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指導各地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生態環境部組織梳理了地方典型做法,供各地學習借鑒。本次推出第6篇《山東省濟南市全力推進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
夏日的小清河,綠蔭夾岸,垂柳依依,波光粼粼,宛如一條美麗的生態“綠絲帶”,穿城而過。每個周末帶孩子去小清河邊游玩,成為了山東省濟南市民沈先生的習慣。地上的彩繪圖案、河邊的木棧道、涼亭等都讓小家伙樂此不疲。“在此之前,別說在小清河邊上游玩,就是從那里經過都覺得有些臭。”市民王女士感嘆。
從曾經的“小黑河”到如今名副其實的“小清河”,不僅出現了中華花鰍、花滑、中華鳑鲏等本土魚類物種種群,還發現了山東新記錄物種粗紋暗色鳑鲏,生物多樣性指數顯著提升,水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小清河水質持續改善的背后,入河排污口的溯源整治“功不可沒”。
入河排污口是陸上污染源進入水體的最后一道閘口,其規范化整治是實施精準化、“點穴式”治污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濟南市堅持科學治污、分類施策、對癥下藥,全力推進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和規范化建設工作,全市水環境質量提升顯著。今年前5個月,濟南市10個國控斷面水質100%達標,Ⅰ-Ⅲ類水體比例達到90%,超過省定Ⅰ-Ⅲ類水體比例目標20個百分點,國控斷面水質指數位居全省第一。
堅持高位推動,全面排查篩查
濟南市將入河排污口整治作為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市政府分管領導專門召開會議對入河排污口有關工作進行安排部署,要求針對轄區內入河排污口全面開展自查自糾,各區縣要真抓實干、快速行動,把轄區當“客廳”來打掃,干干凈凈好迎客。
濟南市委督查室將148個排污口作為濟南版的黃河流域警示片問題列入市委市政府專門文件,建立周調度、月報告、回頭看制度,掛圖作戰,明確任務,狠抓落實,全力推進入河排污口整治。
濟南市成立了入河排污口工作專班,充分結合環境管理需求,前期積極開展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基本掌握了主要排污口的分布狀況,為濟南市水生態環境實施精準化、“點穴式”治污提供了基礎。
濟南市先后排查河道(湖庫)98條(座),累計出動無人機1750架(次),航拍視頻8520分鐘,排查里程2510公里。共排查出國家和省級水功能區河流、“十四五”國省控斷面所在河流上的入河排污口899個,市控重點河流、部分縣控重點河流上的入河排污口605個。針對排查出的排污口,分別在豐水期和枯水期進行兩次監測,并對上百個間歇排放的排污口進行跟蹤檢測,摸清了排放規律。根據檢測結果,篩選出水質為劣Ⅴ類的入河排污口148個,列為溯源整治的重點。
狠抓溯源整治,強化督導幫扶
針對排查階段篩選出的148個重點排污口,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濟南市入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的函》,將重點排污口情況通報各區縣政府(管委會),并要求按照屬地管理原則開展溯源整治。各區縣政府認真落實屬地責任,生態環境、水務、農業等部門聯動,扎實推進問題解決。目前,148個重點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
在此基礎上,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印發《濟南市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全面推進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和規范化管理工作,按照“依法取締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規范整治一批”要求,推動開展899個國家和省級水功能區河流、“十四五”國省控斷面所在河流上的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工作。
堅持沿河巡查常態化,濟南市采用不定期抽查、交叉檢查、夜間排查等手段,與各區縣有關部門聯合加強入河污染源環境監管,梳理建立重點關注的入河排污口污染源、風險源臺賬,實行清單化管理,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2021年,先后組織開展了10次水污染防治大排查,累計出動3000人(次)進行了拉網式檢查。2022年以來,持續開展汛前河湖水質超標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堅持立查立糾、邊查邊改,通過不定期抽查復核的方式,確保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取得實效,消除水環境污染隱患。市區兩級領導采取不定期“四不兩直”現場督導,特別是對久拖不決的問題進行定點幫扶,督促指導地方進行整改。
為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濟南市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分類施治,對多年沒有解決、資金投入不夠的入河排污口整治予以專項資金補助,支持并督促相關區縣開展污水管網建設、雨污分流改造、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河道綜合治理和水質提升等工程,將入河排污口整治與流域綜合治理工作緊密銜接,從控源截污到生態修復、流域治理全過程系統整治。
打破部門壁壘,強化環境監管
去年底,由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市城鄉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部門工作人員組成的11個排查小組,全面深入排查各區縣水生態環境問題,針對148個重點入河排污口開展排查,這是濟南市多部門聯動開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的一個縮影。
一條河道的排污問題往往涉及多個區縣,濟南市堅持市區兩級聯動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共同聯動治理。為打破部門職責壁壘,濟南市市、區兩級生態環境部門和水務部門定期開展水污染形勢分析會議,深入研判問題,形成生態環境、水務實時聯動排查機制,及時追溯相關排污口排放情況。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城鄉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不定期開展水污染隱患排查行動,針對各種類型的入河排污口開展全市排查,落實責任、緊盯后續、抓好整改,切實解決影響水環境質量的重大隱患問題。
濟南市生態環境局構建了“人防+技防”聯動的環境監管新模式,實現天空地一體化的環境監管體系全覆蓋。打造全域監控系統,利用81個水質監測“哨兵”,實時監控濟南市水環境質量狀況,及時追溯相關排污口排放情況。在山東省率先采用水質指紋溯源分析技術,結合無人機、無人船、管道機器人等天地一體監控先進技術裝備,建立集監測、管控、執法、治理為一體的智慧環保體系,開展靶向溯源、關聯篩查,精準追溯入河排污口的污染來源,科學高效開展監管工作。
在濟南市歷城區大辛河與張馬河交界口東南角,豎立著光大水務(濟南歷城)有限公司三廠入河排污口標志牌,逐一標明了排污口的名稱、類型、編碼、經緯度坐標、執行排放標準、排水去向、排入水功能區名稱、水質保護目標、責任主體、監管主體、監督電話及其“二維碼身份證”。截至目前,濟南市已完成110處入河排污口的豎標立牌工作,標志牌的設置為引導公眾參與監督提供了清晰的路徑。
下一步,濟南市將繼續深化鞏固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效,強化入河排污口日常監督管理,建立“權責清晰、管理規范、監管到位”的入河排污口長效監管機制,完善各方聯動、公眾參與監督機制,共同守護河清水暢的美好環境。
供稿 | 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
原標題:排污口監督管理 | 山東省濟南市全力推進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