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由近200個國家簽訂的《巴黎協定》提出,2020 年后要將升溫控制在 2℃、并努力控制在 1.5℃之內。
為了防止地球“發燒”及其并發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中和,是所有國家、企業和個人都要共同承擔的責任。
我國已承諾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納入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去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圍繞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森林覆蓋率等制定了明確的目標。
碳中和是一項周期長、難度大的系統工程,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從企業來看,實現自身碳中和離不開上下游伙伴的參與;從全社會來看,則需要產學研等主體的共同參與。
2021年1月12日,騰訊積極響應國家“3060”雙碳戰略目標,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成為首批啟動碳中和規劃的互聯網科技企業之一。
今天(2月24日),騰訊再次邁出“一小步”,正式啟動“凈零行動”,首次發布《騰訊碳中和目標及行動路線報告》,并提出碳中和目標: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及供應鏈的全面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實現100%綠色電力。
騰訊碳中和行動遵循“減排和綠色電力優先、抵消為輔”的原則,在推進實現自身碳中和的同時,希望發揮“連接器”的作用,助力經濟社會低碳轉型。事實上,我們踐行碳中和的足跡已經走出“鵝廠”這塊試驗田,并攜著數字的力量走進了多個領域。
綠色的樓宇、綠色的電力
上述提到的報告顯示,過去一年,騰訊溫室氣體排放量總計511.1萬噸。公司擁有或控制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所產生的直接排放量、購買的電力或其他能源所產生的間接排放量分別為1.9萬噸和234.9萬噸;供應鏈上下游產生的其他間接排放量為274.3萬噸。
加快實現自身運營的碳中和,是騰訊碳中和行動的首要目標,具體實踐手段包括節能提效、可再生能源替代、碳抵消等。
事實上,在啟動碳中和規劃前,騰訊已持續多年推動辦公樓宇的節能工作,并獲得認可。例如騰訊濱海大廈采用的智慧建筑管理平臺“微瓴”,能夠實現樓宇內硬件設施和軟件應用的廣泛互聯和智慧管理,通過一塊屏幕智能調整室溫、照明甚至二氧化碳濃度,從而高效實現節能減排。
目前,騰訊有多座自有樓宇獲得LEED認證。經過低碳和節能改造,2020年,濱海大廈的用電量在上一年基礎上節省了598萬度電,減少碳排放量約2690噸。同時,整座濱海大廈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廣場上鋪裝的生態陶瓷透水磚、屋頂上的陶粒層,能達到凈化雨水、吸水蓄水的目的,積蓄的雨水被用于衛生間用水,可補給30%的日常用水。
除此之外,在全社會算力需求與日俱增的背景下,如何實現電力的“綠色化”,也是騰訊碳中和計劃中的關鍵。畢竟,騰訊樓宇及數據中心外購電力間接產生的碳排放占總體排放的65%以上。
當前,騰訊已制定設計了整體綠色電力交易策略,在2022年度交易市場集中簽訂了綠色電力交易合同,共計5.04億千瓦時,鎖定了6個風電光伏項目的年度部分發電量。
而早在2020年,騰訊便啟動了數據中心分布式新能源項目的開發建設。截至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數據中心園區分布式新能源項目超80兆瓦,預計建成后年發電量超8000萬千瓦時,可有效降低數據中心用能成本。
2月23日,江蘇最大的數據中心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騰訊云儀征數據中心分布式光伏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平均年發電量將超過1200萬度,同時每年可節約標煤約3800噸,這也相當于減少了100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與此同時,騰訊針對服務器還采用了冷熱電三聯供技術,對發電產生的余熱進行制冷或供熱,每年節省標煤35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33萬噸。以天津數據中心為例,根據余熱回收原理,如果將冬季產生的余熱全部回收,供熱面積可達46萬平方米,若用于家庭采暖,可滿足5100多戶居民的用熱需求,二氧化碳減排量達5.24萬噸,相當于種植286.4萬棵樹產生的效果。
低碳背后的數字力量
在推進實現自身碳中和目標的同時,騰訊還在發揮著助手和連接器的角色,對外輸出低碳技術和能力資源,將數字的力量帶入各行各業的碳中和進程中。
針對作為碳排放大戶的交通領域,騰訊希望借助便捷化的數字工具和智慧化解決方案,提升交通運行效率,在社會范圍內助力培育用戶使用公共交通的習慣。
自2017年上線以來,騰訊乘車碼已覆蓋北京、深圳、上海、廈門、寧波、濟南、昆明、東莞等180多個城市,覆蓋用戶數已超過2億。騰訊實時公交小程序也已上線全國70多座城市,為廣大市民公共出行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體驗,讓綠色、公共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2021年11月,新版騰訊地圖于業內率先上線 “‘綠色出行’公交門戶”,實現 “一張圖”打通用戶公交出行全場景,推動公眾綠色出行落地,打造“綠色出行引擎”助推“碳中和”。
