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早一些。2月13日,新華社授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下稱“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這是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對2023年的“三農”工作做出了全面安排。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真抓實干做好2023年重點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好既定目標任務,推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進展、農業強國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1 中央一號文件信號——“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引發的最大一個熱搜是“整治高價彩禮”。原來,文件規定,要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風易俗規范,強化村規民約約束作用,黨員、干部帶頭示范,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
而在環保方面,中央一號文件規定:(二十五)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大村莊公共空間整治力度,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鞏固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成果,引導農民開展戶內改廁。加強農村公廁建設維護。以人口集中村鎮和水源保護區周邊村莊為重點,分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及時清運處置。推進廁所糞污、易腐爛垃圾、有機廢棄物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持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作何感想,反正我的感覺是,今年的環保工作安排比較“溫和”,沒有太多“打雞血”的內容,甚至感覺略顯保守。
回想前些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起環保工作,動不動就是什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快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加強中西部地區農村戶用廁所改造”“深入推進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建設一批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等等,其中有好多“行動”“加快”“建設一批xxx設施”之類的字眼。
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這些“行動”“加快”“建設一批xxx設施”之類的基本上全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扎實推進”“持續開展”“鞏固成果”“分類梯次推進”等表述,感覺溫和多了。其中傳遞出來的意思,就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強調速度,而是更看重質量,要把工作做扎實,鞏固好以往的成果,不要急于大干快上。
總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風向”變了。
2 財政投入不增反降,農村環境整治資金預算少了一半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風向”變了,在財政方面也有印證。2022年11月8日,財政部發布《關于提前下達2023年農村環境整治資金預算的通知》,對2023年的農村環境整治資金做出了安排。其中,2023年的農村環境整治資金預算為20億元。這筆錢,竟然比上一年少了一半!2022年,農村環境整治資金預算合計有40億(包含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獎補資金4.5億元)。
也就是說,從2022年到2023年,農村環境整治資金預算由40億大幅減少到了20億,降幅高達50%!即使把2023年新增加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資金預算(11.25億)加上,2023年農村環境整治資金預算一共也只有31.25億,仍然比2022年少了21.88%。
再往前倒,2021年,農村環境整治資金預算總計是36億元,也比2023年高出不少。也就是說,進入2023年,在農村環境整治資金方面,與前兩年相比不增反降,投入還有所減少。
橫向對比,其他環境治理領域也是這樣的嗎?還真不是。
例如,2023年,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就從2022年的207億上浮到了210億,略有增加。而在管網方面,《關于提前下達2023年城市管網及污水處理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更是給出了105.5億的補助資金總額,比2022年的88.8億多出不少。
農村環境整治資金預算減少,透露出一個強烈的信號——2023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減速”了!
3 污染治理亂象頻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減速”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為什么“減速”?因為之前的工作實在是太亂了。去年,“環保圈”就曾轉載文章《失意十年,蹩腳污師惶然錄》,其中認為,農村污水項目就像是一劑毒藥,對環保行業和農村本身都是有害無益。
作者陳豹曾經參與過大量的農村污水項目,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但就他參與過的大部分農污項目而言,其實都缺乏建設的必要性。因為農村污水具有自己的特點,如人口密度低,村落小;普遍為旱廁,且糞便有還田需求;普遍街道狹窄,且房后廁所難以改造等。在這種情況下,拿走農民糞尿后收取農民污水處理費其實并不合理。只建廠不建管,只管建不管用,則更像是在“作秀”。
2022年,《給水排水》也曾經發布文章《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問題與發展建議》,總結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存在的幾大問題:
1 頂層設計不足
農村地區房屋基本都屬于自建房,在建設用地等方面大多沒有經過專業的規劃和管理,建筑物的地基建設不規范,很多建筑物間的距離不到1m,對管道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2 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
2019年,全國范圍排水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投資行政村投資強度分別為9.03萬元和5.40萬元,如此低的投資強度很難解決農村的實際問題,基層政府相關部門只能采取降低工程質量的方法來完成工作任務和指標要求。
3 污水收集率較低
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統,污水收集率較低,使大部分生活洗滌用水和餐廚廢水以及部分散養禽畜的糞尿直接滲入地下或排入溝渠,造成嚴重污染。
4 污水處理廠閑置
由于農村難以承擔運行維護費用,導致很多農村地區出現“建得起、運行不起”的尷尬局面,污水處理設施逐漸被停用。
因此,文章建議,應該強化因地制宜和頂層設計,保障規劃科學合理;強化投入和激勵機制,保障資金來源和管理;合理選擇管理模式,完善相關機制。
總之,正是由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亂象頻出,所以才導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減速”。高層的意圖也比較明顯,當下先不著急大規模投入,大干快上,而是應該先摸索好經驗,有了成熟的模式,再推廣不遲。目前正在推進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就是一個典型。先做好試點,再大面積推廣。而對于環保從業者來講,也應該認清這一趨勢,農村環境治理的“風向”已經變了,不再追求速度了,大家期盼的大規模投資也暫時不會有了。
2023年,能夠爭取多參與到農村環境治理的試點項目中去,為未來做好準備,取得一定的領先身位,可能才是更加現實的選擇。
原標題:資金預算少了一半!農村環保市場“涼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