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3日6時5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環境減災二號E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標志著我國生態環境遙感監測首次具備全天候、全天時的業務化監測能力,有效彌補了光學遙感衛星易受云、雨等天氣因素影響的不足。
據悉,該衛星是環境減災一號C星的接續星,配置了5米S波段合成孔徑雷達(SAR)和應急數據處理分系統,在水環境遙感監測和自然生態監測方面都能提供有效技術支撐。
而連帶上環境減災二號E星,“七星連珠”已成啊!
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
2016 年12月22日,同樣在酒泉發射中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成為我國首顆用于“看”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衛星。
動態監測二氧化碳排放得以實現,而2016年還正是“變暖”、“霧霾”等詞橫行的時候,該衛星的發射更具有重大意義。據悉,該衛星“復雜姿態指向控制系統”讓衛星能夠大角度姿態機動,反演驗證系統能夠在獲取衛星數據后計算出二氧化碳和氣溶膠分布狀況。
高分五號衛星
2018年5月9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據悉,這意味著我國在光譜成像等技術層面實現飛躍,4臺大氣探測載荷、2個水體陸地探測載荷,陣容強大,使高分五號成為世界上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
社評,高分專項的實施大幅提升了我國民用遙感衛星技術水平,高分五號則成為我國高光譜衛星遙感發展的里程碑,填補國產衛星無法有效探測區域大氣污染氣體的空白。
2022年4月16日,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發射升空,其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的一顆科研衛星。據了解,該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CO2的主動激光探測和大氣細顆粒物的主被動結合探測。
衛星搭載了大氣探測激光雷達、高精度偏振掃描儀、多角度偏振成像儀、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儀及寬幅
成像光譜儀等,首次實現全球范圍CO2的主動激光高精度、全天時探測,探測精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
2022年8月4日,首顆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發射升空,主要用于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陸地生態和資源調查監測、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等,并為環保、測繪、氣象、農業、減災等領域提供業務支撐和研究服務。
據悉,“句芒號”可通過“激光雷達+光學相機”等手段獲取數據,采用主被動結合的遙感體制,能更快速精準全面地捕獲植被高度、植被面積、葉綠素熒光和大氣PM2.5含量等核心數據,實現對地5角度觀測,成為世界首顆森林碳匯主被動聯合觀測遙感衛星,推動我國碳匯監測進入天基時代。
高分03D35-09星和高分03D35-43星
2022年8月10日,距離“句芒號”升空不久,#中國成功發射一箭十六星#的消息就迅速登上了熱搜。10顆高分辨光學遙感衛星,6顆紅外衛星,為我國光學遙感影像以及氣象觀測提供進一步的數據支撐。
據悉,高分03D35-09星(西安航投一號)利用“GIS+遙感+大數據”針對環保、林業、水利等提供解決方案,高分03D35-43星(浦銀一號)針對國土資源監測、智慧城市建設、林業資源普查、生態環境監測等。
衛星遙感監測,在陸地衛星快速發展,以及高科技應用場景迅速擴張的當下,已經有了堅實的建設基礎,并且在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修復、生態環境監測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全區域監測、全尺度監測、全要素解譯、全流程控制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正在填補生態環境監測的空白領域,為復雜的生態場景“繪圖”,為多點多線多面的環保工作賦能。
“五基”協同天空地一體化,這是天基衛星、空基遙感、航空無人機、移動監測車和地面觀測共同構建起的防御壁壘,也推動我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向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邁進。繁“星”閃耀“捅破天”,開啟“組網”升級新篇章!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