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亮相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一時間熱議無數。
環保人也懷著激動的心情迎來了“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地方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大黑土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利用力度”、“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完善節能節水、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等環保產業支持政策”、“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等一系列“綠色”風向。
降碳時間到,核心技術你追我趕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環保產業全面進入“降碳時間”,圍繞促節能減排、促減污降碳、促高質量轉型、促綠色消費等主題,展開了“時間賽跑”。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碳監測,一個脫胎于氣監測領域的專有名詞,服務于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前正在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
聚焦區域、城市和重點行業三個層面,選取了16個城市分3類進行大氣溫室氣體及海洋碳匯監測試點,選取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和廢棄物處理五類重點行業,國家能源集團、中國寶武、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光大環境等11個集團公司,在區域層面提出區域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天地一體監測、典型區域土地利用年度變化監測和生態系統固碳監測。
這也直接導致“碳監測”成為2022年新的聚焦話題,尤其是唐山、太原、鄂爾多斯、麗水和銅川5個基礎試點,上海、杭州、寧波、濟南、鄭州、深圳、重慶和成都8個綜合試點,碳監測相關設備和儀器儀表的需求量顯著增長,不過建立“碳污同源”溫室氣體動態排放清單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對國產儀器來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高級工程師就表示,針對固定源排放,國產儀器設備成熟度已經很高了,但對于環境空氣,仍需加大研發力度。
就國內環境監測儀器儀表的發展史來看,這也的確無法避免。高端科研儀器設備的研發一般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而我國國內科研儀器設備行業的起步相對較晚,一開始也集中于中低端供應鏈,就是源于核心技術層面不占優,不過近年來國內市場的突進式崛起形成了不容小覷的力量。
不僅如此,國家政策也來幫忙。
2022年1月1日正式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明確提出:對境內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科技創新產品、服務,在功能、質量等指標能夠滿足政府采購需求的條件下,政府采購應當購買;首次投放市場的,政府采購應當率先購買,不得以商業業績為由予以限制。
監測先行,演繹“人努力”的真劇本
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顯然這樣的“偏愛”將為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保障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安全、穩定運行帶來更優的選擇。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曾明確指出,2022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確保國家網核心任務不減、工作力度不減、監測質量不降”,保障國家地表水監測體系運行,保障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體系運行,保障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運行,全力推動生態環境監測事業高質量發展。
“人努力”是抓手,“真、準、全、快、新”是原則,現代化環境監測網絡的構建,在考驗環境監管水平的同時,更要著眼智慧監測體系的全方位迭代。
2022年起,生態環境部就計劃選取13個省份、16個地級市,率先在全國開展環境空氣、地表水、污染源的智慧監測試點工作。智慧監測,其網絡體系真的就是加個“網”那么簡單嗎?就是“5G網絡”、“物聯網”、“AI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技術的疊加嗎?
當然沒有這么簡單!
你了解各類傳感器的功能嗎?你熟悉組態場景監控平臺的構建方式和操作模式嗎?你是怎么看待PLC智能自控功能的呢?你能夠通過云平臺的監測數據達到節能減排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嗎?你在智慧升級的決策中能做到對各種解決方案的優劣利弊了然于心嗎?
智慧≠智能,爭當時代的弄潮兒
知易行難,對所有行業一網打盡不是沒有道理的。而想了解更多行業熱點、新品技術、解決方案、專業知識,或者與專家學者、頭部企業管理者、業內工程師等交流探討的,當然不能錯過6月8日至10日的2022世環會【工業節能與環保展】。

2022首屆中國(上海)生態環境產業發展高峰論壇、2022長三角水環境監測技術交流會、2022中國(上海)智慧環保高峰論壇,還有化工EHS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千人工程項目采購商年會暨供需配對會等50+高端論壇會議以及活動,利用22萬平米的展示空間,形成環保行業的“3D縮影”,強勢引領風潮。

眾多大咖齊聚,你心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