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企業又缺錢了。
最近各大環保公司的三季報紛紛出爐。據統計,其中近五成企業營收負增長,六成多凈利潤下滑,3-5家出現虧損。
不少人納悶,明明發展需求旺盛,政策扶持和利好也不斷加大,為何環保行業依舊“鬧錢荒”?
01 為什么環保繞不開錢的問題?
表面風光的環保熱潮下,其實個個都缺錢
環保行業,從根本上講,就是需要大筆的資金進行推動和發展,是一個缺錢甚至“燒錢”的行業。對廣大環保企業而言,想要把規模做大、項目做多,也會一直處于一個缺錢的狀態。叫停PPP、金融“去杠桿”、債務危機接踵而至,企業面臨“生存難”。
2018年開始,環保行業接連遇挫。前有國家大規模清理PPP,金融領域去杠桿強監管兩座大山壓下,市場融資環境持續收緊。后有環保龍頭們的債務違約與發債失利,使得前幾年迅速、快速擴張引發的資金壓力迅速升高。部分環保企業杠桿無序擴張、剛性兌付、資金空轉等問題紛紛浮現。因資金鏈斷裂導致暴雷的環保公司也不在少數,剩下的那些也大都如履薄冰。東方園林、巴安水務等都曾相繼出現資金鏈斷裂、資不抵債、債務違約等情況。
到這里,環保企業正在面臨的已經不是發展問題,而是生存問題。
前期投資規模大,現金流缺口長期“虧空”。緊接著回歸環保行業的基礎底層邏輯。環保產業多涉及生產設備改造升級、治理設施和設備的建設與安裝等,前期投資規模較大,現金流持續為負一直都是常態。由于其天然的營業周期長、資金回籠慢、疊加投資活動流出現金較多,導致環保企業現金流缺口一直較為嚴重。應收占比高,回款慢,環保企業深陷“紙面富貴”。
出于行業特性,應收賬款拖欠,一直是環保行業的難點和痛點。
環境治理工程一般涉及主體較多,項目建設投資大,運營周期長。在環境治理項目中,環保公司通常采用EPC、PC等模式提供項目的工程建造服務,以及通過BOT、PPP項目投資的方式來獲取運營收益。
前者客戶多為市政單位、國有企業等,資金的內部審批程序和落實時間較長,導致環保企業無法迅速回款。后者則是通過項目的后續運營來回收成本和獲利,回款時間更加漫長。
2019年,卓錦環保應收賬款凈額為1.71億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重的62.25%,應收賬款制約現金流。
2020年,天源環保營收5.5億元,其中應收帳款卻占比高達50%,“紙面富貴”難掩缺錢事實。
2021年上半年,中科環保應收帳款為4.39億元,占同期營收比例為58.93%,呈逐年上升趨勢。
2021年,清新環境應收帳款44.億元,占當期營收的64%,風險指數直線上升。
可以看出,部分環保公司的應收賬款,已經占到了當期營收的50%以上,風險居高不下。此外,這兩年起起伏伏、斷斷續續的疫情,也進一步拖慢了回款速度。那么在此情況下,錢從哪來?不少環保企業渴望找到答案。
02 嚴峻形勢之下如何破解“錢荒”窘境?
