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最大的紅富士葡萄種植區,永康市唐先鎮轄區內以紅富士葡萄為主的葡萄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以上,每年葡萄修整剪枝產生秸稈約1000噸。農戶普遍將秸稈露天焚燒,給環境造成較大壓力。近年來,永康市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建立“秸稈換肥”收貯運模式,通過科學處置秸稈,讓“生態包袱”變“綠色財富”。
一、建設秸稈收貯運中心,解決“誰來收”的問題。一是完善設施建設。依托具備一定生產能力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主體(永康市鼎昆農業開發公司)建設秸稈收貯運中心,配備大型秸稈堆場、粉碎、運輸等設施設備,統一收運、堆貯、粉碎秸稈,實現一站式收貯運。二是完善補貼機制。收貯運中心每回收1噸秸稈,財政給予補助600元(其中秸稈收貯運環節補助每噸400元,原有機肥使用補貼每噸200元),中心刨去生產成本每噸可實現贏利100元。三是完善監督機制。唐先鎮政府與秸稈收貯運中心簽訂秸稈換肥承諾書,定期檢查《“秸稈換肥”服務作業登記表》并填報《“秸稈換肥”匯總表》報農業農村局審核,確保收貯運中心有效地提供秸稈收貯運服務,保證有機肥供給質量。
二、布局各級換肥站點,解決“怎么換”的問題。綜合考量收貯效率,一是核心區設立換肥點。在種植核心區的16個村設立村級換肥點,收貯運中心將有機肥運輸至換肥點,農戶只要將秸稈拿到換肥點,填報換肥登記表,換肥雙方簽字確認,即可現場換肥,收集的秸稈再由收貯運中心運回。二是外圍區建立區域分級收貯換肥站。在外圍種植零散區建立區域分級收貯換肥站,委托換肥站向農戶開展一對一換肥服務,收集的秸稈粉碎后統一轉到運收貯中心。三是定期公布換肥時間計劃表。通過政府公眾號和種植戶微信群公布近期換肥時間計劃表,讓農戶合理安排時間,剪枝、施肥無縫對接。目前,全市已設立秸稈收集村級換肥點23處,區域分級收貯換肥站4處。
三、多種方式綜合利用,破解“怎么用”的問題。一是秸稈肥料化。將秸稈粉碎加工成木屑,與豬糞按比例混合生產商品有機肥,永康市鼎昆農業開發公司已具備年生產有機肥1萬噸以上的能力。二是秸稈基料化。利用粉碎后秸稈為基料,種植大球蓋菇,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在秸稈“基料化”利用上形成規模。三是秸稈原料化。秸稈粉碎后還可用于生產生物質顆粒燃料、防盜門木塑材料,為永康市工業生產企業提供原材料。
四、實現三方利益共享,解決“誰受益”的問題。一是降低農戶種植成本。秸稈換肥政策覆蓋全市,受益農戶5000余戶。種植戶通過秸稈換肥平均每畝可獲得200公斤商品有機肥,可以抵銷40%的用肥成本。二是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作為收貯方的有機肥加工廠是市重點扶持的公益類農業主體,通過“秸稈換肥”該企業獲得了有機肥生產原料,同時以“產品+服務”的形式提升了有機肥的市場競爭力和銷量,本地市場占有率快速從30%提升到70%以上,實現規模贏利。三是推動政府多項工作有效落實。模式推出后農戶歡迎,收貯方樂意,實現秸稈綜合利用、有機肥推廣、農業主體扶持、美麗田園、清潔生產等多方面積極效應,引導農民群眾改變露天焚燒陋習,推動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的蓬勃發展。2021年,全市農作物秸稈可收集量6.102萬噸,利用量5.948萬噸,全年完成“秸稈換肥”2245噸,基本實現秸稈禁燒,碳、硫、粉塵排放減少,大氣污染防控、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明顯,不僅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助力永康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也譜寫了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
原標題:永康市創新探索“秸稈換肥”收貯運模式 讓“生態包袱”變“綠色財富”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