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態修復+”新路徑
春日融融,位于徐州經開區和平東路北側、徐工人才家園對面的鳳凰山小學主體已經封頂,5月竣工,9月將如期投入使用,緩解高鐵新城片區義務教育資源緊缺。
這座占地53畝的校園,設計規模為6軌制36個班,可容納學生1620人。兩年前這里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采石宕口,經過生態修復技術手段進行高挖低填、整平修復,變身一所生機盎然的學校。
回望2022年,徐州共啟動實施山、水、林、田、塌陷地五大類123項生態修復工程,共完成投資64.01億元,實現年度任務的100.2%,繼續探索徐州“生態修復+”新路徑。
構建“一張圖”
春節后,豐縣率先探索建設自然資源生態修復監測監管平臺。目前正在加快建設。通過利用移動互聯網和3S技術,整合國土空間規劃數據、生態修復監測及工程實施數據,該平臺構建出“天、地、網”一體化生態修復“一張圖”,實現項目全過程追溯管理,全節點檔案歸檔、全方位監測監管。
“平臺通過導航定位、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分發及查詢分析等功能,實現外業工作空間管理時實化、可視化,讓我們能夠及時客觀掌握項目工程進展情況,為生態修復項目和農田綜合整治提供信息化和智能化支撐。”豐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科科長孫蘇勇介紹。
生態修復涉及面廣、修復工程類型多、修復資金需求大,需要多部門聯合推進,徐州近來不斷建立健全生態修復工作機制,全力推進“一張圖”,打造生態修復的“大腦”:
成立生態修復工作領導小組、構建財政、自然資源、住建、水務、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多個市級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共同參與的生態修復工作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調度進展,及時協調問題,保障順利實施;出臺《徐州市礦山生態修復項目若干管理規定》,規范礦山生態修復管理……
不負青山不負民。2022年全市共完成5個采煤塌陷地、17座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不但一個個“疤痕”變成美景,而且實現了城景融合發展和資源的永續利用。
城東建成718畝的安然山郊野公園,周邊居民多了一座兼具綠化、運動、文化功能的休閑公園;經開區小黃山生態修復后,大黃山道路東延道路工程預留區塊交付,打通城市脈絡,舒緩交通出行壓力;鼓樓區大孤山廢棄礦山修復竣工,西側是正在建設中的九里第一小學。附近居民對新的一年充滿了期盼:“家門口多了一所小學和一座青山,真恣!”
在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過程中,徐州邊實踐、邊探索。今年將推進賈汪區大洞山、銅山圣人窩和新沂馬陵山、豐縣大沙河等4個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形成生態島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算筆“長遠賬”
初春的邳州市黃墩湖濕地自然保護區葦高蒲深,成了蒼鷺、野鴨等鳥類的天堂。黃墩湖是邳州市境內最大的湖泊,是駱馬湖的“姊妹湖”,每年都會有200多種鳥類寄居于此,珍稀植物有野大豆、蓮、野菱等等。
去年以來,邳州對黃墩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繁衍棲息地、遷徙通道和活動區域加大巡護力度,并在濕地保護區內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實施濕地修復工程。
“黃墩湖濕地物種保護保育項目”被列入“國家山水工程”項目,總投資1750萬元,重點恢復野生動物保護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已栽植蘆葦10萬株、50畝,還將繼續種植水生植物。
2022年徐州生態修復共完成投資64.01億元。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間全市安排生態修復重點項目五大類84項,總投資約224.8億元,巨額投資從哪里來?
“我們按照‘渠道爭取、統籌使用、形成合力’原則,加大了資金爭取力度。積極向上爭取中央、省級專項資金支撐項目實施。”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說,在申報“十四五”期間“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試點“工作中,徐州共成功爭取5個縣市區10個子項目入選全省“國家山水工程”項目,項目計劃投資總額 22.12億元,占全省總投資三分之一,爭取到2022 年中央財政和省財政補助資金共45789萬元,占全省當年下達總資金(11億元)的 41.6%。項目種類、數量和爭取資金量均為全省第一。
充分釋放政策紅利,徐州對廢棄露采礦山實行市場化修復,也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資金困難。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國辦發〔2021 〕40號)政策,徐州鼓勵和支持國有平臺公司在相關縣(市)區積極參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理順政府、企業和社會在生態修復中關系,通過市場化方式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形成政府監管、企業建設、社會共享的良好格局。
2022年,全市共有17座廢棄露采礦山通過“市場化”完成生態修復。經開區共有孤山、小黃山、青龍山——安然山等14座廢棄露采礦山列入生態修復計劃。
“總共投資7.51億,為實現山體生態復綠,我們采用‘收支兩條線’市場化運作模式,解決施工費用問題。”經開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孟芳透露,目前12座廢棄露采礦山按計劃完成主體工程。治理完成后,經開區將新增公園2處、新增林地1800余畝,整理可用建設用地2200余畝。
“碳”索新模式
沛縣龍固鎮,原三河尖煤礦地塊正在進行生態修復,方圓12000畝的塌陷地,將建成高質量農田,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
農田下面幾百米深處,是采煤留下的大體量地下空間,這里準備用來封存二氧化碳。
去年9月,沛縣“三河尖煤礦特殊空間資源綜合評價及協同開發利用實施方案”通過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審查,意味著三河尖煤礦將成為省內首個關閉煤礦CO2地質封存和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相結合的礦地融合試點項目。已經關停3年多的三河尖煤礦,地下薄煤層、未開采煤層和采空區等特殊空間將用來儲存二氧化碳,地上實施生態修復工程。
與此同進,中國礦業大學低碳能源研究院正在推進潘安湖濕地碳匯價值估算。
發揮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和地勘單位技術支撐優勢,徐州開始探索“雙碳”與“生態服務價值”目標下的生態修復路徑,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生態修復案例,探索自然生態碳匯擴容的生態修復新模式。
“雙碳目標下,礦山生態修復必須被賦予更深層次的任務與使命,尤其要將碳中和目標納入礦山生態修復的內涵和目標之中。按照生態修復的定義,其目標是實現新的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因此,能源替代、產業替代與升級、生態服務功能的提升應該在礦山生態修復中得到充分的考慮和重視。”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環境與測繪學院教授卞正富認為,為了更好地適應碳中和背景,礦山生態修復需從標準規范更新、管理機制變革、技術體系創新三大層面入手,構建適應碳中和愿景目標下礦山生態修復的新路徑。(供稿:徐州市生態環境局)
原標題:徐州:“生態修復+”探索綠色創新“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