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喊著“時光時光慢些走”,總覺得有事情還沒有做完,有目標還沒有實現,但是——
2022上半年,再見吧!
6個月的“速度與激情”終是迎來了賽場的“年中考”,環保企業即將陸陸續續公布2022半年報,還是很讓人期待的。畢竟,2021年,整個環境行業企業的“期終測驗”成績單還是讓人捏了一把汗的。
據全聯環境商會對176家環境上市企業的盤點來看,近3成企業營收下滑,近四成企業凈利下滑,增收不增利現象進一步突出。一方面,項目推進和訂單獲取面臨壓力,另一方面,企業成本剛性上漲,兩個客觀因素之外,還有“競爭加劇”的內壓在側,業內都期待,企業“憋”著的這股勁兒能在2022年全面釋放。
既然“閱卷時間”還沒到,不妨先看看整個市場上半年的發展態勢。

上圖列了部分預算規模較大的中標項目,包括108億的長江宜都項目,57億的大同生態修復項目,而上半年10億級的中標項目還有不少,如14億的江西海綿城市項目,17億的唐山環衛項目,21億的珠海水環境綜合項目,近22億的陽城垃圾綜合處理項目等等。
整個上半年,無論是污水處理,還是垃圾處理,以及環衛,綜合服務項目的需求還是可見旺盛的。其中,有兩個發展趨勢非常顯著:①環衛一體化項目體量愈發可觀;②EOD項目刷足了存在感,上圖8個超級項目EOD占了25%,預算金額占比更是達到了40.6%。
據E20研究院的粗略統計,2022年上半年,國內環衛市場開標項目153個,合計金額達587億,同比增長了68.13%和65.35%。而特大項目頻出這個特點顯著,數據顯示,上半年10億級環衛項目開出了10個,盈峰環境和僑銀股份則分別以55億和45億多的合同額位列半程賽冠亞軍。

(盈峰環境上半年億級項目中標情況,圖源:中國固廢網)

(僑銀股份上半年億級項目中標情況,圖源:中國固廢網)
風勁角弓鳴,EOD項目的崛起,顯然算得上不出所料。一個從公益模式和商業模式中破界而來的新型合作模式獲得了國家高位推動,尤其是2021年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關于同意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的通知》落下了實錘。
環衛風頭正盛,水務市場一如既往,垃圾焚燒又如何呢?
相比2021年上半年“新增市場萎縮” “龍頭效應不減”,今年的關鍵詞恐怕要給“縣域突起”了。
垃圾焚燒市場新增項目數量“三連降”,這與垃圾焚燒處置能力已基本能滿足垃圾處置需求,并且逐步轉向多元化的資源利用方向有直接關系。而大中城市焚燒能力的逐漸飽和,也意味著下沉市場的潛力會加快釋放。E20研究院匯總發現,上半年幾乎有8成中標項目都在縣級或三四線小城鎮,更是佐證了前述觀點。同時從地域分布上看,南方市場更為活躍。

