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開征求《安徽省“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和《“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根據省委、省政府有關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研究起草了《安徽省“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歡迎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提出意見建議。征求意見截止時間為2023年4月17日。
聯 系 人:大氣環境(應對氣候變化)處 劉建勝
聯系電話:0551—62376222
電子郵箱:ahsdqb@163.com
附:1.安徽省“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pdf
2.生態環境部等16部門關于印發《“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pdf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
2023年4月6日
安徽省“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噪聲法》)和生態環境部等 16 個部門(單位)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落實《生態環境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噪聲監測工作的意見》(環辦監測〔2023〕2號),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優美環境的新要求新期待,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推進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聚焦“打好技術基礎、補齊領域短板、強化機制弱項、緊抓責任落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噪聲污染問題,避免形成新的區域性噪聲污染,持續推進“十四五”期間聲環境質量改善,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建設生態環境優的美好安徽。
(二)主要目標
通過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基本掌握重點噪聲源污染狀況,建立健全全省噪聲污染防治管理體系和監測體系,以區域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成果為基礎,以噪聲源頭管理和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交通運輸噪聲、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為重點,通過落實一系列管理、技術和工程措施有效落實治污責任,持續改善聲環境質量,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噪聲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到2025 年,全省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
二、夯實聲環境管理基礎,推動持續改善
(三)科學劃定聲環境功能區
1.開展聲環境功能區劃定和評估。指導縣級及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和國土空間規劃以及用地現狀,及時劃定、調整聲環境功能區,并按要求向社會公開。開展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情況評估,2023 年 5 月底前,合肥市完成評估工作;2023 年 11 月底前,其他設區的市完成評估工作。(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2.推動劃定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根據國家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劃定要求,指導縣級及以上人民政府依據《噪聲法》,結合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規劃及聲環境功能區劃等,穩步推進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劃定工作。 鼓勵各地先行先試。(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四)細化聲環境管理措施
3.發布噪聲污染防治信息。2025 年起,定期公開發布全省聲環境質量狀況信息和噪聲污染防治報告,各市生態環境部門按小時發布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數據。(省生態環境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參與)
4.推動落實地方聲環境質量改善責任。未達到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的區域所在的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編制聲環境質量改善規劃及其實施方案。開展城市噪聲治理評估,將聲環境質量改善規劃等噪聲相關規劃及實施情況、聲環境質量狀況、噪聲監測監管以及污染防治情況等作為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評估重要內容,并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等創建。在宣城、馬鞍山、黃山、安慶等市開展城市噪聲地圖應用試點,探索建立噪聲實時監測網絡。鼓勵有條件的城市依托噪聲地圖、噪聲溯源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噪聲污染防治精準化管控。(省生態環境廳負責,各有關部門參與)
三、嚴格噪聲源頭管理,控制污染新增
