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堅持“疏堵結合、多措并舉、分類指導、多元利用”的工作思路,形成以秸稈肥料化(直接還田)、飼料化、燃料化為主,肥料化(有機肥生產)為新突破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體系,為全域開展“三全一科”(全量、全域、全程和科學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探索出了一條有效的發展途徑,2023年吳興區成功獲批全國農作物秸稈全量化利用重點縣。
以疏為主創新科技
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
堅持產學研協同發展,深入探索秸稈多元綜合利用創新科技,不斷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效能。
一是深度“飼料化”實現生態循環農業。全市率先引進利用廚余垃圾作為優質飼料養殖黑水虻技術,將黑水虻糞便和秸稈堆肥生產有機肥后,與高標準農田“萬畝方”農業基地進行生態循環聯動,集成“廚余垃圾-黑水虻-秸稈-有機肥-農田”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應用,有效解決廚余垃圾無害化處理和秸稈綜合利用兩大難題,實現區域生活和農業綠色循環發展雙向融合。
二是探索“秸稈水產飼料化”技術試點。聯合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創新研究秸稈飼料化技術并成功運用于水產養殖業,以全區2萬畝水產基地作為試點示范,將秸稈作為漁業養殖飼料主要原料,形成淡水魚新型養殖模式,降本增產的同時進一步增加秸稈多種利用途徑。
三是科學試點推進秸稈適度還田。分別在東林鎮、高新區、織里鎮、八里店鎮等產糧大鎮開展秸稈適宜量還田科學試驗,科學測定各地區秸稈最佳還田量,有效促進土壤有機質及氮、磷、鉀等含量增加,提高土壤水分保蓄能力,改善土壤性狀,實現田間廢棄物資源化直接利用,減少秸稈露天焚燒,降低農業面源污染。
以堵促疏,嚴防死守
堵住秸稈露天焚燒全路徑
以點及面、集中攻堅,多途徑協同作用,大力推進秸稈禁燒工作,逐步實現“零火點”目標。
一是全員出動,當好田間地頭“消防員”。依托“執法+村社”模式,聯合各部門組成由執法隊員、網格員及村社干部參與的秸稈禁燒巡查隊伍,在焚燒高發時段、集中區域加大巡查頻次,對焚燒秸稈等行為及時勸阻、制止,做到發現一起、制止一起、教育一起。10月份通過高空瞭望系統累計發現火點218個,出動人員796人次,巡查發現并制止露天焚燒行為104起。
二是全域覆蓋,當好政策引導“宣傳員”。深入田間地頭、沿街商鋪向公眾普及秸稈焚燒制度法規,利用廣播、短信、報紙、橫幅等宣傳方式,全范圍、全天候進行滾動式宣傳,通過公眾號等新媒體設立群眾舉報投訴途徑,累計發放禁燒宣傳冊6000余本,營造全民共同參與的秸稈禁燒氛圍,切實增強群眾的禁燒意識。
三是全線防控,當好長效管控“管理員”。建立健全秸稈焚燒長效管理機制,將露天焚燒荒草、垃圾、落葉等廢棄物一并納入禁燒管理范圍,根據高空瞭望輻射范圍及農田分布情況,科學劃定秸稈焚燒高中低風險區,對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分等級調配力量進行長效管控。執法隊員、村干部、網格員實行“包點負責、網格管理”模式進行聯動巡查。
體系構建,政策引領
打通秸稈“收儲運銷”全產業
聚焦制度體系支撐保障,不斷優化收儲運布局,加大政策引導力度,探索何種獎補模式,全力構建農村秸稈增收全產業鏈。
一是全面推進“141”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工程。建設1個秸稈收儲中心、4個秸稈產業化利用示范點、1個秸稈還田示范監測點,構建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吳興區秸稈“收儲運加銷”一體化產業格局。全面發揮秸稈利用專業合作社作用,覆蓋糧食、湖羊、水產等核心產業,通過合作社協調指揮功能,為區域性秸稈的產儲加銷一體化服務提供決策依據,農作物秸稈“收運儲加銷”一體化產業格局基本實現。
二是大力完善秸稈產業支持政策。以政策鼓勵為導向,充分整合相關資源和資金用于秸稈綜合利用,修訂完善吳興區湖羊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基地三年行動方案補助政策,積極探索秸稈收儲利用企業貸款優惠等金融支持,謀劃秸稈產業用地、用電、資金、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提高農民主體自覺進行秸稈利用的積極性,不斷提升秸稈利用率。
三是加快推動共同富裕機制落地生效。秉持惠農、惠民思維,讓種植、養殖產業發展融合共同富裕理念,以“村集體+企業+低收入農戶”的形式帶動地方村集體和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創造近百個固定就業崗位和3000余個季節性臨時勞動用工崗位,帶動周邊村民增收,實現區域共富。
吳興區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創新發力,努力實現秸稈資源變廢為寶,擦亮綠水青山底色,提升“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的幸福感和辨識度。多元化秸稈綜合利用,既有效助力區“無廢城市”建設,又通過產業推動農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接下來吳興區將縱深推進秸稈“三全一科”綜合利用工程,示范帶動周邊地區應用秸稈新技術,推動農業低碳綠色發展。(來源 | 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吳興分局、省生態環境廳土固處)
原標題:“秸”盡其用,吳興積極探索秸稈全量化利用新模式(“無廢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