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全面落實生態環境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工作部署,各有關地區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圍繞城市、產業園區、典型企業和政策機制等方面,加快推進多領域、多層次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持續提升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治理水平。生態環境部綜合司組織地方推薦了第二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實踐案例,分享經驗做法,強化交流互鑒,現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欄目刊發。
江蘇省江陰市立足產業結構偏重、排污總量偏大、生態基礎偏弱的發展實際,積極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城市建設。2023年江陰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1—6月,PM2.5平均濃度3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2%,首次在上半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排名上升至全省第16名;優良天數比率82.9%,首次在上半年突破80%,同比上升8.3個百分點,排名上升至全省第4名;18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保持100%,其中10個斷面水質達到Ⅱ類。
加力重點行業整治 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推進印染行業集聚提優。圍繞“高新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求,加快推進4個印染集聚區建設,嚴格入園準則,按最嚴標準確定污水排放,制定關停淘汰引導標準,實現治污水平提升、經濟效益提升、環境質量提升、用地面積減半、總氮總磷排放總量減半、企業數量減半的“三提升三減半”。
推進重污染行業提升改造。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開展有組織排放、無組織排放及清潔運輸改造。推進化工行業整治提升,統籌優化臨港化工園區規劃,2022年以來關停化工企業15家。推進工業園區升級改造,騰退土地2萬畝,整治“散亂污”企業149家,臨港開發區建設沿江首個零碳產業園,整縣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新增并網容量200兆瓦,年節能8萬噸標煤。
推進政策激勵扶持。出臺《江陰市排污總量指標管理辦法(試行)》,創新工作機制,推動排污總量指標“全市統籌”“區域調配”,通過結構調整、工業園區升級改造騰出環境容量,保障重大戰略新興產業項目發展。“引江濟太”江陰段環境治理及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獲國家綠色發展基金3.4億元股權投資款,“生態未來城”項目入圍首批江蘇省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EOD)試點項目。
構筑沿江生態屏障 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還水于民。主動將港口規劃岸線從23.4公里壓縮到16.85公里,完成城區渡口外遷及298座內河碼頭清理整治,建成“八公里沿江、十公里運河”城市T臺,加大環境基礎設施投入,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1.6萬噸/日,減排化學需氧量815噸/年、氨氮560噸/年。
還山于民。嚴格管控21平方公里國家級生態紅線和108平方公里省級生態管控空間,規劃建設83平方公里環城森林公園,造林綠化3498畝、新增口袋公園21個,完成沿江10公里范圍內20個廢棄礦山治理,生態修復93.3公頃,新增林地、草地61公頃,持續打造環城綠色生態大屏障。
還綠于民。推進林地、綠地、濕地、自然保護地“四地”同建,自然濕地保護率提升至27%,林木覆蓋率提升至24.7%。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國家試點,首創制定《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建立生態券交易平臺,初步測算全市生態產品價值619.36億元。
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提升固廢循環利用效益
強化工業固廢再利用。秦望山綠色循環產業園創建國家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全面推動無廢園區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三點一中心”項目建成運行,全市建成2萬噸/年危險廢物焚燒、4萬噸/年危險廢物填埋、3萬噸/年一般固體廢物填埋、102萬噸/年固廢處置等基礎設施項目。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738萬噸/年,其中污水處理污泥全量處置71.4萬噸/年。
打造危廢管理智能化平臺。在江蘇省率先建成小微企業危險廢物集中收集體系,創新采用“智能收集設備替代危廢倉庫,信息化監管系統替代手工申報臺賬”方法,實現全智能收運、全過程留痕、全規范監管,2743家企業納入監管,收集危廢2700噸/年,節省處置費用6000元/年/家。推動生活源固廢減量化,推進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建成投運2200噸/日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配套建設29座生活垃圾轉運站,餐廚垃圾集中處理80噸/日。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建筑裝修垃圾資源化處理30萬噸/年項目建成投運,年處置利用20.3萬噸,資源化再生9200萬塊磚。
供稿 |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
編輯 | 劉陽
審核 | 秦超
原標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江蘇省江陰市著力打造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城市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