(五)加強規劃引導
5.完善規劃相關要求。制定或修改國土空間規劃、交通運輸規劃和相關規劃時,應合理安排大型交通基礎設施、工業集中區等與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之間的布局,落實噪聲與振動污 染防治相關要求。(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上海鐵路監督管理局、民航安徽監管局、上海鐵路局合肥辦事處、民航安徽監管局、安徽民航機場集團等按職責負責)
6.細化交通基礎設施選線選址要求。研究制定《關于深化綠色公路建設的意見》,將噪聲污染防治要求作為綠色公路、美麗公路和公路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科學選線布線,盡量避開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統籌推進穿越中心城區的既有鐵路改造,逐步推動貨運鐵路從城市中心區域外遷,新建鐵路項目應盡量繞避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完善民用機場選址、總體規劃審批、機場及其周邊區域相關規劃編制的協調機制,落實機場周圍噪聲敏感建筑物禁止建設區域和限制建設區域的規劃管控。(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上海鐵路監督管理局、上海鐵路局合肥辦事處、民航安徽監管局、安徽民航機場集團、安徽省交控集團等按職責負責)
7.優化噪聲敏感建筑物建設布局。在交通干線兩側、工業企業周邊等地方建設噪聲敏感建筑物,須按照規定間隔一定距離,提出相應規劃設計要求,因地制宜采用綠化帶、聲屏障等措施,改善聲環境質量。科學規劃住宅、學校、醫院等噪聲敏感建筑物位置,避免受到周邊噪聲的影響;合理布置中小學校操場等課外活動場地,加強校內廣播管理,嚴格教培機構音響器材的使用,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噪聲敏感建筑物隔聲設計、檢測、驗收 等應符合建筑環境通用規范、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等相關標準要求。(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教育廳等按職責負責)
(六)統籌噪聲源管控
8.嚴格落實噪聲污染防治要求。制定修改相關規劃、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時,應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對可能產生噪聲與振動的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并采取減振降噪的對策措施。建設項目的噪聲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督促建設單位依法開展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確保各項措施落地見效。針對投入使用后噪聲投訴問題較多的建設項目,建設(經營)單位應及時制定并落實改進措施,確保聲環境質量達標。(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上海鐵路監督管理局、民航安徽監管局、上海鐵路局合肥辦事處、安徽民航機場集團、安徽省交控集團等按職責負責)
9.緊抓產品質量監管。及時更新全省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錄;組織對生產、銷售有噪聲限值國家標準的重點產品進行監督抽查,更新抽查實施細則,及時向社會公布結果;組織對電梯等特種設備使用時發出的噪聲進行檢測;持續強化對汽車、摩托車噪聲污染的認證監管,適時將相關國家標準納入強制性認證。(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生態環境廳參與)
10.推廣先進技術。鼓勵低噪聲工藝和設備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淘汰落后工藝和設備,適時更新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噪聲與振動污染防治領域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推動相關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負責) 四、深化工業企業噪聲污染防治,加強重點企業監管
(七)嚴格工業噪聲管理
11.強化工業企業噪聲污染治理。排放噪聲的工業企業應切實采取減振降噪措施,加強廠區內固定設備、運輸工具、貨物裝卸等噪聲源管理,同時避免突發噪聲擾民。鼓勵工業企業采用先進治理技術,樹立行業噪聲治理典型示范。央企、省屬國企和上市公司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切實發揮模范帶頭和引領示范作用,創建一批行業標桿。(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12.加強工業園區管控。鼓勵工業園區進行噪聲污染分區管控,優化設備布局和物流運輸路線,采用低噪聲設備和運輸工具。嚴控噪聲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向鄉村居住區域轉移。噪聲污染嚴重或群眾投訴問題較多的工業園區應制定實施噪聲專項治理工作方案,落實噪聲污染防治措施,推動聲環境質量有效改善。(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負責)
(八)實施重點企業監管
13.推進工業噪聲實施排污許可和重點排污單位管理。根據 工業噪聲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開展排污許可證核發或排污登記,并加強監管;實行排污許可管理的單位依證排污,按照規定開展自行監測并向社會公開。依據《環境監管重點單位名錄管理辦法》,指導各市編制本行政區域噪聲重點排污單位名錄,并按要求發布和更新;噪聲重點排污單位應依法開展噪聲自動監測,并及時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五、強化建筑施工噪聲污染防治,嚴格夜間施工管理
(九)細化施工管理措施
14.推廣低噪聲施工設備。制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禁止和限制使用技術目錄,限制或禁用易產生噪聲污染的落后施工工藝和設備。根據要求,發布低噪聲施工設備指導目錄。(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負責)
