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從日處理規模、總投資、項目分布的省份、中標企業等幾個角度,對2021年國內新中標的垃圾焚燒項目做出全面細致的梳理,并試著從具體項目及企業動態中總結出行業的幾大變化趨勢,僅供參考。
1 兩連降!
2021年垃圾焚燒新增日處理規模同比下降22.61%
在盤點去年國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總體情況之前,先回顧一下前年的情況。
與2019年時平均每3天上一個項目的“火熱行情”相比,2020年國內釋放的垃圾焚燒項目,無論是中標數量,還是日處理規模,亦或是總投資額,都有4-5成左右的下滑,幾乎“腰斬”,單月日處理規模降幅高達上萬噸。
那么,2021年呢?
根據筆者長期跟蹤各省政府采購網統計得出,2021年1月-12月,國內新中標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累計69個,數量雖然與2020新中標數量大抵持平,但是新增日處理規模卻“不盡如意”。
如圖一所示,2021年定標69個垃圾焚燒項目累計新增處理規模5.75萬噸/日,相比2020年的12.7萬噸/日、2021年的7.43萬噸/日,連續兩年下滑,分別減少了7萬噸/日(54.72%)、1.68萬噸/日(22.61%)。(文末附項目詳情)
▼圖一:兩年連降,又減少了上萬噸/日,去年國內垃圾焚燒新增5.75萬噸/日

所以說,自從2019年國內垃圾焚燒達到最大峰值之后,2020年、2021年已經連續兩年同比下滑了,可以說是“跌跌不休”。
其實,筆者在以往的文章也已多次強調,“別再說垃圾焚燒跑馬圈地,快沒地可圈了,新增項目將逐年放緩,近三年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存量市場,預計到2025年,國內垃圾焚燒市場有望被分割殆盡。”
2 “冀粵蘇”TOP3!
河北項目數最多,廣東項目質量最高
跟蹤近幾年招投標數據可以發現,雖然全國各地垃圾焚燒項目普遍在降溫,投資速度放緩,但依然有人口眾多的大省,如“兩河兩西兩湖兩廣”--河北、河南、山西、陜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無懼國補滑坡,大規模上馬垃圾焚燒設施,解決“垃圾圍城”問題。
2020年,據《環保圈》數據觀察,湖南、湖北、江西、陜西在垃圾焚燒領域大放異彩,成為全國興建垃圾焚燒廠數量最多、新增規模最大的前四省。
到了2021年,從項目分布的省份來看,2021年定標的69個垃圾焚燒項目,分別分布在河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江蘇、河南、重慶等20個省市,其中2020年火熱的“兩西兩湖”四省投資速度明顯放緩,被河北、廣東、江蘇趕超(見圖二)。
▼圖二:全國20個省市新增5.75萬噸/日焚燒規模,廣東、河北、江蘇TOP 3

河北最為突出,“一馬當先”。原以為經過2019年、2020年的大規模開建,河北會像河南一樣,省內新增垃圾焚燒項目所剩無幾。沒想到,去年他們竟然有12座垃圾焚燒項目完成定標,新增日處理規模6100萬噸/日(由于部分項目未查到處理規模,實際處理規模要高于圖三統計的6100萬噸/日),成為2021年全國興建垃圾焚燒廠數量最多“網紅”大省。
▼圖三:數量最多,累計12座,河北垃圾焚燒項目新增情況

除了數量眾多之外,河北釋放的垃圾焚燒項目也頗具看點,不僅吸引了中節能、中國環保、康恒環境、深能環保、偉明環保、首創環保等影響力企業前來角逐,也有危廢行業頭部企業雅居樂環保前來“分羹”,還有剛成立不久的本土企業“沙河海創環保科技”收獲訂單。
廣東省也不甘落后。雖然釋放的項目數量不及河北,但是贏在日處理規模大、處理費高、總投資額也不小,可以說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質量非常過硬(見圖四)。
相對于其他省日處理規模小、處置費低,廣東地區垃圾焚燒項目質量非常出色,不僅頻頻出現千噸級別大項目,而且政府給予的垃圾處理費也不低,都在百元以上。
▼圖四:質量優,廣東2021年垃圾焚燒項目新增情況