國資頻頻“救場”,民企主動“謀生”。
七八年前,環保產業還紅極一時,許多環保民企緊抓政策利好帶來的機遇,紛紛走過一段高歌猛進的擴張期。2018年以后,環保行業市場風起云涌、瞬息萬變。民營企業遭遇內外夾擊,內耗劇增、業績不佳、資金鏈斷裂等,導致行業與時局割裂嚴重。有關民營環保股暴跌,企業破產、倒閉、退市、“賣身”的消息,一直不絕于耳。
用“寒冬”來形容當時的環保市場不為過,環保民企一度在逆境中低迷度日。不少行業巨頭同樣身處低潮。
但是他們卻在低谷中竭力謀求生存機遇,進行“自救”。他們中有的選擇轉讓控制權與國資合作,有的正在謀求國資支持。國資、央企紛至沓來,頭部民企「混改潮」火勢不減。都說環保吃的是國家飯,這話沒毛病。在市場低迷不振的蕭條時刻,國家“帶資進場”,拯救一眾游走危險邊緣的環保民企。
據統計,2021年國內環保行業前十強,僅剩3家民企。三聚環保、環能科技、國禎環保、清新環境、東方園林、雪浪環境、碧水源等民營環保上市公司控股權都發生了變化,控股權受方以國企和央企為主。
從當前環保行業混改情況來看,混改浪潮也是只增不減。不夸張地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國企、央企會形成重要的中堅力量。
地方水務加速集團化、規模化,大型水務集團“勢如破竹”。環保行業作為一個產業逐漸成形,環保企業已逐步邁入產業集團化形態,環保集團已成多省“標配”。自2021年以來,山東、江蘇、廣州、四川等地相繼成立省級大型環保集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范圍內已經成立的省級環保集團約30個。
縱觀這些地方水務集團的成立,明顯可以看到一個趨勢:水務一體化。
過去,地方環保平臺即使依靠資源優勢拿下了環境治理項目,也沒有能力自己完成,還是得尋找專業力量來解決。現在,地方環保平臺和民營技術企業分工合作,前者負責投資、談生意和拿項目,后者負責建設、運營和維護。
至此,新的環保商業模式悄然上演。
細分賽道乘勢而起,「專精特新」成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急救良方”。進不了“國家隊”,也沒能“擁抱”上環保集團,環保企業中占數更多的中小型企業怎么辦?環保公司紛紛開始想著法的尋找出路。
于是,“專精特精”賽道持續加碼,給出了一條光明大道。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這就意味著,未來在針對各產業的舉措上將朝著高質量的方向展開,其中當然包括環保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專精特精”無疑是一條必經之路。
據全聯環境商會梳理,截至工信部已經審核并認定的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9119家企業,其中環境企業400余家,占比約4.5%。
圖片來源于:清科毓辰
對于中小企業占比達8成以上的環保行業來說,走“專精特精”之路,已然成為其未來發展的有效途徑。發展有道,大有可為。身處行業洗牌與國資的夾縫中,想要分得“環保一杯羹”,抓住“專精特新”的風口才是王道。
03 困難重重的環保路真的只是缺錢嗎?
矯正惡性低價競爭、壓實政府責任感。許多人把這當下環保企業的艱難歸咎于“沒錢”,也對也不對。污染治理固然離不開資金投入,但不得不承認,當前環保行業的其他方面尚有不足。全維度活躍環保行業,才是“拯救”缺錢企業的治本之道。
從國家政策方面看,應該進一步完善行業相關法律法規,給予關鍵性政策支持。建立長效、常態化溝通機制,以及更加平等、規范的市場主體關系。其一,不要讓大家覺得“國家隊”進場完全就是來擠壓民企空間,它的本質應該是一種互助共贏模式。其二,矯正環保市場低價惡性競爭和資源分配失衡的現象,將秩序全力拉回正軌。同時,要壓實地方政府和部門監管責任,加強政府履約能力,積極解決“拖欠問題”,提高政府信用度。
回歸企業本身,“想要活下去、甚至活得好”,相關企業應盡快告別無序、冒進式擴張,把握自身內功與風險控制之間的平衡。尤其是一部分民企,更要在技術創新、市場開拓能力、運營服務等方面自我精進,把企業轉型升級當作抓手,從而立足長期發展根本。
時至今日,在多方共同推進下,整個環保行業正在慢慢恢復元氣,重回賽道。
04 結語
縱觀環保發展之路,外部環境復雜多變,行業興衰起伏波蕩。
環保企業一定要積極適應變化,揚長避短,建立核心競爭力,才可能在后疫情時代立于不敗之地,甚至乘上東風,與時代同頻共振。
原標題:暴跌、退市、賣身...缺錢的環保企業,這兩年都在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