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2023年5月份新聞發布會,就如何看待物價走勢、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態勢、如何推動制造業恢復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補齊農村充電設施短板、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等方面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據悉,前4個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發電同比增長3.4%,其中核電和風電分別增長5.7%和20.9%。與此同時,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4.7%。電力作為全國基設行業,其發電量和用電量仍處于增長態勢,而近年來清潔能源電力增加曲線更是節節走高,電力供給側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
當然,這是整個節能環保產業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得到大力支持和高速發展的剪影之一。像發布會提到的,大眾普遍關心的近期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的政策文件也是沖著能源結構調整這個目標去的,發掘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為新能源汽車開拓下沉市場,稱得上“親力親為”了。
據悉,2020年下半年、2021年、2022年新能源汽車下鄉車型銷量同比分別增長80%、169%、87%。發改委表示,會在公共充電設施與社區充電設施、加大充電網絡建設運營支持力度等方面發力,打通新能源汽車推廣的“堵點”。
發布會也進一步強調,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是在“促轉型、揚優勢、增動力、補短板、強協同”五方面持續發力,所謂的“促轉型”就是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增動力”就包括大力推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業發展。
總而言之,低碳、綠色制造,低碳、綠色消費,兩面都不可缺,讓節能環保這個主題貫穿全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始終,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進行改造升級,不可避免。
大勢,催熱大市場
都說我們站在了“新一輪發展的十字路口”,但回頭想想,環保行業發展的一波三折,溝溝坎坎讓整個行業好像不停在“十字路口”進行抉擇。時代變了,時代的邏輯變了,但大勢始終不變,尤其是“雙碳”加持的大勢,讓節能環保產業在未來至少40年的時間里成為“鐵打的營盤”。
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產值4.5萬億,2020年,這個數據達到7.5萬億。2016年,環保產業營收規模大約1.2萬億左右,2022年,全國營收規模在2.2萬億左右,近3年的平均增長近8%。同時,據前瞻預測,到2027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規模可能超過19萬億。
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2015年到2020年5年時間,產值增長3萬億,而2020年到2027年的7年間,預期增長則達到了近12萬億。這很難讓人說,環保TA不行。縱然,將節能產業和環保產業分而論之,也要驚嘆一句“各有未來”。
雖然很多情況下,節能環保都是成雙成對出沒的,不過在國家減污降碳,并且將能耗這個點釘在了任務列表中時,其實節能服務產業有了更獨立的標簽。
節能服務,為企業和項目在節能減排等方面提供服務和支持,節能材料、節能設備、能源管理配套體系等,都可以占有一席之地。在用能企業對節能服務需求集體擴張的背景下,節能服務產業逐步開始朝著專業化、市場化的方向發展,有專門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節能服務市場規模超過6000億,年復合增長率4.2%。截至2021年,從事節能服務的企業也超過了8700家。
等等,別急,還有另一個一定要提到的數據,生態產品總值(GEP)——2015年到2020年間,GEP從70.6萬億增長到了82.2萬億,不僅做到了視覺沖擊,更迎來了概念升級。在專家開創性提出“生態產品第四產業”這個概念的新起點上,節能環保整個Title都像是立了起來,生態產品和生態價值捆綁了整個生態鏈。
是一艘“巨輪”,還是一艘“航母”?我想你心中已經有了答案。論節能環保究竟是怎么造就一代“航母”的,一靠政策,二靠技術,雙輪驅動的真理,永不過時。
轉角,遇到新規則
