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州,數以萬計的光伏板組成龐大的陣列,在千余畝的土地上延伸開來。光伏板下,一座無土栽培植物工廠內正在進行著關于“糧食”與“能源”相結合的實踐。這里是三峽惠東潤佳70兆瓦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以下簡稱“惠東項目”)現場。
走進植物工廠內,迎來滿目綠蔥,上海青、菜心、雞毛菜、意大利生菜等作物長勢喜人,棵棵綠蔬青翠欲滴,根系綁住基質土,扎入水中,循環泵將營養液通入管道,浸潤植株。
“我們項目每年可生產綠色電能約9500萬千瓦時,無土栽培蔬菜已在100余畝土地上展開試驗,平均每天收獲一噸左右綠蔬,直送大灣區市場端。”惠東項目現場負責人薛洋洋說。植物工廠的蔬菜保鮮庫旁,幾名工人正忙著將剛收獲的蔬菜裝上運輸車,幾個小時后這些蔬菜將出現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蔬菜市場之中。
板上綠電,板下綠蔬。為何位于廣東的惠東項目要采用“農光互補”模式?綠電+綠蔬,“1+1”又是如何大于2的?
廣東,一個僅占全國陸地面積1.87%,耕地面積連全國1.5%都不到的土地上,卻活躍著全國近十分之一的人口。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是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
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廣東一直扮演著“排頭兵”的角色。截至2023年底,廣東的GDP已連續35年領跑全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堅實的電力支撐,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電力數據總是能夠精準反映出經濟發展的趨勢。
廣東省能源局數據顯示,廣東省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達8502億千瓦時,是全國首個用電量突破8000億千瓦時的省份,每度電支撐GDP產出15元。
“全省電力運行安全有序,可靠支撐了廣東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廣東省能源局電力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堅實的電力基礎保障了經濟的高速發展,高度活躍的經濟則又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進入,龐大的人口基數進一步鞏固了經濟發展的基礎,由此形成良性循環。但與此同時,如何養活這1.3億人口并保障電力安全供應,成為了一個重要問題。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必須踐行好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何為“大食物觀”?“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談道,“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廣東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相對較少。第三次國土調查顯示,廣東全省耕地面積僅2848萬畝,人均只有0.23畝,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5。
此外,再加之人口數量的不斷擴大,廣東糧食消費剛性需求增長,糧食產需的缺口正逐年擴大。據《廣東省糧食安全和應急物資保障“十四五”規劃》顯示,到2025年,廣東糧食消費將達到5700萬噸左右,全省預計2025年需外購糧食4500萬噸,才能實現全省糧食供需平衡。
人們的生存需要糧食來保障,經濟發展也同樣需要“糧食”。
2023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3萬億元,同比增長4.4%,其中九成以上的增長來自制造業。同年,廣東省工業中的制造業用電量約3965億千瓦時,占工業用電量比重超八成,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近五成。
2023年,廣東省總發電量為6718.6億千瓦時,在全國31省份發電量中排名高居第二。
《廣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指出,廣東省能源發展仍存在問題和短板,一次能源資源匱乏缺煤、少油、乏氣,水能資源基本開發完畢,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尚未大規模開發利用。
廣東能源的未來之路,《規劃》已經指明了方向,但這未來之路的旅途之上,卻也有著一些“成長的煩惱”。
由于人口密集和經濟高度活躍等因素的疊加,廣東的土地開發強度較高,可供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正越來越稀缺。
以光伏電站建設用地為例,按照廣東省經緯度坐標,及目前業內平均的光電轉化效率測算,僅安裝1萬千瓦固定式光伏組件,就大約需要占地135畝。
經濟要發展,人們要吃飯。在寸土寸金的廣東,有限的土地,“魚和熊掌”,二者如何得兼?
兩個“飯碗”,一起端牢!
惠東項目植物工廠內,植物工廠內,幾名當地務工者將綠蔬從種植臺架上取下,在一旁摞成嫩綠“小山”。負責經營無土栽培植物工廠的惠東縣金田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明告訴記者,“我們的菜成熟期短,25天左右便可以成熟一茬菜,比傳統種植成熟期減少了近三分之一,供應效率相較于傳統種植方式有顯著提升。”
從收菜、稱重到裝車運輸……僅需幾個小時,鮮嫩的綠色蔬菜便可以進入到粵港澳大灣區蔬菜市場中。板上生的綠電,板下種的綠蔬,同送大灣區,既助力了經濟發展,又豐富了百姓們的“菜籃子”。
2022年12月8日廣東省委印發的《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同時還提出了要突出產業發展、園區建設、縣城提質。
板上綠電,板下綠蔬,采用“農光互補”模式的惠東項目,正踏著春風闊步向前。目前,無土栽培蔬菜種植規模正逐步擴大,二期將再拓展300余畝土地,進一步提升蔬菜產量,屆時無土栽培面積將達到500畝,每天將有5噸左右的綠色蔬菜被送到大灣區百姓的餐桌上。
惠東項目,自興建起便秉持著集約利用土地這一理念和原則。一方土地、四面開花,惠東項目所提供的9500萬千瓦時電力,不僅足夠12萬人一年的生活用電需求,還支撐了近15億的GDP產出;每天5噸綠色蔬菜,供應了近2萬人的蔬菜需求。此外,惠東項目的光伏板下還有百余畝小黃姜種植基地,畝產約6000斤,待到季節成熟時,還會種上羅漢果,每年也可收獲數萬斤。
板上生綠電,板下產綠蔬,不占農耕地,共繪繁榮圖。“農光互補”一舉端起了糧食和能源兩個“飯碗”,兩個“飯碗”,一起端牢!
值總:王東紅
責編:楊思恒 李雷
美編:肖霄
來源:中國三峽集團
原標題:綠電+綠蔬,“1+1”何以大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