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聯合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發布《2022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反映了2021-2022年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情況。
從全局來看,污染防治攻堅戰從“堅決打好”轉向了“深入打好”,觸及的矛盾層次更深,領域更廣。當然,國際經濟變化錯綜復雜,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也進一步加大,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上升也是現實情況。
但“雙碳”目標在前,我國生態環境工作正是因為面臨著較大的壓力,所以更迫切地需要環保產業提供助力和支撐。
就總體經營情況而言,2021年我國環保產業營收約2.18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增速同比提高了4.5%。其中,環境服務營收1.42萬億,同比增長18.3%,增速同比增長8.6%。2017年至2021年,環保產業營收年復合增長率為12.8%。
環保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同比下降,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小幅增長。2021年環保產業對國民經濟直接貢獻率大約為1.8%,同比下降2.7%,但對GDP的拉動作用同比增長了0.05%,約為0.15%。當然,整體來看,拉動作用還是較弱。
目前,我國環保企業數量上仍以小微企業為主,規模以上企業占比大約26.7%,規模以下73.3%(列入統計的共計17943家環保企業,大約占從業企業的60%)。其中,營收10億以上的占比約1.6%,營收小于2000萬的最多,占比73.3%。
值得注意的是,納入統計的企業存續超過20年的僅占7.2%,大約35.3%都是5年內成立的。(以工商登記時間為準)
從存續時間上來看,時間越長,企業平均應收規模越大。不過,近年成立的企業營收同比增幅是最大的,而存續時間超過30年的企業營收同比增幅相對較小。
小部分企業帶起了大部分環保產業營收的現象依然沒有什么變化,2021年營業收入過億的企業貢獻了86%以上的產業營業收入,營收增幅為10%以上。營業收入過億的企業同時貢獻了95%以上的產業營業利潤。另外,上市及新三板環保企業貢獻產業近一半的營業收入,以及超4成的環保業務營業收入,并且貢獻了近57%的行業利潤。具體數據顯示,列入統計的395家上市環保企業及新三板環保企業,年營收占全部統計范圍企業營收總額的47.6%,環保業務營收占比42.9%,年營業利潤占比56.9%,利潤率9.1%。

再看一下資產負債情況,環保企業資產負債總體處于中等水平,企業資產負債率平均值同比下降了1.5個百分點。
就各領域而言,目前列入統計的17943家企業,
環境監測與檢和水務領域的企業數量是最多的,合計占比達到62.6%。從企業存續時間來看,成立10年以內的環境監測企業占比最高,41.6%,10年以上的則以水務企業為主,占比42.4%。
業績上看,水、氣、固、聲、監測檢測領域收入都同比增長,土壤和地下水修復同比下降。其中,環境監測與檢測營業收入增幅最大,同比達到19.6%。不過從平均營收來看,環境監測與檢測領域是最低的,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則是最高的。
最后,項目上,2021年全國水務、環衛、垃圾填埋、餐廚垃圾處理處置領域累計中標項目數量和項目金額同比增長,垃圾焚燒領域數量增長,總投資額同比下降,土壤與地下水修復是數量同比減少但金額同比增長。
縱觀當前的環保市場,報告也指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5點:
1、不同規模企業經營出現分化,中小企業利潤下降明顯,市場空間遭到擠壓,不分企業經營出現困難。
2、環保產業發展與新時代減污降碳和生態文明建設對其在廣度和深度上的需求還不匹配。
3、產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研究成果轉化不足。
4、環保項目投資回報機制不健全,過度依賴政府投資,環境治理需求向產業市場轉化難。
5、市場競爭不規范,同質化競爭嚴重,市場環境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