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
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是生態環境管理的“頂梁柱”,是評價考核各級政府改善環境質量、治理環境污染成效的重要依據。2022年11月24日,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發布《四川省“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
文件顯示,“十三五”時期,四川省環境監測機構體制改革已初步完成。其環境監測網絡得到不斷完善、環境監測能力水平大度提升、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和環境管理決策支撐能力得到提高、環境監測信息公開力度不斷加大。但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精準支撐污染防治攻堅、人民群眾新期待和“美麗四川”提出的更高生態環境需求仍督促四川省不斷提高生態環境監測能力。
《征求意見稿》指出四川省到2025年,基本建成要素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以及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實現環境質量、污染源和生態質量監測全覆蓋,監測垂直管理體系高效運轉,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持續提升,統一監測評估的工作機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監測新格局基本形成,為實現“美麗四川”建設目標奠定基礎。到2035年,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全面建成,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全面提升。
為此,《征求意見稿》提議從開展碳監測評估、深化大氣環境監測、拓展水生態環境監測、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監測、推進聲輻射和新污染物監測、完善生態質量監測、強化污染源和應急監測、拓展監測數據成果運用、增強科技公關、堅持深化改革出發,多層次促進“十四五”時間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發展。具體而言,《征求意見稿》建議:
一、支撐低碳發展,逐步開展碳監測評估
逐步提升溫室氣體監測能力,充分發揮成都市碳監測評估試點引領示范作用,逐步推進并落實《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構建省級溫室氣體監測網絡,構建溫室氣體背景本底監測能力。
二、聚焦協同控制,深化大氣環境監測
通過鞏固城市空氣質量監測、升級改造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優化降水監測網絡,加大大氣環境監測強度。同時構建重點區域大氣復合污染自動感知網絡和全省大氣衛星遙感立體監控應用體系,完善全省大氣環境多尺度空氣預測預報分析體系。拓展大氣污染溯源監測。提升四川省臭氧前體物走航感知能力,強化重點工業園區污染物監測監控、建設移動源監測感知網,推進秸稈焚燒監測報警能力。
三、推動三水統籌,拓展水生態環境監測
組建統一的四川省地表水環境監測網絡。拓展自動監測覆蓋范圍、定期升級改造國、省考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重點湖庫“水華”預警體系,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預警體系。形成流域水生態監測能力。以促進水生態保護修復和水生生物多樣性提升為導向,利用指標框架統一、流域特色鮮明的水生態監測評價體系,覆蓋生物、理化、生境等監測內容。拓展水污染溯源監測,完善入河排污口自動監測監控網絡、農村面源監測。并加強長江經濟帶、黃河等重點流域監測,建立全省重點流域多尺度水環境預測預報能力。
四、聚焦風險防范,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監測
在土壤環境監測方面,四川將優化整合土壤監測點位,采取“以時間換空間”方式開展土壤環境監測,開展監督性監測,建設四川省土壤樣品庫。在地下水監測方面,完善四川省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設置83個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并根據需要適時增補完善,覆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點風險源和飲用水水源地。以地下水污染風險防控為重點,加強對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主要補給徑流區、化工石化類工業聚集區周邊、礦山地質影響區、農業污灌區等地下水污染風險區域的監測。在農村環境監測方面, 逐步實現全省所有的縣開展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涵蓋各種類型的特色村莊,監測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空氣、土壤等環境要素,整體反應農村環境質量現狀和變化趨勢。
五、強化人居健康,推進聲、輻射和新污染物監測
在聲環境質量監測方面,推動全省地級及以上城市聲環境質量監測從手工監測向自動監測轉變,推進縣級城市進行聲功能區劃分并開展監測,及時了解污染源噪聲排放水平,為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撐。輻射環境質量監測方面,完善全省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優化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和監測項目,加強城市集中飲用水源水質監測,完善電磁輻射監測手段,提升電磁輻射監測能力。同時開展調查性與研究性監測,建立新污染物環境調查監測制度。
六、堅持系統觀念,完善生態質量監測
建立天地一體的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和指標體系,涵蓋生態格局、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生態脅迫等內容,總體反映區域生態系統質量狀況及變化。開展生態質量評價,服務生態保護監管建立生態質量監測評估專報機制,全面提升智能解譯和分析評價能力,強化生態質量監測質量與時效性,為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等生態監管與執法提供支撐。
七、深化測管協同,強化污染源和應急監測
要規范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提升固定污染源智能化執法監測、推進環境應急監測體系建設。按盤清家底、配缺項,突出重點、補短板的原則,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分級分區逐步配齊配強我省生態
環境應急監測設備,初步建立全省應急監測設備管理、調度信息、應急監測圖庫、風險物質知識庫等應急監測信息化平臺。
八、筑牢質量底線,拓展監測數據成果運用
健全監測質量管理體系,指導各級各類生態環境監測運維機構質量管理體系持續完善和有效運行,研究出臺自動監測系統運行維護技術指南,建立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運維質量管理體系并推動實施。加強監測質量監督檢查,落實監測數據質量主體責任、強化質量控制、嚴格監測機構監管。健全監測數據互聯共享大平臺,形成全要素感知統一接入能力、優化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共享機制。還要加大信息公開力度。
九、增強科技公關,打造產學研用創新優勢
用科技賦能生態環境監測。不斷強化外部協作科研水平,健全監測技術規范體系。加強四川省特定行業或企業特征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監測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逐步擴大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先進適用團體和企業標準供給。
十、堅持深化改革,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
通過制定生態環境監測地方性法規、建立健全新時期的環境管理制度體系、完善監測與監管執法聯動的工作機制、建立川渝監測協作機制、建立環境質量評價排名制度,從而建立健全監測法規制度。此外,還要細分監測事權、優化運行機制、加強監測能力建設(從建立省級特色專業實驗室、持續提升駐市(州)站專項業務能力、強化縣級站執法快速響應能力、提升輻射監測能力出發。)強化監測人才隊伍建設。
最后,《征求意見稿》建議圍繞加強組織領導、拓展資金渠道、強化信息公開、注重宣傳引導等多措并舉,保障規劃能順利施行。
相關單位如對有關內容有任何意見建議,請于11月22日至12月21日期間反饋至四川省生態環境廳 。
(全文詳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