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生態環境部召開2月例行發布會。會議就記者提問作出回應。
會議就2021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方面表示,好局面來之不易,成績可圈可點。
從目標指標具體完成情況來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確定的生態環境領域8項約束性指標都順利完成了。這里有幾組數據跟大家分享:(1)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去年達到87.5%,同比上升了0.5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濃度去年達到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9.1%;臭氧濃度為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也就是說,連續兩年實現了PM2.5和臭氧濃度雙下降。(2)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去年達到84.9%,同比上升了1.5個百分點。(3)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標,預計達到“十四五”序時進度要求;(4)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等4項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指標,預計均完成年度目標。
就《“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會議表示,目前正在按程序向社會發布。
《規劃》特點可以概括為“5個堅持、6個突出”。
“5個堅持”是規劃編制的基本遵循。一是堅持新發展理念,二是堅持以減污降碳為總抓手,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三是堅持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四是堅持深化改革創新,完善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制度體系,推出一批制度成果。五是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推動重點領域工作取得新突破。
“6個突出”是指亮點和創新,突出6個方面。一是突出系統觀念,二是突出問題導向,三是突出協同增效,四是突出綠色引領,五是突出底線思維,六是突出激勵示范。
會議就企業綠色發展方面表示,近年來,生態環境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先后出臺實施了《關于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支持服務民營企業綠色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生態環境監管服務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多份指導性文件,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企業營商環境,支持服務企業綠色發展。
后續將深化部門合作,持續完善支持服務企業綠色發展政策機制的頂層設計和實施應用。
一是不斷健全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常態長效機制,深化企業源頭治理的主體作用。二是繼續完善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強化功能,使平臺長期發揮作用。三是加快發展環保產業,持續推廣生態環境整體解決方案、托管服務和第三方治理。四是持續健全生態環境經濟政策,尤其是擴大稅收優惠范圍,完善綠色電價政策,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雙碳”工作依舊備受關注,就碳污同源的問題,會議表示,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協同推進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任務。要發揮后發優勢,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統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十四五”是我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五年,也是實現我國2030年前碳達峰關鍵期和窗口期。
工作任務將體現于強化源頭防控協同、加強措施優化協同、加強環境治理協同和推進政策創新協同這四方面。
就2022年生態環境保護在目標設定和重點工作安排,會議表示,在年度目標設置和工作任務安排上,堅持做到“兩個充分體現”:一是充分體現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綜合考慮經濟平穩運行、常態化疫情防控、生態環境改善的需要,不設定過高的目標,但力爭高質量完成,把工作重心放到提升工作質效上來。二是充分體現遠近結合、著眼長遠。保持戰略定力,落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長遠的任務要求,多措并舉,確保年度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為長遠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創造良好的條件。
會議強調,在重點工作推進方面,要從實際出發,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主要是謀定六個方面的工作來持續發力:
一是扎實有序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是持續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四是嚴密防控環境風險。五是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六是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就健全生態環境政策方面,會議表示,生態環境部將以更大的力度抓好生態環境保護政策體系和市場機制建設,做到政策手段和市場手段雙管齊下,通過創新制度、優化方法、加大儲備,切實把激發市場活力這篇大文章做實做優,做出好的成效來。具體有以下四方面考慮:
一是持續完善綠色財稅和綠色金融政策。支持開展脫硫脫硝除塵排放、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項目的企業享受所得稅稅收優惠。積極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
二是加快推進碳排放權等市場化交易。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管理。繼續深化規范排污交易試點。
三是不斷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加快建立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四是強化運用政策工具。建立健全環保信用評價制度體系,積極推動綜合名錄的應用,建立環境成本合理負擔機制,努力使綠色產品、綠色技術、綠色工藝獲得更大更好的市場空間。
2月8日起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會議就這方面強調,依法開展環境信息披露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消除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失靈和社會監督失焦的重要基礎,也是國際上落實企業環境責任的通行做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健全信息強制性披露制度,黨中央、國務院也將健全企業依法信息披露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改革任務。面向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要求,需要在企業披露、部門監管、公眾監督等方面進行整體設計和系統部署,推動建立一個企業自律、管理有效、監督嚴格、支撐有力的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
下一步,將加大宣傳、解讀與培訓力度,指導地方和企業做好信息披露,加強部委間協調聯動,開展跟蹤評估工作,持續深化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
聯合國環境大會將于2月底至3月初舉行,會議表示,塑料污染防治是當前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環境挑戰,亟須共同采取行動。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同時,生態環境部還積極參與并促成在巴塞爾公約現有機制下加強塑料廢物越境轉移管控,推動締約方大會通過巴塞爾公約塑料廢物修正案,提高塑料廢物環境無害化管理水平。
下一步,將落實好塑料污染治理的法律要求,推動《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等落地見效,精準、科學、依法治理塑料污染。
就“十四五”時期對黃河流域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的安排,會議提出推動黃河流域綠色轉型發展,加強流域環境系統治理和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三方面工作。
“十四五”時期,將以全力落實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抓手,推動實施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強化流域治理工作的系統統籌。一方面,狠抓源頭治理。另一方面,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堅持科學施策,穩步推進,按生態規律辦事,展現黃河流域治理保護成效,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就穩經濟,保民生,促增長的環境政策,會議強調,要全力推進落實好“六保”工作,尤其是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并提出了“三個更加”“六個做好”的思路舉措。
“三個更加”,一是更加突出精準、科學、依法;二是更加強化指導、幫扶、服務;三是更加注重包容、適度、求實。這三條,既是思路要求,也是整個生態環境系統的共識。
“六個做好”,一是做好環評服務,支撐能源供應;二是做好監督幫扶,守牢法治底線;三是做好熱源保障,確保溫暖過冬;四是做好精準應對,強化秋冬季大氣治理;五是做好“兩高”管控,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六是做好政策解讀,回應社會關切,營造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