潮一直延續到2021年,環保企業IPO數量達到歷史高峰。據中國水網的不完全統計,2021年新增的涉環保業務的上市公司達43家,擬募集資金共約199.39億元,新增環保企業數量之多在產業發展史上都極為少見。
此后,環保資本市場熱度逐漸消散。到了2024年,環保IPO市場接近冰凍——整個環境產業主板上市的僅有兩家企業,還有至少18家環保企業終止或撤回IPO申請。
在環保企業上市數量銳減,排隊上市企業撤單潮洶涌的同時,博天環境等多家知名環保企業退市的新聞也沖擊著環保人的眼球。中國環保產業在短短幾年間經歷了從資本狂歡到理性回調的劇烈轉折。
強制退市
近年來,隨著環保政策的不斷收緊,環保行業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許多環保上市公司因為業績不佳、資金鏈斷裂等原因,紛紛退出資本市場。僅2024年就有世紀星源、博天環境、美尚生態等接連退市。
其中,世紀星源是A股歷史上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早在1990年便登陸資本市場,環保業務是其當下營收的主要來源。2024年,該公司因觸及面值退市規定被終止上市。事實上,這家公司業績長期低迷,2019年以來營收更是連年下滑,虧損主要原因正是環保行業近年增量到頂,企業普遍面臨的主營業務收入減少以及應收款項等問題。
2024年3月19日,博天環境因為財務造假被強制退市,證監會認定,博天環境披露的2017年至2021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這也成為當年環保行業備受關注的大事。博天環境曾是環保領域的頭部企業,在水處理等領域有著一定的行業影響力。博天環境起勢于環保行業的高速發展階段,享受到市場爆發的紅利,業績規模和企業體量快速增長。但當市場放緩、行業整體轉型時期,博天環境在商業底層上沒能突破規模陷阱,終究以規模興也以規模衰。從2017 年上市,到2024年退市的整整 7 年,期間環保行業發生巨大變革。博天環境登頂之后快速跌落,不僅是一家企業的興衰發展史,更折射了時代背景、反映出產業變遷。
美尚生態曾“貴”為生態修復、景觀建設界的巨頭,于2015年12月登陸深交所創業板,此后市值一度高達百億,也做了尚賢河濕地工程、太湖濕地生態修復和保護等多個示范項目,直到2020年首次遭遇虧損。此后,美尚生態開啟了持續虧損的道路,公司2023年年度報告指出,受宏觀經濟環境及地方財政支出收緊影響,部分項目所在地政府或城投公司預算承壓,未按約定付款進度支付項目款,影響了公司營運資金。事實上,近年來美尚生態多重負面纏身:業績虧損、財務造假、信披違規、受到監管處罰等。2024年多重風險暴露,最終觸發面值退市規定被深交所終止上市。
從退市原因來看,財務造假、面值退市、內控失效等構成大部分企業退市的直接原因,盡管具體原因各有不同,通常是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但退市背后仍有一些共同點值得我們深思。
環保產業是典型的政策驅動型產業,這是業內早已形成的共識。同時,環保行業亦是資金密集型行業,投資回報期相對較長,環保企業要發展,很多時候離不開資本的加持。當年,不少環保企業憑借PPP“跑馬圈地”,但自有資金實力不足,于是過度使用金融杠桿,“小馬拉大車”現象突出,也為后期發展種下了“爆雷”的種子。資本無疑對環保企業發展有強大助力作用,但當企業擁抱資本時,一定要防范風險,讓資本為企業所用,而不應被資本裹挾。
主動摘牌
隨著行業周期和監管的變化,一邊是A股市場監管之下強制退市,另一邊一些新三板環保企業開始主動“摘牌”。
2024年瀏經水務、景澤環境、雙元環保、水生態、山河生態、真和麗、自遠環保、大元生態、綠嶺生態、榮林環境等至少11家新三板環保企業終止掛牌。
梳理發現,前述公司以主動申請摘牌為主,多家公司在公告中表示,摘牌是為了進一步提高經營決策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按規定,掛牌公司的部分決定需經股東大會通過,流程多時間長,造成公司溝通成本、時間成本等顯性成本的增加。在運營成本方面,在新三板掛牌后企業每年需要主辦券商持續督導、年報/半年報審計、法律意見咨詢等,掛牌企業需向主辦券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三大中介機構和股轉系統支付相應的服務費用。這些費用,也使得企業的經營成本進一步增加。
同時,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包括融資訴求,但掛牌企業數量的增加并未帶來流動性改善。很多企業鮮有投資者關注,估值長期被低估,企業的實際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轉而主動摘牌進而謀求A股IPO的運作。
對此,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指出,效率問題、成本問題,確實是重要的原因,企業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也是其“退場”的考量因素。企業摘牌后,不排除“轉戰”A股尤其是北交所的可能。薛濤進一步指出,當前,環保企業受到價格機制不到位、運營費用拖欠等因素影響,面臨發展瓶頸,整個環保板塊在資本市場并不是關注焦點,行業更應聚焦高質量發展,才有望在資本市場上尋得更好表現。
史上最嚴退市新規威力顯現,2025年退市潮還會延續嗎?
