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指導各地深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編制實施生態環境重要規劃,推進生態環境領域重大改革、重點工程和重要政策,開展相關重大專項工作,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成果,涌現出了一批典型案例,現選編,供有關部門、地方在工作中借鑒。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當前,海洋垃圾治理主體相對單一,治理手段和路徑仍顯不足,尤其是對已經進入海洋的垃圾缺乏有效的回收手段。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積極探索實施海上環衛制度,通過漁民等社會群體的參與,對已經進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進行清除,構建了“以漁民為主體、社區及漁港等管理部門積極支持、環衛協同配合、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媒體大力宣傳推動”的海洋垃圾多元共治體系。
深入一線調研,確定試點漁港
漁民與海洋朝夕相處、唇齒相依,長時間在海上進行生產作業,漁船到達的海域廣、撒網作業面積大且漁網能深入水體甚至海底,海洋垃圾隨著海流入網,從而被帶離海域。同時,這個過程不產生額外油耗,不增加船舶燃油排放,其他物料成本及人力成本也非常低。
歐盟“塑料再思考——循環經濟應對海洋垃圾”項目“漁船打撈垃圾”試點自2020年2月正式啟動。為探索漁船和漁民在日常漁業生產過程中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路徑,項目試點執行方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深入海南所有漁港實地調研,了解主要漁港碼頭的生產作業方式、垃圾管理現狀及漁民參與環保的意愿,評估項目落地可行性。
昌化漁港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是昌化江出海口的自然避風港,也是著名的南海北部灣昌化漁場的重點漁港。昌化漁港停靠的多為家庭生計型漁船,作業方式利于捕獲塑料垃圾且方便上岸,漁民多為當地居民且彼此聯系緊密,社區居民生態環境意識相對較高且民風淳樸,漁港和政府管理人員參與意愿較強,有較好的群眾和社會基礎。經綜合考慮,確定為“漁船打撈垃圾”試點首批示范漁港。
打通關鍵環節,形成工作鏈條
選擇當地有影響力的漁民作為首批“漁船打撈垃圾”志愿者,并通過他們帶動其他漁民參與。由熟悉漁民生產生活的環衛人員配合漁民處置上岸塑料垃圾,明確存儲場所及轉運步驟。海洋塑料垃圾經漁民打撈分揀、環衛人員稱重統計后,可回收部分由當地回收商回收再利用,不可回收部分進入環衛系統處置,收儲垃圾的工具返還漁民重復利用,形成“漁民—漁船—漁港—塑料回收利用”工作鏈條。
以昌化鎮人民政府為代表的政府部門、以海南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海口市美蘭區白沙門環保教育站等為代表的社會組織,以國家能源集團為代表的企業,聯合昌化社區,通過開展科普宣教、提供環保垃圾袋等工作物資及資金等方式,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進一步豐富和鞏固工作鏈條。
昌化漁港試點啟動一年多以來,加入“漁船打撈垃圾”行動的漁民越來越多,從最初的1艘漁船,發展到如今的53艘漁船,200多名漁民,近30個社區、政府部門及各類社會群體直接參與海洋垃圾減量行動。
建立激勵機制,保障“漁船打撈垃圾”行動可持續
“漁船打撈垃圾”試點項目建立并不斷完善“以精神激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激勵機制,提高漁民對項目的積極性和認同感。精神上,通過對漁民日常生活及出海作業關懷、對漁船打撈垃圾行動的持續宣傳和報道,提升以漁民為重點的行動參與者的成就感和獲得感。物質上,通過對漁民參與積極性及打撈垃圾量進行評估,建立一套海洋塑料垃圾減量積分制,定期開展積分兌換生活生產必備物資,通過物質獎勵激發漁民的參與熱情。
隨著試點工作的持續推進,廣大漁民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態度和行為逐漸發生轉變,從最初的中立或者質疑態度,到如今主動參與漁船打撈垃圾行動;從隨手將垃圾丟向海里,到積極踐行“垃圾不落海”、主動打撈海洋垃圾,漁民的海洋生態環保主人翁意識不斷提升。
試點啟動以來,自媒體、地方和省級媒體及國家駐海南媒體等平臺累計公開報道131篇漁民先進事跡,“新漁夫與海的故事”“‘海洋獵人’讓垃圾上岸”等故事在社會各界廣泛傳播,提高了全社會對漁民參與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認知度和認可度。
漁民出海既捕魚又“捕垃圾”,讓海洋塑料垃圾上岸找到“新歸宿”,這一行動也啟發了全省乃至全國各方力量參與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意愿。在此基礎上,海南省提出“無塑海洋行動”倡議,推動“無塑海洋”學校、社區及企業建設,推動演繹新人類與海洋的新故事。
原標題:綜合規劃與政策典型案例 | 自由貿易試驗區?:構建“漁船打撈垃圾”海洋垃圾多元共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