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在京召開《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24》《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24》發布會。
《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24》
01 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2023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48.3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4.2%。非化石能源發電實現新突破,2023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5.7億千瓦,占比達到53.9%。其中,風電、光伏裝機突破10億千瓦。能源儲運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電力輸送通道不斷完善,油氣儲運設施持續加強,新型儲能、抽水蓄能規模再創新高。
《能源報告》顯示,我國能源消費仍呈現剛性增長態勢。2023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達57.2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5.7%,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達到1.1,能源消費增速自“十一五”來首次高于GDP增速。我國能源低碳轉型穩步推進,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至17.9%,石油消費比重增加至18.3%,天然氣消費比重增加至8.5%。煤炭消費比重下降至55.3%。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工作持續推進,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后,2023年單位GDP能耗強度下降0.5%,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節能降碳加快推進。
《能源報告》顯示,我國能源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先后印發了《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等文件,“雙碳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此外,市場建設加速推進。2023年電力市場交易電量達5.7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61.4%。碳市場升級擴容,2023年全年總成交額達144.44億元,同比增長410%,交易規模明顯擴大。我國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綠色能源合作成果豐碩。
02 建設雙碳目標下的新型能源體系
圍繞雙碳目標下的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能源報告》提出了三方面研判:
01 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更加注重消費側節能降碳。我國重點用能行業節能降耗的空間和潛力巨大,加快推進消費側的節能降碳工作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
02 西部地區新能源開發與當地產業發展需統籌布局。為應對并網、消納、環境等挑戰,西部地區新能源基地開發需要統籌能源、產業和生態等關鍵要素,積極引導有轉移潛力的產業向西布局,同時做好存量產業負荷的綠色供能替代。
03 氫能基礎設施建設需提前做好統籌布局。促進氫能產業發展,應該在更大范圍提前統籌布局好氫能的生產和消費,積極構建西氫東送、北氫南送的輸運格局,探索建立氫能資源優化配置平臺,為終端提供綠色穩定安全的氫能供應。
《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24》
01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速推進
截至2023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9.2億千瓦,同比增長13.9%;全國發電量9.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7%;“西電東送”規模達3億千瓦,較上年增長約40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5.7億千瓦,同比增長23.9%,占全國總裝機53.9%,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新型儲能爆發式增長,2023年新增規模約2260萬千瓦,是2022年末新型儲能規模的2.6倍。
《電力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達到9.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7%。自2013年以來,電力需求穩步增長,全社會用電量增加3.88萬億千瓦時,十年平均增速約5.6%。用電結構繼續優化,第三產業用電量年均增速10.3%,用電比重提高了6.4個百分點;居民生活用電年均增速7.1%,用電比重提高約2個百分點。
電力系統運行效率不斷提升。新能源利用保持較高水平,全國風電、光伏利用率達到97.3%、98%。重點領域的節能降碳改造持續推進,燃煤發電、電解鋁、水泥等重點行業能效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6000 千瓦及以上火電供電標準煤耗降至302克/千瓦時。
清潔能源技術裝備水平全球領先。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建設能力領跑全球,核電形成了自主品牌的“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玲龍一號”等三代先進壓水堆技術。
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步伐加快。2023年,完成市場化交易電量5.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9%,占全社會用電量61.4%。
多層次電力市場體系有效運行,電力中長期交易在全國范圍內常態化運行,省級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全面鋪開,南方區域電力現貨市場首次實現全區域結算試運行,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加速開展。
輸配電價體系不斷完善,抽水蓄能價格形成機制持續優化,煤電容量電價機制初步建立。綠電綠證交易規模實現倍增,交易體系進一步完善。
02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進程的幾點研判
01 “增量達峰”是我國碳達峰的核心特征
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和以5G、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將成為我國用電增長的新增長極,未來5-10年,我國每年新增用電量將維持在5000億千瓦時左右。與發達國家“自然達峰”不同,我國碳達峰將是一個用電量增量巨大的“增量達峰”進程。
02 推動新能源可靠替代是突破“不可能三角”的核心抓手
當前新能源可參與電力平衡容量比例極小,需通過建設系統友好型電站等模式,依托高精度長時間尺度功率預測、新能源主動支撐、一體化調控等技術和機制創新,應用新的規劃技術,逐步提升新能源電力替代能力。經研究,預計2030年新能源電力替代將提升至裝機規模的8%以上。
03 調節能力提升的核心是“源網荷儲四端統籌優化”
我國新能源已進入跨越式增長的新階段,消納壓力持續增大。需以保障新能源合理消納利用為目標,確定調節能力需求,源網荷儲四端統籌優化。預計到2025年,源網荷儲各側調節能力協調發展,可調用的最大調節能力提升約3億千瓦。
編輯:李麗萍
校審:儲信艷
來源:電規總院
原標題:重磅!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報告(2024)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