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對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來說,是極為不易的一年。這一年,正值氣候周期轉換、氣象條件整體不利,同時又遭遇了多次外來沙塵影響,且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為近十年來之最,影響空氣質量的外在因素形勢嚴峻;加之這一年疫情防控轉段,社會經濟活動水平回升、區域排放強度回到疫情前正常水平,如何通過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來減緩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通過綜合手段降低污染排放水平,都對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
面對挑戰,在生態環境部統籌下,北京市與周邊省區市積極開展聯防聯控聯治,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通過產業結構轉型、能源結構優化、車輛結構調整,創新監管模式、持續揚塵治理百日攻堅、深入區域協同,攻堅克難,一微克一微克地摳,穩住了空氣質量改善成果。
PM2.5連續三年穩定達標,空氣質量改善成效穩固
經過全市共同努力,2023年,北京市大氣環境中四項主要污染物持續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其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 實現連續三年穩定達標;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等其他三項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濃度分別為61、26和3微克/立方米,均持續多年穩定達標。
連續PM2.5“藍天”數超半年。2023年PM2.5優良天數占比達九成,PM2.5最長連續優良天數為192天,比去年增加了20天,相較2013年的13天,更是由不到半個月增加到了超過半年。回顧這一年,手機里、鏡頭下的藍天、白云、晚霞,給市民帶來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空氣質量保持整體改善趨勢。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各項措施環境效益持續釋放,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濃度呈現長期整體下降趨勢。與2013年相比,2023年PM2.5、PM10、NO2、SO2分別下降64.2%、43.6%、53.6%、88.7%,空氣質量實現根本改善;與社會經濟活動和擴散條件水平相似的2019年相比,2023年PM2.5、PM10、NO2、SO2分別下降23.8%、10.3%、29.7%、25.0%,空氣質量整體保持改善趨勢。
天不幫忙人更努力 綜合施策深化減排
面對不利因素疊加,北京市積極發揮“人努力”的作用,一微克一微克地摳,深挖減排潛力,推動機動車及機械電動化進程,持續散煤清潔化替代,強化政策一體化推進及執法監管,通過“組合拳”,實現主要污染物減排,全力穩住了空氣質量改善成果。
減排“組合拳”持續發力,排放增量“壓減了”
疫情期間,生產、交通、用能等非正常減少,使得污染排放非常態大幅降低。2023年,隨著社會經濟運轉恢復,京津冀區域主要工業品產量不同程度上升,京津冀及周邊區域NO2遙感監測柱濃度水平同比總體升高約兩成。北京市交通運輸活躍度顯著提升,交通排放活動水平增幅兩成;工業生產及社會服務穩步回暖。疫情后社會經濟水平快速恢復,區域污染排放水平明顯上升,對空氣質量持續改善造成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在社會活動水平全面恢復,生產生活排放增加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多措并舉,深挖減排,最大限度壓減排放增量。
一方面,實施氮氧化物(NOx)減排行動。
“油換電”“油換氫”,推動交通結構不斷優化。出臺了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鼓勵汽車更新換代、居住區新能源汽車充電“統建統服”試點等方案,以及建筑垃圾運輸車、環衛車、混凝土車、施工機械電動化鼓勵政策,累計推廣新能源車74萬輛,近40%叉車實現“電動化”,近七成的公交、出租車為新能源車。大力推進清潔采暖工程,推動能源結構綠色低碳。在平原區基本實現“無煤化”的基礎上,向遠郊區農村地區拓展“煤改電”工程,2023年又惠及3萬余戶,助力群眾溫暖過冬。啃下工程減排“硬骨頭”,又完成23臺燃油鍋爐清潔化改造,490蒸噸燃氣鍋爐NOx深度治理。
另一方面,深度治理揮發性有機物(VOCs)。
針對全市VOCs排放來源廣、治理難的特征,圍繞汽修園區、餐飲油煙、建筑類涂料和膠粘劑等實施八大專項行動。源頭監管,發布符合北京市《建筑類涂料與膠粘劑VOCs含量限值標準》產品目錄通告,禁止生產、銷售溶劑型涂料、膠粘劑等高VOCs含量產品;組織工地建設單位通過招標文件等方式對施工單位提出使用符合本市標準產品的相關要求;發布瀝青混合料綠色評價技術指南、交通行業推廣綠色瀝青混合料應用指導意見等。持續開展產業園區VOCs移動走航,實時溯源污染高值,聯合多方優化溯源整治機制,對汽修企業集群加強巡查監測、監管執法,溯源發現問題并組織整改。