作為一個政策導向型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靠“紅利”沒什么難理解。從“水十條”、“氣十條”,到“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從《“互聯網+”綠色生態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到《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 推動數據中心和5G等新型基礎設施綠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從《關于加強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到《支持長江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從《關于促進石化產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到《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
不變的是政策“紅利”從不落下,改變的又有多少人讀懂了?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環保企業的悲歡離合,環保市場細分賽道熱度的爭鋒相對。從企業面來看,青山研究院匯總了滬深兩市108家上市企業的成績單,用了“很難說差,也不能說好,最大的特征是分化”這樣的描述,并指出這種趨勢從2019年開始,基本吻合環保產業的發展脈絡。而這種分化形勢,更體現在“國進民退”這樣的現象當中。
不過,青山研究院進一步梳理了所謂的“國進民退”,認為國企和民企呈現的局勢更適合用“生態位分化”來定義。其實這個概念理解起來也簡單,國企負責以資本優勢、體量優勢、背景優勢強勢拿下大項目,民企以技術優勢、管理靈活性優勢、專精特新優勢聚焦業務能力和細分領域的無可替代,或至少是難以替代。
因為必須要看清,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更有力量的環保市場,生態產業鏈的形成不僅需要項目的推動也需要技術的推進。錢和技術我都要,國企和民企必須共存,那么脫離以前粗放式、躍進式邁步的模式,兩大市場主體的“雙龍拱珠”格局有望加速成型。在這一點上,其實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的成長性還要更高一些。
最明顯的,看工信部就知道了。舉行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發布會,解讀中小企業有關支持政策,啟動“一起益企”中小企業服務行動,開展中小企業服務月活動,評選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等等。在最近的政策吹風會上,工信部還表示,啟動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和質量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專項行動。
“偏愛”的結果,大概會是,在環保行業“下半場”,中小企業的支柱作用有了更鮮明的特點。
風起,開創新格局
但是我們說“偏愛”,自然也是“優等生”。有技術的,走到哪里都有硬道理。新形勢下,節能環保行業的含義都在急劇演變,更不用說其他,降碳、零碳、負碳,三個“碳”的關系就能拉起一個大賽道,底層邏輯的變化引出了深刻變革,我們需要的“新環保”,新就是第一原則。
直面智能化、數字化對綠色化的影響,直面低碳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以結果為導向,從價值驅動的角度看技術的變革性發展,融合性發展,適應性發展,以應對高波動性、高復雜度的市場環境,這條路有跡可循。
比如我們現在一直在說的零碳技術,未來四十年碳中和目標將帶來百萬億級別的新增投資,比爾·蓋茨甚至談到了“綠色溢價”這一概念(化石燃料解決方案和“零碳”解決方案之間的成本差)。也就是探討生態和經濟是否是“雙向奔赴”關系,而一切的原點還是技術,推動成本更低,效益更高的技術。
目前,實現碳中和的六大路徑大約可以概括為電力脫碳化、原料脫碳化、燃料脫碳化、用能電氣化、能源資源利用高效化以及環境影響負碳化,其對應的體系包括清潔能源轉化電力,生物基材料,油改電/油改氣,清潔燃料,節能設備和系統,CCUS等等。
與之相呼應的是,市場板塊熱度也集中到了很多相應領域,比如節能環保裝備,生物柴油,環衛電動化、動力電池回收以及CCER重啟等。
華創證券復盤了環保行業10年發展行情,認為產業走出了一條“裝備-工程-運營”的輪動周期線,即“十二五”環保裝備需求高漲,“十三五”工程拉動行業增長,臨近“十四五”運營又成為了中流砥柱,而“十四五”期間或有望迎來一輪環保裝備業務的新發展周期。
頂層設計邏輯的轉換,市場生態延展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新興賽道的崛起,傳統賽道的未來,板塊輪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技術變革的方向,創新發展的上升路線......一個關聯80萬億生態鏈,百萬億新增投資空間的產業,脈絡縱橫,該如何審視清楚這個風起云涌的大時代?
2023世環會【工業節能與環保展】同期80+論壇攜手3位院士,近1000位行業大咖,為你導航。

6月5日至7日,上海國際水展、上海國際泵閥展、上海國際環保展、上海
智慧環保展、上海節能低碳裝備展五大主題展會齊聚,全面展現水、大氣、固廢、土壤、噪聲等領域污染防治先進技術及智慧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監測設備,同時也展現通用設備節能改造、余熱余壓回收、節能節水等綠色制造轉型過程中的關鍵技術。
行業風向標,誰來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