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電力設備管理協會公布7月“當月之星”名單,華電新能陜西公司小壕兔風電場成功入選。據介紹,該風電場位于山西榆林毛烏素沙漠,總裝機容量達50MW,安裝有20臺三一重能風電機組。2022年1-8月間,小壕兔風電場設備利用率達99.8%。
值得關注的是,小壕兔風電場采用的是“智慧風場”運營模式,即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風場發電小時數、發電量“雙高”與少人(甚至無人)值守并存。今年4月份,阿里達摩院也宣布成功研發出了“可精準預測風電場風速及發電功率的AI算法”,可為風電場提供智能巡檢服務。
智慧風場,有多少“智慧”?
已知,為加快實現能源轉型,我國風電行業在近些年得以高速發展。2021年11月,我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成功突破3億千瓦大關,較2016年底翻番。而隨著裝機規模不斷擴大,風電場運維難題也逐漸顯現,亟需構建一套行之有效運維體系,以應對復雜的運行工況。
于是順應“互聯網+”、大數據處理、通信、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浪潮,“智慧風場”的概念悄悄火了起來。
通常情況下,風電設備之間分布較為零散,而此前風電場運維普遍以人力為主,存在難度大、工作負荷高、成本高等明顯劣勢,已不能夠適應風電規?;⑵絻r化要求,加上定期巡檢的方式本身也會有效率低、檢查不到位等等問題。因此,智慧風場的出現既面向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同樣出于改變現狀的目的。
“風機處于長期運行狀態,需要安裝大量傳感器對其運行狀態及周圍環境進行監測,以保障機組安全穩定運行。”業內人士稱,風電行業迫切希望找到有效的故障預防方案,便于及時調整更換老化的設備,以提升整個風電場的可利用率,保證發電量穩定。
“智慧風場不是未來,是早已到來”
6月,國家能源局批準209項能源行業標準,其中《智能風電場技術導則》將在今年11月13日起正式實施。屆時,智能風電場的定義將進一步明確,同時標準還給出了智能風電場的架構和分級建議,規定了智能風電場設備、發電運行、檢修維護、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將成為未來智慧風場建設的重要依據。
“智慧風場不是未來,是早已到來。”這句話來自遠景能源的網站,其早已開始了智慧風場研究與實踐,并基于大數據、應用集成算法與云信息技術,推出格林威治風電場設計產品,實現風電場“規劃(評估、選址)-設計-建設-運行”閉環,成功在安徽靈璧項目上運用,提升發電量14%,并實現降低工程建設成本約350元/kW。
總之,智慧風場對于風電能源互聯網化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盡管這一模式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可以預見其未來必將在風電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助力風電行業發展再提速。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