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
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綠色轉型”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詞,代表著環境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4月18日,
亞洲旗艦環保展重要的同期活動,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慕尼黑博覽集團等單位共同主辦“
2023中國環境技術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大會以“協同減污降碳,邁入生態環境產業新時代”為主題,深入探討了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對于實現雙碳目標的意義與作用,共謀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具體路徑,共話環境企業即將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共議環境科技創的新趨勢。
據了解,2023中國環境技術大會由一場高峰論壇和三十七場分論壇構成,將覆蓋水、大氣、固廢、土壤、噪聲、監測、環境綜合等七大環保細分板塊,多維度解析行業發展趨勢及最新內容,為環境產業帶來一場豐富的思想盛宴。
01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綠色低碳產業面臨歷史性機遇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侯雪松主持,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紅、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二級巡視員屈計寧、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李其林為大會致辭。
李永紅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降碳與減污之間具有很好的協同效應,協同推進有利于改變傳統低效、高碳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激發經濟增長的綠色動能,從而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模式。
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未來,我們將遵循減污和降碳的內在聯系與客觀規律,堅持先立后破,積極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綠色低碳產業也將面臨難得的機遇,生態環保企業應該抓住這一重大發展機遇,積極參與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工作,為綠色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李永紅建議,首先,生態環保產業要由傳統的污染治理向減污降碳協同探索,由末端治理向全流程、全領域綠色化轉型延伸;其次,要加強新能源低碳技術的研究與技術儲備,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助力培育產業增長點和發展動能;第三,還要實現數字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的有機融合,進一步發揮數字技術對減污、降碳工作的賦能作用,助力實現減污降碳的協同。
屈計寧表示,近年來,上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度融合與實踐,勇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上海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在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考核當中,上海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過去五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20%左右,PM2.5濃度也從2017年的每立方米39微克下降到了25微克,如期消除了劣五類水體,上海的生物多樣性水平逐步恢復,全市的公園從2017年的243座增加到了670座。上海正逐步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彰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特征的現代環境治理新路。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上海將堅定不移地落實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上海。
李其林表示,“十四五”期間,環境產業的發展重點要緊緊圍繞國家“雙碳”戰略,把環境產業從原有的“以污染末端治理為主”,轉而服務于國民經濟的綠色發展,提供優良的生態環境產品和服務的系統化治理解決方案。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核心、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加大創新投入,積極轉變服務理念,探索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資源產業開發項目一體化實施(EOD)等新方式。
盡管實現“雙碳”目標面臨很多挑戰,但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將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李其林建議,環境企業應該轉變觀念,研判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企業轉型升級的新定位、新目標;研究制定企業升級轉型的新戰略,調整核心業務板塊,提出轉型發展行動計劃;加強科技創新,加快研發應用清潔能源和低碳相關的新技術、符合“雙碳”賽道下的新發展模式和空間;加強商業模式創新,強化節能降本增效,減碳創收益,創新綠色低碳投融資合作模式等新的方式和領域;加強企業管理創新,加強低碳節能崗位人才建設,完善相關配套激勵機制。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團結合作贏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一定能夠開創環境產業更加美好的未來,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積極貢獻力量。
02 實現碳中和關鍵在于科技創新 管網將成未來20年水環境治理主戰場
開幕式結束后,大會進入到“主旨報告——協同減污降碳,建設美麗中國”環節。本環節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主持。
首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徐祖信做了題為《我國城市污水治理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的主旨報告。她指出,我國城鎮黑臭水體治理已初見成效,由“終年黑臭”轉變為“反復黑臭”,而“反復黑臭”的原因則在于污水管網。城鎮水環境污染治理關鍵在于城市排水管網完善與修復,要推進城鎮污水管網與自來水管網匹配建設,加快老舊污水管網改造和破損修復,提高污水收集率。
徐祖信表示,未來10-20年,管網(包括污水管網與雨水管網)將成為各個城市水環境治理的主戰場,誰能夠在管網材料、管網構造、管網非開挖修復中取得先機,誰就能夠占據領先優勢。
隨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做了題為《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碳中和中長期戰略》的主旨報告。他表示,中國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攀升勢頭已逐步被遏制,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將成為未來實現氣候目標和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的關鍵。隨后還介紹了未來碳減排的路徑選擇,碳中和最新的研究趨勢,以及中國碳達峰、碳中和與清潔空氣的協同路徑等。
賀克斌表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是科技創新,目前已經商業化的技術占了1/3,仍在中試和示范工程階段的是1/3,尚處于概念和基礎研究階段的還有1/3,也就是說,我們還有2/3的研發任務要在未來幾十年當中逐漸完成。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做了題為《協同減污降碳,建設美麗中國》的主旨報告。他表示,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面臨“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與“碳達峰、碳中和”兩大戰略任務,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從實施路徑角度來說,要實施目標、空間、領域、措施、政策、監管六維協同,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同時,從支撐保障角度來說,我們還需要加快編制一體化融合清單,構建協同度評價體系,建立典型行業、典型企業的精細化措施庫等,去形成未來優化的路徑。
03 減污降碳 科技賦能 邁入生態環境產業新時代
主旨報告環節后,大會進入到議題一“邁入生態環境產業新時代”,首先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所所長董戰峰做了題為《生態環境產業新時代政策趨勢》的主旨報告。
隨后,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胡延國也做了題為《環境企業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旨報告。
之后開展的對話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所所長董戰峰主持,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胡延國,首創環保集團董事、總經理李伏京,威立雅中國區高級副總裁/董事總經理黃曉軍,維爾利環保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月中,北控水務集團副總裁冒建華,蘇伊士集團亞洲公共關系總監劉永凱,以及汩鴻(上海)環保工程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瓏瓏等進行了高峰對話。
議題二是“減污降碳 科技賦能”。首先由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紅做了題為《工業園區減污降碳路徑與智慧化研究》的主旨報告。
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副主任董旭輝也做了題為《圍繞“雙碳”目標,積極服務綠色低碳發展》的主旨報告。
隨后開展的對話由北京和君咨詢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向群主持,河北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榮強,埃睿迪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奇鋒,泛測(北京)環境科技有限公司CEO兼首席科學家管祖光,深圳中興智坪科技有限公司環保事業部總經理汪飛,中信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羅偉,以及中環聯合(北京)認證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徐波等共同開展了對話。
議題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環境企業機遇與挑戰”。首先由中信環境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孫磊做了題為《以高質量發展助力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的主旨報告。
隨后開展的對話由上海濟邦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燎主持,勁旅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于曉霞,無錫雪浪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胡建民,航天凱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姜暉,中蘭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曹麗,中建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哲曉,中電建生態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田衛紅,以及浙江青草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斌等共同開展了對話。
議題四是“‘雙碳目標’下的綠色金融”。首先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投資與產業綜合研究所所長程亮做了題為《“十四五”生態環境投資重點領域與氣候投融資前景》的引導報告。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劉慧心做了題為《雙碳目標下,構建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高效協同體系》的主旨報告。
隨后開展的對話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孫軼颋主持,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投資與產業綜合研究所所長程亮,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劉慧心,中國環境保護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趙國鴻,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肖斯銳,深圳市智多興投控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莊曜任,以及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分析師王舒婭等共同開展了對話。
原標題:邁入生態環境產業新時代!2023環境技術大會盛大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