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秀洲,仿佛“走在景中”、“游在畫里”。這座嘉興西部“秀美新區”的生態“蛙跳式”發展有目共睹,交出了一份生態文明建設的滿意答卷。
近年來,嘉興市秀洲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凝聚各方創新合力,增添綠色發展動能,切實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秀洲樣板”。2021年7月,秀洲區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科學謀劃,吹響生態創建“沖鋒號”
規劃引領,行穩致遠。2019年4月,秀洲區全面啟動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把生態文明列入全區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和績效管理,構建起“黨委政府領導、人大政協監督、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生態”格局。按照秀洲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和國家、省級創建指標要求,擬定“時間節點”和“作戰路線圖”,確定15個區級責任部門,進一步強化了全區“省創”總體操盤的指揮功能,分工明確,高效聯動。
完善機制,強化督查。通過“三大十招”、風險排查交叉檢查等方式,努力推動工作落實。多次參加嘉興市生態創建辦組織各縣(區)“五水共治”交叉檢查,下發交辦單93份,督辦單10份,涉及605個問題均完成整改,及時消除各類生態環境隱患。
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宣傳好生態文明、長效治理、環境監管、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營造推進生態建設大發展的良好氛圍。全面建立和推廣“民間河長”“民間聞臭師”“污水零直排群眾監督員”等社會公眾監督隊伍。組織村(社區)赴石臼漾濕地和水廠開展生態探訪,累計參加人數2800人。
創新驅動,打響生態保護“特色牌”
從治理“破題”,復原綠水長流生態美景。在全市率先試點推出“互聯網+”信息化河湖長制公示牌,創新開發使用河道“電子身份證”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信息化河湖長制公示牌全覆蓋。與吳江建立“五位一體”水域聯防聯治協同機制,通過聯合巡河、聯合水質監測、聯合執法等措施實行聯合治水。因湖施策實現“美麗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級,秀洲區已成功創建省級“美麗河湖”3條,市級美麗河湖24條。
從實招“入手”,鋪展天藍任鳥飛新畫卷。在全省首創秸稈禁燒智慧監管平臺,實現秸稈禁燒工作從“人防”向“人防+技防”的跨越。深入推進2.0版“智慧工地”系統建設,在“智慧工地”平臺的基礎上,搭建“智能揚塵管控”系統,目前視頻監控覆蓋72個項目,揚塵在線監控已接入44個項目。
從無廢“試點”,推動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強化污染地塊開發利用聯動監管,在全市完成首塊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工作。持續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創建,成功創建45個市級“無廢細胞”。建成油車港鎮、秀洲國家高新區等6個一般工業固廢堆場和王江涇鎮1個工業固廢分揀場,基本滿足全區可焚燒一般工業固廢“日產日清”的要求,2021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置率達到100%。
綠色轉型,釋放優化升級“新動能”
推進生產生活高質量發展。整合王江涇、油車港兩鎮建設秀水新區,成功列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規劃協調區。以千畝水域萬株銀杏的天鵝湖生態景觀為基底,建設天鵝湖未來科學城創新總部產業園。吸引北理工研究生院入駐,與敏實集團汽車電子、富士康工業富聯、海拉集團、華為公司等實現戰略合作,打造“兩山”轉化樣板項目和國際前沿的創新發展示范項目,實現“世界級企業總部”與“未來社區”相結合、“企業”與“人才”相結合,“產業園”與“宜居社區”相結合的新型城市社區。2021年,銀杏天鵝湖被評為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并成功入選第一批嘉興市“五水共治”實踐窗口名單。
深化減污降碳協同治理。2021年秀洲區著力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項目15個,完成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年度減排任務。主動對接企業、銀行,成功發放市本級首筆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開展低(零)碳村試點創建,王江涇鎮古塘村、王店鎮南梅村及慶豐村、新塍鎮潘家浜村共4個村成功入選全省第一批低(零)碳村試點。
有效鞏固“兩山”轉化成果。秀洲區大力發展數字生態農業、特色種養、生態旅游等生態產業,將好生態轉化為好的生態產品“溢價”增值。積極推動農業基地數字化升級,打造“物聯網+現代農業”智慧生態基地,全區累計建成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21個、省級數字農業工廠1個。圍繞特色種養業,以運河灣國家級濕地公園為依托,引導農民從傳統種養業逐步向稻漁共生、藕漁共生等生態種養轉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此外,秀洲區按照“一心、兩帶、三板塊、四線路”的思路,大力推行“生態健康游”模式,重點打造潘家浜、聚寶灣、菱瓏灣等一批生態康養與運河文化相融合的產品體系,創建鄉村旅游、農業觀光旅游等,2021年,全區鄉村旅游發展經營總收入達2.544億元,同比增長192.78%。
下一步,秀洲將筑牢生態屏障,推動生態向“更高顏值”跨越,率先成為全域秀美生態畫卷的區域范例,努力打造均衡富庶發展、共同富裕典范。
原標題:生態文明示范創建 | 踐行生態文明觀 秀水泱泱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