2025年,伴隨宏觀外部環境的變化,主板市場退市風險警示企業頻發態勢正在逼近,環保行業在政策調整、市場周期與資本規則多重壓力下面臨深度洗牌。
去年4月12日,國務院發布資本市場新“國九條”,明確“應退盡退”的政策導向,從嚴格強制退市標準、暢通多元退市渠道、強化退市監管等五個方面著手,提出嚴格執行退市制度,嚴厲打擊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惡意規避退市的違法行為。同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滬深北三大交易所也同步修訂了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進一步收緊財務類退市指標,將主板虧損公司營業收入指標從1億元調高至3億元。這被業界視為最嚴退市新規。
2024年年報成為“退市新規”發布后首個適用的年度報告,所以2025年年報季備受市場關注,“史上最嚴退市新規”的威力也在2025年開始真正顯現。
如4月29日,2025年首只,深交所主板上市超30年的老牌公司東旭藍天
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旭藍)因連續二十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于1元鎖定面值退市,于4月30日被摘牌。公開資料顯示,*ST旭藍聚焦綠色產業,鞏固推進“智慧能源+環保治理”獨特產業模式,致力于成為國內領先的環保新能源綜合服務商。1月25日,*ST旭藍披露2024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公司2024年度歸母凈利潤虧損3億元—5億元,同時面臨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及財務公司存款問題可能導致的巨額壞賬計提,這將使公司凈資產大幅縮水甚至可能為負,償債能力幾近枯竭。
受內外部環境影響,環保行業上市公司市值持續低迷,而據深溪咨詢統計,從2024年年報情況來看,221家環保上市公司總凈利潤297億,平均每家凈利潤為1.35億,相比于2023年的1.78億下降了24%,整個行業在盈利能力方面正在面臨巨大的考驗。
近兩年,不少環保企業也因業績不達標,而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在退市新規收緊與行業并購重組加速的雙重政策調整窗口期,涉環保業務上市公司能否跨越3億元營收門檻并實現可持續盈利,仍需等待下半年財務修復與市場出清的實際成效,行業洗牌格局下的生存分化仍有待觀察。
退市背后
從財務造假到經營失速,從應收賬款積壓到政策紅利消退,環保企業的退市原因呈現多樣化特征,但核心均指向行業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
退市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市場與行業周期共振的結果。
從“黃金十年”到存量博弈,環保行業依托PPP模式和政策補貼高速擴張,但伴隨治理目標基本完成,行業進入存量時代,產業也迎來周期的拐點;
環保行業商業模式有著天然缺陷:重資產、長周期與政府依賴,疫情之后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滑導致回款周期拉長與大量的應收賬款,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行業高峰期,企業在資本加持下的盲目擴張與跨界并購,最終迎來資本的反噬,資本泡沫一旦破裂,企業也失去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一系列退市事件背后,既反映了環保行業從工程驅動向運營服務轉型的陣痛,也凸顯了監管層對財務合規性、可持續經營能力的強化要求。
席卷環保行業的退市寒流,既是陣痛,也是契機。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北京上善易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郝小軍認為,新“國九條”在加強中國資本市場法制建設的同時,為環境企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對于科技創新型中小環境企業發展有重要意義,預示著環境產業“良幣新時代”的開啟。
隨著新“國九條”的深入實施,資本市場“進出有序”的生態正在形成。那些依靠技術革新、精細化管理的企業,將在洗牌中脫穎而出;而依賴政策套利、財務粉飾的“僵尸企業”,終將被時代淘汰。退市新規的嚴格執行,加速了這一進程。
“活得久”比“跑得快”更重要。環保行業在新時代更需要耐力型長跑選手,配速要合理,步伐要均勻。
原標題:從“上市熱潮”到“退市頻發”,環保企業該如何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