15.落實管控責任。修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明確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噪聲污染防治責任和任務措施等要求。施工單位編制并落實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采取有效隔聲降噪設備、設施或施工工藝。鼓勵噪聲污染防治示范工地分類分級管理,探索從評優評先、資金補貼等方面,推動建筑施工企業加強噪聲污染防治。(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負責)
(十)聚焦建筑施工管理重點
16.加嚴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施工要求。噪聲敏感建筑 物集中區域的施工場地應優先使用低噪聲施工工藝和設備,采取有效減振降噪措施,加強進出場地運輸車輛管理;建設單位應根據國家規定設置噪聲自動監測系統,與監督管理部門聯網。(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等按職責負責)
17.加強夜間施工許可管理。完善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夜間施工證明的申報、審核以及施工管理等要求,嚴格規范夜間施工證明發放,明確夜間具體施工內容、施工時段和減振降噪措施等。夜間施工單位應依法進行公示公告。開展夜間施工噪聲專項執法整治,將施工噪聲投訴、違法處罰情況與夜間施工作業審核掛鉤。(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等按職責負責)
六、加大交通運輸噪聲污染防治,推動分類分步治理
(十一)加強車船路噪聲污染防治
18.嚴格機動車監管。綜合考慮交通出行、聲環境保護等需要,采取禁限鳴、禁限行、限速等措施,合理控制車型、車流量、車速等,依法設置相關標志、標線,向社會公告。鼓勵在禁鳴路段設置機動車違法鳴笛自動記錄系統,抓拍機動車違反相關規定行為。禁止駕駛拆除或者損壞消聲器、加裝排氣管等擅自改裝的機動車以轟鳴、疾駛等方式造成噪聲污染,持續開展嚴查機動車“炸街”等專項行動,降低道路交通噪聲。(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負責)
19.推動船舶噪聲污染治理。加強內河船舶行駛噪聲監管,推動內河船舶應用清潔能源;推進船舶靠港使用岸電,持續推進全省港口岸電設施、船舶受電設施改造,進一步提高岸電使用率。(省交通運輸廳負責)
20.推進交通干線噪聲治理工程。對道路、城市軌道和鐵路干線兩側存在居民住宅且夜間交通噪聲超標的路段實施優先治理工程,采取隔聲屏障及隔聲窗等工程治理措施,改善聲環境質量。加強公路和城市道路路面、橋梁的維護保養,以及公路和城市道路聲屏障等既有噪聲污染防治設施的檢查、維護和保養,保障其經常處于良好技術狀態。(省交通運輸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安徽省交控集團按職責負責)
(十二)推動軌道交通噪聲污染防治
21.規范城市軌道交通噪聲污染防治。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等裝備選型和軌道線路、路基結構等建設應符合相關要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單位加強對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和車輛的維護保養,依據規定開展噪聲監測和故障診斷,保存原始監測記錄,保持減振降噪設施正常運行。(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等按職責負責)
22.細化鐵路噪聲污染防治要求。明確鐵路監督管理機構噪聲污染防治責任部門,細化鐵路噪聲污染治理措施,與鐵路運輸企業以及相關部門建立工作聯系機制,加強行業監管。鐵路運輸 企業會同地方有關部門推動鐵路列車鳴笛噪聲污染綜合整治,推動市區鐵路道口平面改立交;加強對鐵路線路和鐵路機車車輛的維護保養,確保減振降噪設施正常運行,按照國家規定開展噪聲監測,保存原始監測記錄。鼓勵通過中心城區的鐵路兩側設置封閉防護柵欄。(上海鐵路監督管理局、上海鐵路局合肥辦事處負責)
(十三)深化民用機場周圍噪聲污染防治
23.實施協調管控和政策引導。推進建立民用機場管理機構、航空運輸企業、通用航空企業、空中交通管理部門等單位協同管控機制。制定減緩機場周圍民用航空器噪聲實施方案,著力構建民用航空器噪聲污染綜合治理體系。(民航安徽監管局牽頭,省生態環境廳、安徽民航機場集團等參與)
24.開展民用航空器噪聲污染防治。提升民用航空器噪聲事件監測與溯源能力,到 2025 年底,合肥新橋機場等年旅客吞吐量 500 萬人次以上的機場具備民用航空器噪聲事件實時監測能力,定期開展機場周圍民用航空器噪聲監測,保存原始記錄,相關監測結果向民用航空、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送。(民航安徽監管局牽頭,生態環境廳、安徽民航機場集團等參與)
七、推進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完善相應管理措施
(十四)優化營業場所噪聲管控
25.嚴格經營場所噪聲管理。對使用可能產生社會生活噪聲 污染的設備、設施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經營管理者加強監管,通過采取優化布局、集中排放、使用減振降噪措施并加強維護保養等方式,防止、減輕噪聲污染。文化娛樂、體育、餐飲等商業經營者還應對經營活動中產生的其他噪聲,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各有關部門按職責負責)
26.營造文化場所寧靜氛圍。圖書館、美術館等文化場所選址和室內聲環境應符合相應設計規范要求;場所內部視情況設置寧靜管控區域,張貼保持安靜的提示標識和管理規定。(省文化和旅游廳負責)
(十五)加強公共場所噪聲監管
27.細化公共場所管理要求。引導地方加大對在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或開展娛樂、促銷、廣場舞、體育鍛煉等產生噪聲污染活動的管理力度。公共場所管理者應明確區域、時段、音量等管控要求,并根據需要設置噪聲自動監測和顯示設施,具備條件的可與當地噪聲污染防治監督管理部門聯網。(各有關部門按職責負責)
