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南沙區近年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穩定,區內3個國考斷面水質均達標,但部分斷面在個別月份會出現總磷、氨氮、溶解氧等指標不穩定的情況,水環境污染防治壓力依然存在。為進一步提升水環境“智治”能力,廣州市南沙區以“三線一單”的水環境管控分區為基準,耦合現有的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網絡體系,初步構建了“分析-預測-溯源-管理”為一體的水環境智能研判體系,助力水環境精細化管理。
一、工作路徑
◆(一)匯聚整合多源數據,構建水環境大數據倉庫
基于南沙區水環境管控分區,全面匯集多源水環境保護相關基礎數據及業務數據。將已有的海量數據進行梳理整合,包括基礎地理數據、水環境基礎數據、水
環境監測數據、水污染物排放數據、水環境監管數據和相關項目成果數據等。對南沙區的25個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包括國控站、集裝箱站、立桿站等)的數據進行了清洗、轉換、空間化等預處理,實現監測指標、監測時間、監測頻率的協調完備性,并梳理出數據之間的時空關系、響應關系。
◆(二)基于時空邏輯,耦合水環境管控分區與水質自動監測網絡
梳理南沙區上游5個國控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和區內20個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的時空關系,形成南沙區地表水自動監測網絡的時空響應關系圖,其中黃色邊框示意上游國控站,綠色邊框為南沙區國控站,其余為南沙區本地自動監測站。將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的時空邏輯關系耦合到水環境管控分區中,實現22個水環境管控分區的關鍵節點(來水口、出水口)與水質自動監測站相對應,初步形成現有的耦合結果。
◆(三)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水環境管控分區水質動態研判
在耦合水質自動監測網絡與水環境管控分區的基礎上,基于大數據技術,以3個時間維度(全時間序列、季節序列、實時序列)和1個空間維度(上下游水質自動監測站的空間關系)對各水環境管控分區的水質時空關系進行預警預判,實現時空動態水質研判,快速、精準溯源,堅持做到源頭治理,不斷深化各個污染源的污染治理工作,做到未雨綢繆,提前做好防控措施,持續推動水質改善優化,確保水質穩定達標。
二、應用效果
◆(一)補齊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網絡體系建設短板
綜合考慮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水環境管理目標、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成本等因素,在現有水質自動監測網絡與水環境管控分區耦合的基礎上,提出南沙區水質自動監測網絡體系優化建議。補齊短板,精準發力,南沙區初步計劃調整原有的5個自動監測水站位置,新增8個自動監測水站,合理補齊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網絡體系建設短板,為進一步提升追因溯源和精準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撐,此外,在水環境精細化管理過程中,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網絡體系會根據水環境管控分區的管理需求不斷進行動態優化。
◆(二)及時判別水環境管控分區水質情況
經大數據分析發現,2020年6月以來南沙區的騮崗水道東涌-黃閣鎮水環境管控分區(III類水質管控目標)的出水口自動監測水站(騮崗塞南站)的溶解氧、總磷濃度出現異常頻率相對其它站點偏高。其中溶解氧均值明顯低于來水自動監測水站(騮崗石基站),總磷濃度明顯高于上游來水,初步識別該水環境管控分區水質存在的問題,為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提供指引。
◆(三)實現水環境管理效果動態評估
將總量溯源結果、總量削減戰略(點源治理)和強化措施(面源治理)落實到每個水環境管控分區,在防治過程中利用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網絡體系,總結分析河流污染物的傳輸規律,建立相關水環境管控分區的污染源與水質的響應關系,開展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補水、生態修復等工作成效的動態評估,及時發現需要改進的水環境管控分區,針對性地提出污染防控措施優化建議。例如在蕉門水道蕉門斷面實施總磷達標保障措施,推動蕉門水道總磷濃度日趨穩定,成效較為顯著。
三、應用啟示
基于“三線一單”的水環境管控分區成果,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全方位智能化的水環境監測體系,以“說清現狀、精準監管、預警研判、科學施策”為主線,切實提升南沙區水環境精細化管理水平。
一是積極聯動“三線一單”成果實施應用,優化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網絡的建設。通過補齊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網絡體系建設短板,實現水環境靜態或時空低分辨率監管向時空高分辨率動態監管的轉變,有效推進水環境精細化管理。
二是最大化發揮“三線一單”實施效用,強化目標管理。通過對“三線一單”水環境管控分區的水環境質量動態研判,識別自身水環境問題突出的管控分區,對重要的河涌水道、重要斷面落實水質達標管控。扎實推進生態環境精準治污、科學治污,為南沙區水環境實施差別化、精準化管控。
三是進一步提升水環境“智”治能力。通過構建水環境大數據庫,動態銜接“三線一單”和經濟社會發展,充分整合并利用南沙區發展空間布局、水污染物控制、水環境風險防控、水資源開發利用等信息,為水環境精細化管理提供重要支撐,有效推動南沙區社會經濟發展和水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原標題:【“三線一單”典型案例⑧】依托“三線一單”成果!廣州市南沙區助力水環境精細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