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宣傳教育司司長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向大家介紹2021年我國生態環境狀況和海洋生態環境狀況,以及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情況,并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每日經濟新聞:臭氧已成為影響夏季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夏季來臨,請問生態環境部在臭氧監測方面將有哪些工作安排?
蔣火華: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
我們常說的臭氧污染,指的是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前體物在太陽輻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造成近地面臭氧濃度超標的現象。因此,臭氧濃度既與VOCs、NOx等前體物排放強度密切相關,也受到氣溫、輻射強度、濕度、風速等氣象因素的共同影響。盡管臭氧超標不像顆粒物超標那樣明顯影響大氣能見度,不宜察覺,但高濃度臭氧仍可對人體健康、作物生長造成危害,已成為現階段夏季主要大氣污染物,日益受到社會公眾關注。我國從2013年開始,將臭氧納入大氣污染物常態化監測,監測數據顯示,近五年夏季(5–9月),全國O3平均濃度保持在150微克/立方米左右,臭氧超標天數比例平均為11.1%(夏季),其中以輕度污染為主,約占88%。
2022年3月以來,我國部分重點區域氣溫同比偏高、相對濕度偏低、降水偏少,有利于臭氧生成。受此影響,1—4月,全國339城市O3平均濃度為1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5%;重點區域中,成渝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O3濃度同比升幅超過20%,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同比升幅超過10%,珠三角地區濃度最高達到1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7%。臭氧污染形勢不容樂觀,污染防治任務仍然較重。
為支撐臭氧污染防治,我部加大臭氧監測工作力度,推進PM2.5和O3協同監測能力建設,加強VOCs、NOx等對臭氧生成影響較大前體物的監測,掌握其濃度水平、主要來源、生成機理,支撐大氣污染協同治理。重點做到“三個突出”。
一是突出全面覆蓋。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均開展以非甲烷總烴為代表的VOCs總量監測,分析各城市VOCs的濃度水平。目前,已有244個城市完成自動監測站建設并開展聯網。
二是突出重點區域。根據大氣污染特征,開展差異化監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和其他PM2.5超標城市,開展PM2.5組分和VOCs組分監測;O3超標城市和其他VOCs排放量較高城市,開展57-117種VOCs組分監測。目前,臭氧超標的城市中,已有134個開展VOCs自動監測。
三是突出源頭監測。加強企業、園區、交通等污染源專項監測。在VOCs排放量較大的企業和工業園區周邊,開展VOCs組分監測;在公路、港口、機場、鐵路貨場附近,逐步建設交通污染監測站點,重點監測氮氧化物等臭氧前體物 。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補齊短板,一方面完善監測網絡布設,推動各地加快協同監測,加強監測數據聯網;另一方面深化監測數據分析,全力支撐臭氧污染精準、科學、依法治理。
謝謝!
原標題:加大臭氧監測工作力度,支撐大氣污染協同治理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