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環保市場整體上似乎有些“乏善可陳”:水務市場前些年就已經進入存量市場,垃圾填埋步入衰退期,垃圾焚燒新增市場這幾年也即將到頂,餐廚處理依然不溫不火,危廢市場經歷了價格跳水后元氣大傷,環衛市場還在持續熱火,但今年一季度項目數量已經同比下降20%多。大氣治理前些年因為PM2.5備受關注后逐漸歸于平靜。在電力行業超低排放之后,大家的目光移到了“脫白”市場。
與上述市場相比,土壤污染治理卻似乎正進入快速發展期:2016年5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拉開了土壤修復行業快速發展的帷幕。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讓市場開始有法可依。隨后幾年,土壤污染治理取得長足進展。而今年,政策正在明顯加快。
地方“十四五”規劃和防治基金政策密集發布
“十四五”開局之年,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正逐漸成為行業內的熱點。2021年7月,全國大部分省市都已出臺土壤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及技術導則、資金支持方案,與此同時,全國多個省市也提出了土壤修復的發展目標。
去年12月29日,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七部委聯合印發《“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四五”土壤、地下水、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系統部署和具體安排,并把土壤污染放在首位進行闡述。
今年一季度,土壤污染治理市場再次迎來眾多政策利好。
據了解,當前土壤修復工程技術規范性文件和分行業類型的技術規范性文件尚未完善,難以支持國家及區域差異化管理需求。為此,生態環境部開展了《污染土壤修復工程技術規范生物堆》《污染土壤修復工程技術規范 固化/穩定化》等標準的編制工作。今年2月17日,標準編制完成并發布了征求意見稿。
在國家的引導下,黑龍江、河北、廣西、安徽、上海等地也紛紛出臺各自的土壤防治“十四五”規劃。據其它報道,截至2022年2月底,加上之前發布的省市,已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布了本地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浙江、云南、陜西、廣西、四川、江蘇以及銀川等省市也出臺了相關管理辦法、評價指南、技術標準等。具體見下面表格:

有了政策支持,還需要資金投入。根據E20研究院發布的《土壤修復行業分析報告(2021版)》描述,當前我國的土壤污染治理主要采取三種付費模式:污染方付費、受益方付費以及財政出資。由于我國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大部分被污染土地的責任主體已滅失或主體不明確,付費模式仍以財政出資為主——其中農用地土壤安全利用工程總體依賴各級政府財政投入,大多數省份和城市的建設用地資金來源于中央財政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引入各類社會資金積極主動投入的來源非常有限。因此,國家的土壤防治基金就尤為重要。
2020年2月,財政部等六部委印發《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辦法》,鼓勵土壤污染防治任務重、具備條件的省份設立基金。截至2020年年底,吉林、湖南、江蘇等陸續設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
今年一季度,內蒙古、江西、陜西、天津、山東、湖北等地也都紛紛出臺了地方的土壤防治基金政策,并設立了土壤防治基金。這些基金主要投資方向為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先行示范區建設、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管控農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等。
一季度項目中標超25億元 頭部企業引領市場
在政策提速的背景下,一些土壤污染治理項目也頻繁公布,這對于行業企業來說,無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根據作者不完全統計,一季度,市場報道的土壤污染治理項目中標金額超過25億元,同時各地招標項目將近14億元。如下表:

在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大型修復項目,如總投資超過86億元的蘭州皋蘭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示范區(起步區)綜合開發項目勘察項目、總投資接近13億元的海口顏春嶺生活垃圾填埋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以及總投資超過9億元的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施工項目,里面都含有一定比例的土壤污染治理內容。
擴大市場,自然引發更多的企業涉足。據E20研究院統計,自2015年以來,土壤污染領域相關企業注冊數量逐年增加,且呈加速度發展。2015年一年新增3700多家,2021年一年新增則達到45000多家,一年的增長量差不多翻成9倍。2022年一季度,新增企業達到12838家,按此平均,今年新增企業也將突破51000家。而在研究員近日統計時,三天之內,新注冊企業就超到了800家。增長速度讓人驚訝。
不過從一季度既有項目的中標結果來看,市場項目主要還是集中在了行業老牌頭部企業如北京建工修復、高能環境、中節能大地和大地益源等企業手中。而首創環境借助產業鏈拓展優勢,自去年11月27日預中標重慶市西南合成制藥廠寸灘北廠區土壤修復項目后,正式進入土壤污染治理市場。同時,中國水利水電這樣的央企進入,如同水務行業一樣,可能會讓傳統企業感受到更多的威脅,也許會加速行業的生態合作和業務整合。而未來的市場競爭加劇,應該也是自然之事。
未來市場有多大規模 將迎來“爆發期”嗎?
一季度的市場僅僅作為一個參考,未來,土壤污染治理市場的規模究竟多大?發展會不會迎來一個“爆發期”?
對此,E20研究院認為,由于我國對土壤修復行業的概念及統計尚無統一口徑,且土壤修復項目的公開度和透明度較低,導致行業對市場空間的估算存在一定模糊,市場預測莫衷一是。但綜合多方數據,近三年全國土壤修復工程市場總金額總體較為穩定,近兩年基本維持在100億元左右
大范圍土壤污染超標加上國家立法的推動,業內預計將催生萬億級土壤修復市場。甚至有媒體報道,包括場地修復、耕地修復、礦山修復等在內,土壤修復潛在總市場空間合計將超過5.2萬億。然而蛋糕雖大但不能盲目樂觀,受制于技術、資金、商業模式等多重壁壘,土壤修復產業想在短時間內做大并不現實。
特別是在當前環境下,政府財力下降、土地收益受壓,項目回報越發困難,這些無疑都制約了土壤修復市場需求的爆發。EOD等模式值得探索,不過因為模式本身和當前環境,高速發展尚存在諸多問題待解。當前,政策加速雖然為土壤修復行業提供了一定基礎,但土壤修復市場仍將難以短時間“爆發”,其利好將是一個逐步緩慢釋放的過程。
未來,企業更需要驅動內在發展動力,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與商業模式革新,促進市場良性競爭、理性發展。結合我國“十四五”戰略任務安排,“十四五”時期行業將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注:原文有刪改)
原標題:政策加快 土壤污染治理或將迎來爆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