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北京市監管局剛剛牽頭起草了《關于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首都計量科技創新能力全國領先,到2035年將首都建設成為計量科學技術創新引領之都。
意見稿還表示,支持開展國產儀器驗證與綜合評價,培育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國產儀器儀表品牌。
這個信號可就非常明確了,也符合《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關于“推動關鍵計量測試設備國產化”“建立儀器儀表產業發展集聚區,培育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國產儀器儀表品牌”的要求。
而為了支持我國國產儀器儀表品牌建設,目前山東、重慶、湖南、貴州、江蘇、天津、安徽、河北、青海、福建等省市都已經有了實質性的支持政策,并且各有側重。如山東對核電儀表、小型在線質譜儀、光譜儀器等領域非常重視;重慶聚焦壓力、流量、電磁、化學等儀器儀表檢測能力提升;湖南致力于攻克移動污染源檢測儀器、電測數字儀表等技術瓶頸;天津點名了4D光場傳感器、氣敏傳感器、高端圖像傳感器等,要求加快推進計量儀器設備國產化代替。
凡此種種,都為國產儀器儀表行業的未來發展奠定了“長盛”基調。無獨有偶的是,8月5日,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明確要“加大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學儀器和專利基礎信息資源等向企業開放力度”,引導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企業前瞻布局基礎前沿研究。
當然,國產儀器儀表產業“勢弱”的局面短期內不容易打破,畢竟雖然發展速度夠快,但高端產能依舊欠缺,核心競爭力不夠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補齊或者追趕上的。
從整體情況來看,我國機械工業規模全球第一,卻也存在大而不強,自主創新力薄弱依舊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儀器儀表業,占比最高的是自動化儀表,緊接著是光學儀器、電工儀表、技術儀表、計數儀表等,高端產品仍有很大的替代空間。因此,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持續支持對于國產儀器儀表企業來說是名副其實的福音,能夠在技術創新上進行資本面、信息共享面以及學術交流面等領域進行幫扶更是“大福袋”。
猶記得全國兩會上,安徽代表提出支持安徽建設“國家儀器儀表特區”的建議,以構建北京、廣東、山東、江蘇、上海之外的第六大科學儀器產業基地。也有代表建議“進一步支持采購國產設備及儀器”,足見國產儀器儀表行業核心競爭力受到了各方的關注和重視。
自強,是唯一的出路;創新,是唯一的武器。環保在線仍將持續關注國產儀器儀表品牌的后續發展情況,并且作為“互聯網+”平臺,也希望為更多國產儀器儀表品牌提供更好更優質的宣傳推廣機會。
定檔11月8日至14日的
2022視環會秋季展仍會如往屆一樣,設置環境監測、儀器儀表館,期待更多見到國產品牌代表企業的身影。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