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淘金”熱終于還是席卷到了動力電池領域。如果以2015年為國內“新能源電池車元年”,那么按照5-8年的平均使用壽命,第一批動力電池“退役潮”正在到來。根據測算,2021-2030年間,我國退役動力電池規模將從33.95GWh增至380.3GWh,跨度超10倍。而這理論上可帶來一個規模達1406億元的市場。
相對應的,2022年一年時間內,新注冊的電池回收企業超出了4萬家。不過,由于相關產業鏈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完善的標準體系,導致了部分市場亂象產生。特別是在回收端,仍遵循“價高者得”原則,最終流入白名單企業的比例還不到25%。且在“正規軍”隊伍中,固廢巨頭與新能源巨頭之間的較量也已開啟。
“黃牛”嗅覺敏銳,小作坊也想分蛋糕
有商機就有“黃牛”,這一說法已在諸多行業得到驗證,廢舊動力電池也不例外。理想情況下,廢舊動力電池被業界看做是鋰、鎳、鈷各種元素的“儲備糧”,但目前來看,其并不具備性價比,甚至出現了回收價格超過一手市價的情況。據統計,2022年部分動力電池的折扣細數從60%迅速漲至100%以上,甚至更高。
從業者透露,“如果鈷的市價是55萬元/噸,廢料回收的價格可能是70萬元/噸。”可觀的利潤空間讓小作坊投資廢舊電池的熱情暴漲,“高價回收”“上門服務”等屢見不鮮。相比之下。前期投入大量資金在技術研發及環保設施配備上的“正規軍”們,在回收報價上顯然不那么有競爭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310萬輛,新增688.7萬輛,而累計建立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僅1萬個左右,差距較為懸殊。從業者也認為,面對即將到來的“退役潮”,當前的許多回收網點顯得有些準備不足。
“正規軍”遇“缺貨”瓶頸,巨頭間互不相讓
“價高者得”的市場風向,使得大部分廢舊電池落入了小作坊的口袋,相應的,前期投入巨大且設備完善的“正規軍”卻常遇“缺貨”瓶頸。一方面,市場認為動力電池回收將是下一個發展新藍海,另一方面,實際從事回收業務的正規企業們卻不得不面對貨源緊缺、價格水漲船高等問題。
而除了“正規軍”與小作坊之間的競爭外,巨頭們對這一千億市場也是青睞有加,可大致分為固廢和新能源兩派。作為其中代表,前不久,寧德時代剛剛官宣了一筆238億元的投資,主要用于一體化新材料產業項目的建設,內容涵蓋50萬噸廢舊電池材料回收(含兼容過程料)及相應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三元正極材料及負極再生石墨制造等項目,爭奪賽道、擴張自身優勢的意圖非常明顯。
而格林美、盈峰環境、福龍馬、博世科、旺能環境、偉明環保等傳統固廢處置巨頭亦是分毫不讓,先后通過成立子公司、與車企合作等手段,加速布局第三方動力電池回收業務。以盈峰環境為例,其在2021年已經與仙桃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投資10億元建設動力電池梯級利用和資源化中心項目,預計形成年拆解8萬噸廢電池的產能。
不管怎么說,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這艘千億巨艦已起航,后續將駛往何方,環保在線與您一同拭目以待!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