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之三
主持人:
《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指標,謀劃了重點任務、主要舉措和保障措施,制定了“時間表”“路線圖”,對于深入推進我市“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現代化美麗天津,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請問,在“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方面,《規劃》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專家:“十四五”時期,我市堅持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建立減污降碳協同推進機制,加快推動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結構調整,積極引導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第一,加快建立減污降碳協同推進機制。把減污降碳作為一項多維、立體、系統的工程,從全領域、全社會的層面,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加強頂層設計協同,統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任務、政策措施、技術創新、監督管理。加強源頭防控協同,嚴格“三線一單”管控、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強治理過程協同,一體推進污染治理和節能降碳。加強監督管理協同,逐步建立減污降碳綜合評價考核體系。開展減污降碳試點示范建設。
第二,以工業、能源、交通、城鄉建設、農業等重點領域綠色轉型為著力點,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工業領域綠色轉型方面,加快鋼鐵、石化、化工、鑄造等重點行業和產業園區綠色化改造,推動煤電、鋼鐵、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有序達峰,發展壯大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能源領域低碳轉型方面,持續削減煤炭消費總量,提升天然氣、綠電、非化石能源等清潔低碳能源供應量,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達到10%。交通領域綠色轉型方面,加快建設綠色港口,推進柴油貨車治理,提升港口清潔作業能力,加強港口環境監管;持續推進“公轉鐵”,加強道路優化與交通疏解,提高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使用比例,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5%左右。城鄉建設低碳轉型方面,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筑,加快提高建筑用能效率。農業綠色轉型方面,優化調整種養結構,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持續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
第三,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轉型。通過建立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推廣節能產品、完善公共出行系統等方式,引導公眾養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動機關、社區、學校等開展綠色創建行動,打造更多節約型機關、綠色社區、綠色學校。
解讀之四
主持人:
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8年來,京津冀三地從交通路網到生態環境,從產業轉型到公共服務,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請問,在推進三地生態環境協同加強聯建聯防聯治方面,《規劃》是如何謀篇布局的?
專家: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進一步強化區域協作、流域協同,持續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推動京津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支撐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
一是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綠色轉型。服務協同發展,全力服務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區建設,服務天津市國家級開發區與雄安新區共建特色產業園區,推動構建區域綠色交通體系,加快調整大宗散貨運輸結構。完善協同機制,推動“飛地”管理體制改革,加強環境基礎信息共享、區域聯動執法監管,經常性開展跨區域、跨流域聯動執法,加快建立京津冀危險廢物轉移“白名單”制度,推動靜海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打造京津冀地區再生資源交易平臺,完善引灤入津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
二是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聯合治理攻堅行動,完善區域重污染天氣聯合預警預報機制和應急聯動長效機制。深化重點水域流域污染協同治理,落實京津冀河湖長制協調聯動機制,建立健全跨界河湖生態保護聯動機制和水環境污染聯合處置機制,加強海河流域上下游和環渤海城市環保協作。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示范區,加快建設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重點保護北部盤山—于橋水庫—環秀湖生態建設保護區,中部七里海—大黃堡—北三河生態濕地保護區,南部團泊洼—北大港生態濕地保護區,形成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以大運河文化帶主軸為重點,強化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加強獨流減河沿岸濕地建設和保護,協同做好雄安新區白洋淀保護修復,打造“南運河—大清河—白洋淀—雄安新區”生態廊道。
解讀之五
主持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成果,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請問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方面,《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明確了哪些任務安排和工作舉措?
專家:“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突出依法治污、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一是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堅持源頭防控,綜合施策,強化PM2.5和O3協同治理、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區域協同治理,深化燃煤源、工業源、移動源、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推進燃煤機組深度治理或改造,加快工業爐窯、焚燒爐原料及燃料煤清潔化替代,推進燃煤鍋爐改燃并網整合;實施重點行業NOx等污染物深度治理,開展鋼鐵、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動石化、鑄造、平板玻璃、垃圾焚燒等行業深度治理,推進VOCs全過程綜合整治;深化機動車污染防控,加強新車、在用車監管,強化非道路移動源污染防治,推進船舶、飛機等污染防治,加強油品和油氣管控;持續推進工地、道路、裸地等排查治理,優化“以克論凈”考核方式和范圍;解決好異味、噪聲等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深化重污染天氣應對。到2025年,全市PM2.5達到38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2.6%,重污染天氣基本消除。
二是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統籌水資源、水污染、水環境、水生態,突出流域整體性,“一河一策”,強化控源、治污、擴容、嚴管“四措”治水。加強水資源管理,推進于橋水庫等飲用水源地全封閉管理,確保用水安全,加強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加強園區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張貴莊二期、津沽三期等污水處理廠,新擴建一批污泥處置設施,持續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強化河(湖)長制落實,完善地表水監測考核網絡,持續開展各區水質定期監測、排名、獎懲;重點圍繞永定河、潮白新河、大清河等河流,加快推動水系聯通、濕地建設。到2025年,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44.4%,劣Ⅴ類水體、黑臭水體全面消除,部分重點河湖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
三是深入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深化陸海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風險防范應對,持續減少入河、入海污染總量。深入實施“一河一策”,開展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加強海水養殖、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完善“海上環衛”機制;實施“藍色海灣”整治修復,積極推進臨海新城北堤岸線、臨港區域生態岸線等生態修復工程以及大神堂“退養還濕”整治修復;加強陸源、近岸海域等環境風險源專項排查;深入推進“美麗海灣”建設。
四是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加強土壤、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強化農用地、建設用地安全利用,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續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加強對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強化監管、杜絕污染下地入土,堅決防止新增土壤、地下水污染。堅持實行受污染耕地、受污染場地利用管控機制,確保不安全、不利用。深化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推動農村生態振興。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左右,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原標題:
《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深度解讀之三 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深度解讀之四 加強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
《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深度解讀之五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