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四五”短短兩年內,國際國內都發生了許多大事,對世界未來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2023年伊始,“十四五”的進度條馬上就要到50%了,辰于再次對我國綠色環保行業進行全面掃描,對七大領域50個細分市場的100多個模型、數萬條數據進行了全面更新,分析綠色環保行業在這兩年內的發展情況,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
整體而言,辰于過去對我國綠色環保行業的預測和判斷基本上都得到了印證,且當前依舊成立,但不得不說,這兩年宏觀環境對我國綠色環保行業的影響也帶來了一些新變化、新挑戰、新機遇。
本文,我們將從經濟宏觀、行業微觀等多個角度,通過豐富的圖表和數據,展現我國綠色環保行業的七個變與不變:
發展階段的變與不變:綠色環保長期穩定發展的趨勢保持,但部分細分市場的拐點提前或滯后;
投資趨勢的變與不變:升級改造和下沉市場是投資新高地,但地方政府財政缺口擴大恐拖累投資;
運營服務的變與不變:運營為王的主旋律越唱越響,但依賴政府補貼的領域可能長期面臨資金流困境;
戰略打法的變與不變:產業融合深耕客戶是再發展的一根支柱,但需審慎應對市場不確定性增加趨勢;
競爭態勢的變與不變:頭部企業的馬太效應持續凸現,但隱形地方保護主義抬頭恐造成地域壁壘高筑;
融資模式的變與不變:PPP、EOD模式持續發展占據主流地位,但綠色基金、REITs等發展不及預期;
企業轉型的變與不變:數字化智慧化趨勢與熱度不減,但同時低碳轉型、ESG也正在成為行業新熱點。
發展階段的變與不變
不變:綠色環保行業長期穩定發展的趨勢
從2020年到2022年間,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以及國內經濟均造成了巨大沖擊,2020年我國GDP增速降至2.2%,是自1977年以來最低的一年,房地產市場持續下行,部分實體經濟行業遭遇重創,消費者信心大幅下滑,然而經辰于測算,新冠疫情對我國綠色環保行業規模的當前影響相對較小,盡管各類不利影響可能延后釋放,但行業長期增長的趨勢還在保持。
一方面,綠色環保產業的公益屬性比較強。一些細分市場,例如供水、污水、生活垃圾焚燒是剛需,可能會受到經濟影響波動,但不會大幅度增減;一些細分市場例如建筑垃圾、工業固廢、工業危廢、廢氣治理等是工業、服務業的下游,單個上游領域的影響被分散了;還有一些領域以工程建設為主,在疫情較為嚴重的時候受到了停工等暫時性影響,但國家積極復工復產,負面影響實際較為有限。總的來說,綠色環保行業的實際產值與GDP的關聯比較緊密,短期會有波動,但不會超過GDP的波動幅度。
另一方面,從2023年國內對新冠疫情開始實施“乙類乙管”政策,疫情對經濟的直接影響大大減弱,提振經濟重新成為核心工作,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3年經濟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世界銀行、亞開行、中科院等機構對我國2023年GDP增長率的預測基本都是在4.5%——6%,隨著GDP增長回歸正常水平(見圖1),綠色環保產業也將再次回到穩定增長的狀態。

在充分考慮了我國人口在2022年開始進入負增長、城鎮化進度有所放緩、利率持續降低等系列宏觀經濟因素的基礎上,辰于對綠色環保領域的重點細分市場(包括城鎮污水處理、農村污水處理、工業廢水處理、污水資源化、污泥處理、黑臭水體治理、生活垃圾處理、餐廚垃圾處理、環衛、工業危廢處理、醫療危廢處理、建筑垃圾處理、一般工業固廢處理、農林剩余物、大氣治理、土壤修復、
環境監測等17個細分市場)的規模預測進行了修正,“十四五”期間這些細分市場的整體增長率與之前的預測相比有所降低,其中主要是2022年和2023年投資規模有所萎縮(見圖2)。

變:部分細分領域的拐點提前或滯后
除了新冠疫情,這兩年發生的許多大事也對綠色環保領域帶來重大影響,例如2021年碳元年提出“30·60”雙碳戰略,強力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持續八年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全面勝利,2022年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二十大成功舉辦等。
多重因素影響下,綠色環保領域不同的細分市場會有不同的發展軌跡。我們通常將行業發展的生命周期分為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行業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就是拐點的出現。目前大多數綠色環保細分市場都處于成長期,何時到達成熟期是業界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根據辰于的觀察,在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多重因素影響下,一些細分市場的發展超出預期,同時也有一些細分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后,我們最近更新了綠色環保領域各細分市場發展階段的圖譜(見圖3)。