百日攻堅“三塵共治”,揚塵污染“管住了”
2023年,外來沙塵多次頻繁影響北京,根據空氣質量監測結果統計,全年共有30天受到外來沙塵的直接影響,全年8天重污染日中有6天是外來沙塵造成的重污染日。其中,4月中旬發生一次嚴重沙塵污染過程,造成2天6級嚴重污染、2天5級重度污染、1天4級中度污染,PM10小時峰值濃度達到1384微克/立方米,是近十年空氣質量受到外來沙塵影響最重的年份,區域顆粒物本底濃度明顯增加。
面對不可抗拒的外來沙塵影響,北京市發揚“一微克”精神,舉全市之力,百日攻堅,力克沙塵帶來的揚塵“二次污染”。
實施施工、道路、裸地揚塵“三塵共治”,加強施工揚塵管控、道路清掃保潔、裸地生態化“綠色”治理。大到成規模的工地、縱橫的背街小巷,小到一道施工工序、一排屋頂瓦片,把可能產生揚塵的重點區域都納入管理。各部門齊抓共管,屬地強化監管,持續開展揚塵百日攻堅,同時,通過地面高密度監測、衛星遙感、道路塵負荷走航、施工工地視頻系統監測,發現問題、督促整改。通過專題調度、問題通報、專項督查、問題閉環銷號、媒體曝光等方式,全力推進揚塵專項治理。2023年,全市降塵量為3.6噸/平方公里·月,較2019年下降37.9%,城市潔凈度明顯提升。
機制創新協同深化,空氣質量“穩住了”
減排是硬道理,氣候異常帶來的不確定性要靠更多的減排來沖抵。與社會經濟活動和擴散條件水平相似的2019年相比,2023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23.8%,PM2.5重污染日由2019年的4天減少至2天(扣除沙塵日),污染程度明顯減輕,空氣質量明顯改善,體現了污染過程中精準治污聯防聯控削峰降速作用。
一方面,“三監聯動”讓污染防治更精準。
2023年,北京市創新機制,打造了“監測部門感知發起、監管部門統籌調度、監察部門執法檢查”的精準調度智慧體系,其中監管部門是“發動機”,監測部門則是“哨兵”“耳目”,執法部門發揮“鐵拳”作用,各司其職、精密配合,監管執法效能大大提升。
其次,夯實了“天上看、地上巡、數據聯、電量核”大數據監測網絡,初步實現空氣質量、污染源排放、經濟社會運行三板塊數據融通,市、區、街鄉鎮三級調度聯通,形成了“監測精準科學發現問題-遠程調度督導-現場核查解決”的閉環管理機制,有效支持非現場執法,助力精準執法。
結合“三監聯動”工作機制,市區協力、科技助力,開展涉氣專項檢查。城管執法部門查處大氣類違法行為37310起;公安、生態環境部門聯合開展“黑加油站點、非法流動加油車”專項執法行動,破獲刑事案件42起、刑事拘留62人,查獲改裝流動加油車61輛、油罐2個,形成有力震懾。
另一方面,區域協同全面深化拓展。
在生態環境部的統籌帶領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協同發力,擰成“一股繩”,下好“一盤棋”。特別是,聚焦秋冬季重污染多發等影響群眾獲得感的突出問題,區域協同、連續7年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強化數據互通共享,步調一致、修改完善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強化績效分級、差異化精準管控,共同做好重污染應急應對、“削峰降速”。經過多年共同努力,大氣污染治理聯動更緊密、步調更統一、機制更完善,區域空氣質量實現了同步明顯改善。
穩中求進,繼續全力以赴打好藍天保衛戰
近年北京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2023年,面對多種不利條件疊加,北京市直面挑戰、攻堅克難,持續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在生態環境部統籌下,會同周邊省區市協同減排,空氣質量實現連續穩定達標,大大增強了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的信心。同時,我們也看到,大氣污染治理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依然存在,空氣質量改善成效仍不穩固,空氣質量將是一個波動式改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藍天保衛戰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下一步,北京市將堅決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精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落實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以減少重污染天氣和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大氣環境問題為重點,以降低PM2.5濃度為主線,大力推動NOx和VOCs減排,不斷深化“一微克”行動,扎實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以高質量生態環境支撐首都高質量發展,讓綠水青山成色更足。
原標題:北京市PM2.5實現連續三年穩定達標 攻堅克難 全力穩固空氣質量改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