在湖南長沙,由長沙交警牽頭,騰訊智慧交通聯合湘江智能和希迪智駕等生態合作伙伴聯合打造了智能網聯定制公交,出行時間較普通公交減少33.3%,較私家車減少27.5% ,到站準點率提升了50%以上。在此基礎上,公交使用率也極大提升,高峰期單線客流超500人次,24.7%的乘客由自駕轉乘公交。
在“無紙化”方面,騰訊推出了騰訊會議、企業微信、騰訊文檔、微信電子發票等便捷高效的在線工具。當前,微信電子發票已經累計服務超1億用戶,助力深圳市稅務機關發行了約1000萬張區塊鏈發票。據測算,騰訊會議平均每次在線會議產生的碳減排量,相當于約20棵樹每年產生的碳匯量。2019年12月產品上線以來,已助力用戶累計實現超過1500萬噸的碳減排量, 相當于全國2.29億私家車車主每人自愿停駛14天帶來的碳減排量。
在建筑領域,騰訊云基于大數據、物聯網、AI等技術打造了數字化解決方案,助力建筑產業降低能耗,相關解決方案已在國電投總部、港華能源“零碳園區”等多個項目中開始落地應用。在能源領域,騰訊云發布了綜能工廠、能源認知大腦、企業電像和智慧加油站等四大產品。同時,騰訊在歐洲還正與部分火電廠合作打造智能火電廠,通過數字技術,進一步減少發電過程中的碳排放。
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路徑。在城市環境治理領域,近期由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牽頭發起,騰訊聯合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多方共同參與了“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重點專項。其中,騰訊利用數字孿生和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助力打造水、土、氣生態聯動的“一張圖”可視化平臺,幫助北京市環境治理實現環境預警、綜合評估、精準溯源與實時監控管理、環境損害證據獲取等功能。
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與此同時,騰訊也在持續關注現有技術的進一步迭代,并為新興低碳技術提供資金、試點及落地場景支持。
當前,騰訊正在聯合冰島CarbFix公司推廣CO2礦化封存技術在中國的試點項目,這也是該技術在亞洲地區的首個試點。
2021年4月19日,騰訊提出“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宣布首期投入500億設立“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推動戰略落地。其中,針對碳中和方向專門設立了“碳中和實驗室”,為社會長遠的碳中和轉型提供支持。
騰訊SSV碳中和實驗室聯合騰訊知識產權部門,共同發起組建中國產業互聯網發展聯盟碳中和專業委員會,讓更多企業可以便捷地使用到更多的低碳技術,推動低碳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同時,騰訊已經承諾加入“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并聯合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深圳交易集團、深圳巴士集團、深圳機場集團、深圳智慧城市集團、深圳能源集團和興業銀行深圳分行等8家企業聯合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組織——碳普惠聯盟。
在面向個人的碳中和科普層面,2021年8月,騰訊聯合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推出了“碳中和問答”小程序,幫助用戶學習了解碳中和知識的同時,助力碳中和公益項目。截至2022年1月31日,累計答題用戶數770萬,累計答題次數3253萬次。今年1月,騰訊上線了“碳碳島”功能游戲,在游戲中真實還原碳中和建設路徑,潛移默化中助力提升公眾對低碳綠色生活的認知和認同。
面向個人的碳普惠領域,2021年12月17日,在第九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上,騰訊還聯合光明日報全媒體、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共同推出了深圳首個面向公眾的碳普惠互動平臺“低碳星球”小程序。小程序采用了FiT騰訊區塊鏈、騰訊云TcaplusDB的NoSQL分布式數據庫等技術,為碳數據積累提供可靠可信的永久記錄,并確保數據存儲的安全高效。
深圳市民通過騰訊乘車碼、騰訊地圖乘坐公交、地鐵,都可累計相應的碳積分,并可到騰訊乘車碼的兌換商店實現相應的積分禮品兌換。此外,隨著用戶公共出行次數以及微信步數的增加,小程序中的“低碳星球”小游戲將不斷獲得成長值,并解鎖沐光之森、綠能群島、海綿綠都等9大主題形態,讓用戶在獲得趣味知識的同時,將碳中和的理念印入腦海。
未來,騰訊將嘗試尋找鄉村振興、適老化、基礎科學、教育公平等議題與碳中和的關聯,在經濟發展、社會公正、生態安全等多個方面創造更廣泛的價值。
這是騰訊碳中和計劃的一小步,也是全社會碳中和事業微不足道的一小步。但在不遠的未來,腳步將會連成一條坦途,路的終點,是一片晴朗的天。
原標題:騰訊“凈零行動”背后的數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