(圖片來源:中國固廢網)
此外,《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以及《關于推進開發性金融支持縣域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通知》接連下發,更是為下半年的縣域市場擴容增添了不少籌碼。
告別與重逢,2022下半年!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2022年前6個月自此成為歷史,下半年的征程順勢打開,馬不停蹄就要進入新一輪排位賽,環保企業“知興替”了嗎?
前文對于上半年市場行情的概述也能一定程度上給下半年的發力點一些提示,另外我們可以再篩選一下哪些區域有明確的綠色風向標了。
江蘇——“環保擔”
“環保擔”政策的出臺,為大中型環保項目享受“普惠”金融政策架起了橋梁,聯系2018年開始實施的“環保貸”政策,雙軌并行、功能互補,對環保這個“燒錢”的行業來說簡直不能更友好。江蘇財政廳已經確認,3年內要爭取實現100億元的融資規模目標。
山東——網建
山東省《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網建設行動計劃》明確,將在“十四五”期間完成8個方向的4897億元投資,其中城市供水節水網預計投資331億元;城市污水處理網預計投資232億元;城市內澇治理網預計投資365億元;城市環境衛生網預計投資200億元;城市園林綠化網預計投資525億元。
湖南——全域大花園
圍繞“建設全域美麗大花園”,湖南“夏季攻勢”將集中完成10個方面3593項治理任務,出臺了“十四五”長江經濟帶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實施方案”,確定了N個目標,包括新建與改造污水管網5000公里,新增生活污水處理能力105萬立方米/日以上,縣以上城市新增污泥無害化處置能力1000噸/日,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3.49萬噸/日,廚余垃圾處理能力達0.52萬噸/日等。
云南——1000億
“到2025年,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以上”,一錘定音。云南將建設一批環保產業示范基地和特色產業園,在稀貴金屬及有色金屬回收利用、節能環保裝備制造、九大高原湖泊和重點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硅鋁磷產業廢氣資源化及溫室氣體協同減排、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等方面培育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
......
抓得住重點,才能守得住機遇。我國政策大方向仍會以實現“雙碳”目標為核心,加快完成可持續、高質量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去年,財政部已經下達合計650億的生態環境治理資金預算,近期再次下達了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治理、節能減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合計百億+中央預算,從地域層面看重點向北方地區傾斜。
南方市場活躍,北方市場“受寵”,一碗水倒也端得還算平。從縣域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市場、EOD項目、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治理、環衛市場、鹽湖提鋰以及各大價值高地中尋求突破之余,也要認清新競爭格局和發展模式。
沖刺下半程,融入新發展模式

上圖簡要回顧一下2022上半年幾項比較典型的,涉及控股權變更的并購事件,也能略反應出環保市場目前格局變換仍在企穩的路上。
以強強聯合為目的(如紫金礦業收購龍凈環保),以跨界為導向(如沐邦高科收購豪安能源),以固本順延為考量(如維爾利收購寶旺),激烈的競爭環境倒逼環保企業逆水行舟,跨界搶道也讓競爭格局更加變化莫測。不僅如此,不少因為各種原因終止收購交易的案例也為市場敲響了警鐘。
葛洲壩生態終止受讓博天環境股份,揚子新材終止與濱南股份股權合作,國中水務終止收購鵬欣高科100%股權及鵬騰農業100%股權,中金環境終止收購無錫工廢公司、固廢公司100%股權,中國水業集團附屬深圳新中水終止收購廈門十方55%股權,一系列“買來賣去”猜不到結局的劇本,揭示了行業錯綜復雜的競爭邏輯。
同時,無論是國資央企的強勢“圈地”,還是省級環保集團的橫空出世,都意味著環保行業發展新模式或將常態化。
2022年上半年,又有3家新省級環保集團成立——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湖北省生態環保有限公司、山西低碳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截至上半年結束,全國已成立或者已有計劃的省級環保平臺企業規模粗略統計,更新為31家。
環保行業商業模式變了,業界喊出了這個核心觀點。“地方平臺公司唱主角,專業運營公司當配角”這個形容很生動,不過略有偏頗,“平臺公司+專業企業”新趨勢這種說法倒是值得認同。

一方面,地方平臺公司“攬活兒”能力沒話說,不過從專業度和經驗上來看都略顯不足;另一方面,專業企業的建設和運營模式成熟,管理和技術更是專業的,雙方成為“利益共同體”的條件理論上是成立的。實際上,從目前眾多環保項目聯合體陣容來看,或許這種新模式的探索已經有了雛形。
這就讓人想到長江環保集團曾說:“我們發揮的作用就是組織協調、帶動引領各方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我們來并不是跟大家搶利益、搶蛋糕的”,現在看就特別能夠理解。
總之,核心就一句話,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環保企業在動蕩的大環境中,變換的發展形勢中,以及激烈的競爭格局中,仍需要立足核心技術優勢,強化品牌建設,考量長遠增長空間,合理配置資產結構,保持清醒的認知和明確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