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宿遷市抓牢生態環境部“一市一策”科技支撐機遇,不斷提升科技治氣能力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多措并舉促減排,治污發展謀雙贏,全力守護“宿遷藍”。
“十四五”以來,宿遷市PM2.5濃度同比2019—2020年改善21.1%,空氣質量優良率提升11.1個百分點;PM2.5改善幅度由“十三五”全省第11躍升為全省第2,優良天數比率提升幅度由全省第13躍升為全省第2,進一步夯實了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底色。
推動源頭治理,助力綠色發展
近年來,宿遷市在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牽頭的“一市一策”研究團隊支持下,確定“強源頭治理、盯大戶減排、促集群提升”的工業源治理策略,堅持用源頭治理思維推動治污減排。
沭陽縣“蘇匠噴涂綠島”、泗陽縣“綠享噴涂中心”項目接連落地,工業“綠島”的建設為周邊50余家企業提供共享噴涂服務與污染治理設施,破解中小企業“治污要賠,不治要停”的困境,年減排揮發性有機物(VOCs)超過350噸。
截至目前,宿遷市生態環境局組織“一市一策”專家團隊現場幫扶企業百余家,提出整改建議600余條,指導企業源頭減排、科學治污。江蘇雅泰產業園有限公司采用先進的機器人噴涂技術,無組織廢氣收集效率較以往人工噴涂的50%提升至90%; 此外,市生態環境局指導培育“綠色標桿”示范企業14家,通過正面清單管理等正向激勵措施,推動重點企業主動提標改造并發揮示范作用,引導企業綠色轉型升級,二氧化硫減排170.7噸/年、氮氧化物減排390.8噸/年,有效緩解了中心城區工業圍城的困局。
筑牢感知基礎,實施靶向治污
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看得見”才能“打得準”,科學有效的污染研判和精準快速的環境感知是實施靶向治污的有力保障。
在“一市一策”研究團隊支持下,宿遷市結合交通流量信息、衛星遙感裸土監測圖像、企業用電量與排放在線監控數據等,構建了高時空分辨率的大氣污染源動態排放清單,實現各類污染源排放動態感知。
“今日機動車晚高峰流量環比上升20%以上,西湖路與黃河南路擁堵對宿遷學院站點空氣質量影響顯著。”研判人員在辦公室就可以掌握各類污染源排放情況,污染成因分析與溯源診斷能力顯著提升。
專家團隊協助宿遷市建立了“三位一體”溯源監管體系,“面”上利用衛星遙感、網格化監測、小尺度溯源技術識別高值區域,“線”上利用VOCs地面走航、無人機高空巡查、道路
傳感器移動監測等手段精準溯源,“點”上實時播報高排放污染源預警信息并利用便攜式儀器現場測試,快速鎖定異常排放點位與超標違規行為,逐步實現排放監管動態化、靶向調控精準化。
此外,隨著氣溶膠激光雷達、VOCs在線監測儀等先進裝備的引入,以及主城區100個降塵缸、11套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系統建成,10273個點位治理設施用電監控與2215家餐飲油煙數據聯網預警,宿遷市持續補齊監測短板、筑牢感知基礎,大氣環境監管能力大幅提升。
深化協同控制,推進精細化治理
保持力度,延展深度,拓展廣度,“十四五”要用更高的標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宿遷市持續深化NOx與VOCs等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積極探索城市區域氨等污染物減排路徑。
揮發性有機物管控是宿遷市臭氧污染的關鍵前體污染物,是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短板。面對其排放底數不清、治理基礎薄弱、監管力量不足等問題,“一市一策”研究團隊開展地毯式排查與分物種測試,建立了涵蓋1180家企業的VOCs分級管控清單,抓住反應活性高、臭氧污染貢獻大的“牛鼻子”企業開展一對一幫扶與精細化治理,探索出一條活性VOCs減排路徑。2021年,宿遷市臭氧濃度同比下降7.6%,居全省第 2位。
隨著重點行業深度治理工作推進,NOx 減排取得顯著效果,而脫硝設施粗放操作引發的氨逃逸問題卻被忽視。宿遷市生態環境局立即要求全市34家重點企業改進噴氨工藝,江蘇藍色玻璃集團有限公司氨排放濃度從1515mg/m3降至8mg/m3以下,城區氨排放高值熱點逐步消失。相關研究成果引起了省級層面及生態環境部的關注,為開展城市地區氨排放控制提供了有益探索與試點經驗。
治氣之路,久久為功。下一步,宿遷市將以“釘釘子”的精神和“啃硬骨頭”的作風,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原標題:源頭治污精準治氣多措并舉促減排 宿遷借力“一市一策”謀治污發展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