28.文明開展娛樂、旅游活動。推動地方和行業組織發布廣場舞活動倡議或文明公約,加強廣場舞愛好者自律管理,自覺遵守《噪聲法》有關規定,避免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將噪聲污染防治納入文明旅游宣傳內容,在節假日前開展宣傳提示;推動旅游景區在講解服務中減少擴音設備使用,倡導導游向 游客宣講公共場所寧靜素養。(省文化和旅游廳負責)
(十六)完善社區和鄰里噪聲管理舉措
29.推動公開新建居民住房噪聲相關情況。修訂商品房買賣合同示范文本,增加住房可能受到周邊工業企業、交通及住宅小區等噪聲影響情況、采取或者擬采取的防治措施,以及住房共用設施設備位置等內容。房地產開發經營者應在銷售場所公示住房可能受到的噪聲影響以及相應的防治措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負責)
30.細化居民住宅區噪聲管控。新建居民住宅區安裝的電梯、水泵、變壓器等共用設施設備應符合民用建筑隔聲設計相關標準要求。已建成使用的居民住宅樓內電梯、水泵、變壓器等共用設施設備由所有者、管理者負責維護管理,設施設備產生的環境噪聲不得影響居民生活。室內裝修活動應采取有效措施并符合作業時間要求,物業管理單位應告知裝修人和裝修人委托的裝飾裝修企業相關禁止行為和注意事項,并做好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報告。(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負責)
31.推動建設寧靜小區。結合實際細化建設寧靜小區指標體系,鼓勵各地號召居民住宅區自發組織寧靜小區建設,提高居民滿意度,并向社會宣傳推廣。鼓勵寧靜小區設置噪聲自動監測和顯示設施。(省生態環境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參與)
32.鼓勵社區居民自我管理。加強社區居民委員會和物業管 理委員會建設,發揮社區居民委員會在指導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人、業主等做好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強城鄉社區工作者培訓,將《噪聲法》納入培訓內容,增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宣傳噪聲污染防治相關法律法規和知識、調解處理噪聲糾紛的能力。(省民政廳負責)八、完善法規標準體系,發揮科技教育支撐作用
(十七)健全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
33.推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體系。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民用機場管理條例、娛樂場所管理辦法等相關國家法規規章修訂情況,及時修訂我省相關配套法規,并與《噪聲法》有效銜接。加快噪聲污染防治地方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設,完善噪聲與振動生態環境標準。積極落實相關產品噪聲限值標準及技術規范,在工程建設領域落實噪聲污染防治相關技術規范要求。(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上海鐵路監督管理局、民航安徽監管局、上海鐵路局合肥辦事處、安徽民航機場集團等按職責負責)
(十八)強化科技教育支撐
34.加強科研教育和人才培養。積極開展噪聲與振動污染防治和監測科學研究。培養中小學生在家庭、公共場所等形成減少產生噪聲的良好習慣,樹立不干擾他人的意識。大力培養噪聲與 振動污染防治領域的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提升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和能力,加強前瞻性研究。(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負責)
35.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省內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開展振動控制技術、低噪聲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創新研發及應用示范,提升噪聲污染防治科學化水平。支持聲學相關產業園區建設。(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負責)九、系統推進噪聲監測,嚴格監督執法
(十九)提升噪聲監測能力
36.加強聲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管理。明確聲環境質量監測站點布設、調整和備案程序。統籌規劃,根據聲環境功能區面積和人口密度增設、調整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站點,對數量不滿足要求的城市增設站點,對不符合要求、不具備安裝自動監測設備條件的站點予以調整;優先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設置監測站點,編制本行政區域設區的市級以上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站點清單,統一納入國家聲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管理。2023 年 6 月底前,合肥市完成國家聲環境質量監測站點布設、調整;2023 年底前,其他設區的市完成相應工作。(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37.推動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按照統一組織、分步實施的原則,統籌開展市級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的建 設運維工作。2023 年底前,合肥市完成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工作,并與省級和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系統聯網;2024 年底前,其他設區的市完成相應工作。鼓勵有條件的縣級城市開展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2025 年1月1日起,設區的市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開展城市及各類功能區晝、夜間達標率評價。(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38.開展噪聲監測量值溯源。加強與噪聲監測相關計量基標準建設,做好噪聲監測類儀器的檢定校準工作,制定噪聲監測檢測儀器相關國家計量技術規范,有效支撐聲環境質量評價和噪聲污染治理。(省市場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負責)