成熟期拐點提前達到的領域是:公益屬性強,屬于重點民生領域、補短板領域的細分市場。例如水務板塊中,供水、污水等行業屬于最早一批重點民生工程,在“十三五”期間就相繼進入了成熟期;固廢板塊的發展雖然整體滯后水務板塊,但其中與生活垃圾、畜禽廢棄物相關的細分市場,近幾年里隨著城鄉融合發展、補短板建設等工作推進,需求釋放已經過了頂峰,目前生活垃圾焚燒率在城市已經達到70%,環衛的市場化率達到90%以上,畜禽廢棄物處置隨著整縣推進工作的逐步完成,處置率也達到了80%。我們預計這些行業將提前進入成熟期。
成熟期拐點將滯后到達的領域是:由于商業模式未打通、技術創新不給力、政策標準不到位等尚未打開局面的細分市場,一些行業如建筑垃圾,需要市場接納其產出物以打通商業模式,但受制于疫情期間的物流運力緊張、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消費市場受挫等因素,進展較為緩慢;而受制于技術的細分市場,在市場信心下降、融資市場遇冷的環境中,行業整體技術研發投入也受到負面影響。
投資趨勢的變與不變
不變:升級改造和下沉市場是投資新高地
自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一個重要部分以來,十九大、二十大對于綠色環保領域的成績定性有所不同:十八大的表述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十九大的表述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二十大的表述是“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很明顯,綠色環保領域的“跑馬圈地”、新建投資遍地開花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十四五”期間,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投資將更加側重于薄弱地帶、落后地帶——一類是城市老舊環保設施的升級改造,一類是以下沉市場為主戰場的綠色環保建設,辰于在十三五末就如此判斷。可參閱“六脈神劍”一之投資拓展:生態環保企業應如何主動出擊,把更多好項目拿到手?
一是城市老舊環保設施升級改造。眾所周知,一些早年建設的環保基礎設施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使用需求,面臨著升級改造,例如在水務行業,供水的提標改造一直在各地持續開展,其中管網的升級改造是重要的一部分,根據辰于測算,供水和污水管網的新建投資在“十三五”末達到頂峰,但管網改造升級的投資卻在持續增長,到“十四五”末期將達到512億元,與新建投資之間的差距持續縮小(見圖4)。

二是以下沉市場為主戰場的綠色環保建設。“十三五”期間,互聯網、電商紛紛走出大城市,向三四線城市、縣城、農村發力,維持用戶群體的高速增長,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拼多多就是依靠下沉市場殺出的一批電商黑馬,2020年其活躍買家數超過了阿里巴巴。互聯網領域的下沉市場競爭尚未結束,綠色環保行業的下沉市場卻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繼脫貧攻堅之后,鄉村振興工作將成為重要的經濟、政治任務,而鄉村振興的根本路徑是城鄉融合發展,與廣大農村地區連接的是廣大的縣域城市,以縣級城市為核心、連帶周邊村鎮共同開展的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項目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遍地開花結果。
更具體的,農村的供排水、垃圾轉運處置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將首先發力,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的污水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之一。辰于測算未來幾年,相關的市場規模每年將達到2000億元以上(見圖5)。

變:地方政府財政缺口擴大恐拖累投資
正如大家知道的,綠色環保領域的投資依賴于政府財政資金,一是一些不具備運營屬性的設施需要由政府承擔,二是一些收益較差的項目即使包裝成PPP,也需要政府出資一部分才有社會資本愿意進入。
但地方政府的財政缺口一直處于長期擴大的趨勢,例如2021年財政預算支出與財政收入之間的缺口達到了近10萬億,是“十三五”之前的將近兩倍(見圖6)。

自從2014年新《預算法》實施以來,發行地方債成為地方政府融資的唯一合法渠道,加上中央對地方政府隱性債的問題越收越緊,2017年中央表態隱性債問題要終身問責、倒查追責,地方政府的債務數字回歸真實。從數據上看,2022年地方政府債務超過35萬億,是2018年的兩倍水平,5年內年平均增長速率達到17%(見圖7),這一趨勢是不能長期維持的。

地方城投企業往往承擔著來自于地方政府的政治任務開展投資建設,或者替政府舉借債務(屬于違規的隱性債),業界一般認為地方城投的債務最終也將由地方政府承擔,因此也代表了地方政府的債務。從數據上來看,目前地方城投的債務總額已經達到了66萬億,占GDP的比重達到54.5%(圖8)。

