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是世界最美十條河流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對桂林山水、對漓江始終念茲在茲、十分掛念,強調“要全力保護好桂林山水,繼續做好當地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作,特別是要抓好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讓這一人間美景永續保存下去。”“全世界、全中國就這么個寶貝,千萬不要破壞。”近年來,廣西生態環境部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生態環境部的重要部署,以織密漓江流域生態
環境監測監管網絡為抓手,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部門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央地共建的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廣西桂林漓江站為支點,推進桂林漓江生態質量監測的研究創新,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智慧運用,全面開展生態質量監督監測,當好保護漓江、保護桂林山水的“二郎神”。2023年10月1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劉寧一行,深入桂林漓江站調研,強調桂林漓江站開展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很有意義,要長期堅持下去,要用好管理好桂林漓江站,充分發揮監測數據的支撐作用。
2022年以來,漓江流域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保持Ⅱ類水質,桂林市地表水水質排名穩居全國前六,PM10和PM2.5濃度實現“雙降”,環境空氣質量在全國綜合排名提升15位,森林覆蓋率達71.97%。漓江流域自然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結構較完整、生態功能較完善、生態系統穩定,漓江入選國家首批美麗河湖案例。
1 實踐“一站多點”生態監測網絡理念結出碩果
為響應生態環境部工作部署,補齊“生態”短板,解決“圍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監管手段不多”等問題,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指導下,廣西通過資源共享整合提升,按照“一站多點”原則,著力抓生態監測網絡建設,建成了以桂林陽朔縣雙灘站為主站,聯帶貓兒山、海洋山、會仙濕地、漓江4個生態觀測場,同時融合漓江流域11個大氣站、35個水質監測站、77個生態質量樣地的桂林漓江站。該站的建成,標志著漓江流域率先建成生態環境全要素監測網,進一步筑牢守護漓江“寶貝”的監測基礎。同時,廣西積極總結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經驗,主動對接區內科研院所,發揮地方生態監測、研究優勢,合力推進其他生態監管重點區域建設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規劃建設9個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2023年推薦3個站參加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綜合站首批遴選。
2 嘗到新技術新手段在生態監測領域運用的“甜頭”
依托桂林漓江站,建設哺乳動物、鳥類、水生生物、土壤環境、森林碳匯自動感知監測設施,包括紅外相機、鳴聲儀、球形攝像機及智能識別系統,水環境DNA自動富集儀、藻類智能鑒定系統、碳通量觀測系統等,推進衛星遙感與無人機自動巡航監測體系建設,配置首臺人類活動、秸稈火點無人機自動巡航監測系統,通過一系列新型技術的運用,有效打開了由于生態專業監測人員缺乏、能力薄弱而難以推進生態監測工作的被動局面,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撐。
3 率先實施漓江全流域生態質量監督監測
作為全國生態質量樣地試點監測省份之一,廣西在漓江流域率先實施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從流域、縣域、村莊三個層面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強化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連續監測結果表明,漓江流域水生態質量優良,其中監測到水生大型底棲動物103種,魚類(環境DNA)95種;固定樣地監測到鳥類167種,兩棲動物35種,蝴蝶142種。貓兒山發現兩棲動物新物種—桂北琴蛙,新記錄分布物種紅吸盤棱皮樹蛙和金秀纖樹蛙,這些兩棲動物是良好生態環境指示物種,為世界人與生物保護圈保護區—貓兒山豐富物種庫添“新”,也體現了漓江生態保護成效。
4 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智慧運用取得新進展
一是深化數據分析運用,整合生態遙感監測與地面監測數據,建成生態環境GIS平臺及數字漓江平臺,推動監測數據分析深入細化,實現了以縣域、市域為單元的生態質量評價,更好地服務污染防治攻堅考核。二是不斷完善自然保護區“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監管系統,開發生態野外核查系統,擴展無人機在生態野外核查的運用,實現了遙感監測、核查驗證以及生態保護督查督辦聯動機制,有效監控、預警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發現問題及時移交管理部門,做好監管技術支撐。三是加強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以及重點生態功能區人為破壞生態的監控,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結果在自然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中得到運用,為自然保護地等生態環境監管提供數據支持。
下一步廣西生態環境部門將圍繞“強、精、專、重”的方向,站在新的起點上迎接挑戰、克服困難、接續奮斗,以百倍信心打造全國首批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為持續推動漓江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提供人才與科技支撐。一是強能力,抓住生態環境部組建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和自治區加強漓江流域生態環境基層能力建設的新機遇,多渠道爭取資金投入,完善“數字漓江”平臺,全面實現數據實時傳輸與智能分析評價同步,進一步推進監測、預警、污染溯源等智能化的漓江流域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提升生態環境遙感與地面監測技術融合,建立重點生態監管區域地面視頻監控體系及典型區域生態功能觀測場等,助力“山水林田湖”一體保護。二是精業務,不斷厚植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長時序累積優勢,加快監測新技術研發與新污染物監測實踐,聯合研究機構開展漓江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分析關鍵技術研究,研究制定漓江水生態評價辦法,以高水平生態環境監測及科研工作支撐漓江流域的高質量發展。三是專管理,建立健全《桂林漓江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運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范、辦法,優化運行機制、保障管理效能,統籌推進桂林漓江站實驗室改造和運行管理。四是重人才,繼續充實和壯大桂林漓江站人才隊伍,從全區監測系統抽調專業年輕干部,以監測帶鍛煉,將桂林漓江站建設為全區優秀監測人員實訓基地和輪訓平臺;主動與區內外監測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以項目帶培育,將桂林漓江站建設為跨區域、跨行業監測、分析人才交流平臺,結合新污染物重點實驗室交叉學科建設打造復合型人才培養基地。
來源|廣西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作者|楊海菊
編輯|李澤
校對|楊海菊 韋姍泉
原標題:廣西全力織密漓江生態環境監測網,當好保護桂林山水的“二郎神”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