(二十)加大執法監管力度
39.加強噪聲污染防治領域執法。將噪聲污染防治相關執法活動納入執法檢查計劃,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創新監管手段和機制,嚴格依法查處違法行為。加強噪聲污染防治有關執法部門之間,以及與司法機關的溝通協調,建立健全銜接聯動機制,提高執法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負責)
40.提升基層執法能力。為有關執法隊伍配備便攜式噪聲監測設備,推動執法過程中新技術、新裝備、新方法使用。健全執法監測工作機制,可根據工作需要,鼓勵有資質、能力強、信用好的社會化檢測機構參與輔助性執法監測工作。(各有關部門按 職責負責) 十、緊抓責任落實,引導全民共治
(二十一)落實噪聲污染防治責任
41.推進噪聲污染防治協同聯動。縣級及以上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聲環境質量負責,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聲環境質量。各市人民政府應嚴格落實噪聲污染防治法要求,結合本地區實際,明確各有關部門的噪聲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確定行業主管、執法主體、責任單位和投訴舉報方式,并對社會公開。按管理需要組織建立噪聲污染防治協調聯動機制,加強協同配合、上下聯動、信息共享。結合當地實際,制定本行政區域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任務目標,細化措施要求。(各有關部門按職責負責)
42.優化噪聲糾紛解決方式。對于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的社會生活噪聲擾民行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人應及時勸阻、調解;勸阻、調解無效的,可以向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或者政府指定部門報告或者投訴,接到報告或者投訴的部門應當依法處理;經勸阻、調解和處理未能制止噪聲擾民行為,并持續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或者有其他擾亂公共秩序、妨害社會管理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各有關部門按職責負責)
43.嚴格考核問責。將噪聲污染防治目標完成情況納入相關考核評價內容,制定考核要求。對未完成考核目標、聲環境質量改善規劃設定目標的地區,以及噪聲污染問題突出、群眾反映強烈的地區,依法約談,限期整改。(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二十二)推動噪聲污染防治隊伍建設
44.加強噪聲污染防治管理和技術隊伍建設。建立多層次專家庫,開展噪聲污染防治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的培訓,提高噪聲污染防治管理能力,加強執法人員行政執法資格管理,通過市場引導和部門監管提升社會化檢測和工程、技術服務等機構的支撐能力,規范相關機構市場經營行為。(各有關部門按職責負責)
(二十三)構建社會共治良好局面
45.強化宣傳引導。采取多種形式宣傳和普及《噪聲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法條,用生動具體的案例闡釋規定,增強各類法律主體的守法意識。推動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開展噪聲污染防治宣傳,引導公眾自覺減少噪聲排放。鼓勵噪聲污染防治相關科研機構、實驗室面向公眾開放,開展公益講堂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等普及活動,號召社會組織、公共場所管理者、志愿者等向公眾廣為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和知識。(省生態環境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參與)
46.開展綠色護考行動。在舉行中等、高等學校招生考試等 特殊活動期間,加強有關部門協調聯動,凈化考點周邊環境,嚴防噪聲污染,優化考試服務保障,為考生創造安全、寧靜、舒心的考試環境。(省教育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參與)
47.營造社會文明氛圍。將噪聲污染防治指標納入文明城市和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等測評相關指標體系。鼓勵將噪聲污染防治要求納入《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等地方法規規章。將噪聲污染防治納入公益廣告宣傳內容,把倡導在公共場所、鄰里之間保持安靜生活習慣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省文明辦負責)
48.實施全民行動。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獲取聲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噪聲污染防治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聲環境的義務。充分發揮特約監督員制度作用,將聲環境質量改善的監督檢查納入工作內容。提倡建設寧靜餐廳、靜音車廂等寧靜場所。積極推動公眾參與,倡導社會組織開展噪聲污染防治相關活動,推動形成共管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各有關部門按職責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