除了舉債,增加財政收入是最后一條路徑了,但是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長期以來依賴土地出讓,2021年這個比例達到了41.47%。房地產市場遇冷則導致土地財政難以長期維持,2022年土地出讓收入較2021年降低了20%,而且業內大多預測2023年這個數字還會繼續下跌(見圖9)。

所以必須要清楚,事情就是如此糟糕——舉債不可持續,土地出讓等收入不樂觀,但錢越花越多,地方政府缺錢的局面恐怕會長期持續,這將拖累綠色環保領域的投資。以2023年來看,2022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研究機構預測2023年財政赤字率可能會進一步提升到3%,但財政資金將更多投向保民生、“十四五”重大工程,專項債要優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項目和在建項目,投向綠色環保領域的比例在2022年只有4%(見圖10),2023年這一數字預計很難增加。

運營服務的變與不變
不變:運營為王的主旋律越唱越響
據了解,綠色環保行業進入運營時代的提法從2019年開始就有了,由城鎮供水等成熟行業帶頭,新建投資的規模快速萎縮,可參閱穩中求變:供水企業運營轉型的未來方向。到2023年,類似城鎮供水這樣的細分市場越來越多了,例如工業危廢、生活垃圾焚燒等行業的投資熱度迅速下降,可參閱面臨四大挑戰,工業危廢后來者“彎道超車”難度加大。
事實上,不止是一些細分市場如此,整個綠色環保行業的主周期也已經越過了投資持續增長的階段。二十大“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表述也印證了這一點,很多該建的已經建了,剩下的以“硬骨頭”為主。根據辰于測算,綠色環保領域的投資在2020年已經達到頂峰,投資在“十四五”時期開始走下坡路(見圖11)。

這對于企業而言最大的兩個變化:一是依靠投資拉動規模快速增長的時期真的一去不復返了,企業要想保持快速增長必須切入新的領域,我們對綠色環保行業目前收入規模排前20名的上市企業的固定資產變化趨勢進行了統計,發現這些企業的非流動性資產增速在2019年達到頂峰后開始大幅下降,2021年僅增長了5.2%,降速的趨勢非常明顯(見圖12)。

二是工程建設環節的錢掙不到了,企業只能從運營環節想辦法,要是運營不善導致虧損,爛攤子將很難收拾。而實際情況是,國內環保企業在運營上還需要持續提升功力,從數據上看,最近5年排名前20名的環保上市企業的凈利潤率在持續下滑,并且排名越靠后凈利潤率越低(見圖13),提升運營水平將成為企業刻不容緩的重點工作。

變:依賴政府補貼的領域可能長期面臨資金流困境
除了運營本身要面對的原材料價格風險、技術風險、安全風險之外,不少企業恐怕還將長期面臨現金流安全的風險。
2022年12月,新冠疫情放開后,有機構對核酸檢測行業的企業進行了統計,數據顯示15家公司的總營業收入為877億元,與同期相比增加了6成,但應收賬款也達到了440億元,同比甚至增加了7成,欠錢的以地方政府、公立醫院為主,地方財政缺錢導致企業現金流枯竭的問題十分嚴峻。
為什么要說核酸檢測行業面臨的問題,是因為部分綠色環保細分市場現在面臨的問題如出一轍,主要是那些以地方政府為主要客戶、依賴各級政府補貼的行業,包括環衛、生活垃圾處置、建筑垃圾、餐廚垃圾處置等一批細分市場,收不到服務費、收不到補貼的情況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了。
根據辰于對前20家環保上市企業的統計發現,目前這20家企業的應收賬款總規模達到了841億元,光大環境、北控水務、首創環保等企業的應收賬款規模都很高(見圖14),主要就是垃圾焚燒、環衛、污水處理等業務帶來的。這20家企業的平均應收賬款周轉率較2018年已經腰斬,下降的趨勢目前還沒有扭轉的跡象(圖15),再持續下去恐將危害企業的現金流安全,大國企尚可靠實力雄厚支撐,廣大的中小企業又要如何度過現金流危機呢?


不得不說,應收賬款的問題不易解決,雖然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要是因為應收賬款跟地方政府關系鬧僵了也不行。從長期來看,結合前面講到的地方政府財政資金困難的現狀和趨勢,這個問題或將伴隨企業很久的時間,說到底,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缺口的問題不解決,企業現金流安全的風險就會一直存在,企業應當早作準備。
戰略打法的變與不變
不變:產業融合深耕客戶是再發展的一根支柱
“十三五”時期,很多大型綠色環保企業都在做的一個事情就是建立全產業鏈、從單一業務走向多元業務,業務遍及水務、固廢、大氣等多個領域,多條業務線之間是相對獨立的發展,打造不同的技術研發、資質能力、團隊基礎、客戶資源,實現了快速的發展。
而從“十四五”開始,事情發生了一些變化,伴隨著運營時代一起來的,是存量競爭時代的開啟,換句話說,大力開拓新項目、開拓新客戶的難度比過去大太多,各業務線想擴大規模但缺乏后勁的問題已經開始顯現,原因之一是,在這么多年市場的發展過程中,很多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利益分配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形勢,再想打入可能會面臨多方阻力。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戰略的思路需要有一定的轉變。在各業務線都具備了一定技術、運營經驗,運作一個項目不成問題的基礎上,將市場思路從開發新客戶轉變為挖掘老客戶是順勢而為,將N個客戶對應N個項目的現狀,變成N個客戶對應2N個甚至3N個項目是可期的未來。
事實上,綠色環保市場的需求一直以來都是朝著一體化、綜合性服務轉變的,深耕客戶也是順應客戶的實際需要。
而企業也需要盡快打破內部各業務線之間的隔離,從以業務為劃分的組織架構轉向以客戶為劃分的組織架構,或者業務+客戶矩陣式組織架構,盡一切可能將每一個客戶與每一個可行的業務進行鏈接,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進一步加強與客戶的聯系,實現良性的發展。可參閱做好組織與管理準備,為“十四五”戰略成功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變:后疫情時代市場不確定性增加,需審慎應對
“VUCA時代”一詞在最近幾年的出現頻率大幅上升,講的是目前企業所處的行業環境不確定性增強,這種論調的出現與疫情帶來的對世界的沖擊有較大關系,但事實上疫情因素只是催化劑,早在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2017年度駐外使節工作會議時就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論斷,疫情帶來的全球公共危機讓本身就存在的風險、不穩定因素更快、更猛烈的釋放了出來,這一系列連鎖反應重塑著消費者習慣、商業競爭環境。
隨著世界進入“后疫情時代”,外界環境的快速變化與難以預測,時常會讓企業陷入迷茫,什么樣的戰略才是正確的戰略,什么樣的選擇才是正確的選擇?可參閱向“領頭羊”看齊:中國環境企業50強的業務布局重點。
華為在疫情之前就受到美國打壓這樣一個非常劇烈的外部環境變化,五年下來,華為依然保持在2022年中國納稅企業第三名的位置,雖然華為目前還面臨巨大的風險,但無疑其采取的策略在短時間內看是奏效的。
雖然綠色環保企業與華為的處境并不具備可比性,但是華為的做法卻是值得學習的。有一點點斷章取義的用一句任正非的話,“在不確定的時代要有確定性的抓手”,變化的是外部環境,但企業內部要有定海神針,要穩扎穩打,不能隨波逐流。具體的,辰于提供了3條最主要的對策:
一是保持核心業務定力。盲目擴張、業務多元化不應該再成為重點選項之一,企業要明確核心業務群有哪些,牢牢把握自身核心業務的競爭力,維持核心業務的穩定收益,及時退出長期無法實現盈利的業務。可參閱如何“領跑”中國生態環保市場:標桿研究的十大發現。
二是保持強大的組織能力。重視人力資源工作,從企業的組織、人才、文化三方面入手,從全局出發將企業上下凝聚為一個有機體,綜合運用多種杠桿和手段提升組織的有效性、靈活性、執行力,使企業時刻準備應對各類突發情況。可參閱健康第一,行穩致遠:中國環保企業組織健康調研報告2021(上),健康第一,行穩致遠:中國生態環保企業組織健康調研報告2021(下)。
三是持續創新升級。科技、互聯網的發展對世界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綠色環保行業也有許多新生事物正不斷出現,數字化、智慧化、安全、低碳、新能源、新材料等不斷發展,企業不能坐視不理,要站在時代發展的前頭才不會被淘汰。可參閱六脈神劍二之研發設計:生態環保企業應如何創新驅動,打造拳頭產品?
另外,加速“走出去”也將是一個選項,在國內有些市場不那么好做的情況下,就看看國外的市場吧。2022年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202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滿十周年,在這樣的契機下,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國外市場進行拓展具備一定的可行性。
原標題:綠色環保行業的七個變與不變——23張圖帶你一起進行“十四五”中期回顧和展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