不過,這么好的項目卻幾乎未流入外人田,大多被省內固廢企業——深能環保、廣環投、粵豐環保等收入囊中。
除了河北和廣東,江蘇也值得一提,垃圾焚燒項目頗具亮點。2021年釋放的項目不僅有存量項目改擴建,像規模小一點的淮安淮陰區500噸/日二期項目、大一點無錫錫東2250噸/日二期項目;還有將早期垃圾填埋場陳腐垃圾挖出來再焚燒的鹽城項目;亦有轉讓費高達14.8億元,控股股東幾經易主的錫東一期項目(見圖五)。
▼圖五:改擴建項目“登場”,江蘇2021年垃圾焚燒項目新增情況

嚴格來說,這4個項目都不算新增項目,而是之前遺留老項目的改擴建,其中有3個都被光大環境收入囊中。
3 規模越大處理費越高!
垃圾處理費均值兩年上漲20%
接下來,將從垃圾處理費的角度簡單分析一下2021年定標的垃圾焚燒項目。
國補滑坡了,負擔轉嫁給地方政府了,業內普遍認為垃圾處理費應該上漲了,事實也是如此。
2021年定標的69個垃圾發電項目,垃圾處理費平均值為85元/噸,較2020年的78元/噸,處理單價上漲了10%,與2019年平均70元/噸處理費相比更是上漲了20%。
但是有意思的是,業界通常認為,小規模垃圾焚燒廠,垃圾入爐量少,發電量也低,政府給予處理費要高,才能覆蓋投資成本。
但實際上,這個樸素道理并不完全適用。我們發現,去年招標的幾個千噸級大項目,尤其是位于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噸垃圾處理費幾乎都是百元以上(見圖六),出現“規模越大,處理費越高”的反常現象,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些地區經濟較為發達,人口眾多,政府支付能力也高,所以才會“規模越大,處理費越高”。
▼圖六:2021年廣東釋放的部分垃圾焚燒項目

4 有升有降!
光大康恒城發項目數下滑,深能海螺逆勢增長
最后,我們從中標企業的角度,進一步觀察2021年定標的垃圾焚燒項目,被哪些企業“瓜分”了,這也是每年讀者最感興趣的話題。
據《環保圈》進一步觀察,2021年定標的69個垃圾焚燒項目,還是如往年一樣,八成以上都被業界熟知的光大環境、康恒環境、深能環保、海螺投資、中國環保、偉明環保等10余家固廢企業斬獲,但各家企業的項目數量、新增規模差異還是蠻大的(詳情見圖七和圖八)。
▼圖七:2021年定標的垃圾焚燒項目都被誰收入囊中?

▼圖八:2021年各家企業新增規模和中標數量統計

具體來看,有的企業上一年度拿得多,下一年度拿得少;還有的企業上一年度拿得少,下一年度體量就上來了。但是總體而言,隨著全國各省市投資放緩,新增項目一年不如一年,各家所取得的訂單總體在減少。
在這里,我們列舉光大環境、康恒環境、城發環境、深能環保來說明問題(見圖九)。
▼圖九:有升有降!四家企業近三年新增項目中標情況(單位:個、噸/日)

光大環境,2019年入手了22個項目,新增28700噸/日的焚燒規模;而到了2020年則只斬獲了10個項目,新增規模不足1萬噸/日,且集中在湖南地區。去年迫于新增市場下滑,投資方向率先轉向了改擴建存量市場,接連取得淮安市淮陰區二期、南陽二期、無錫錫東二期等存量項目,新增了7950噸/日。
康恒環境,一直在垃圾焚燒領域頗為激進的“黑馬”,雖然近年來新增規模排名數一數二,但是受限于整體市場下滑,相較于2020年新增16700噸/日規模量,去年減少了一半,只取得10個項目,新增7880噸/日的體量。
城發環境也是如此,受河南垃圾焚燒市場的萎縮,2020年中標的垃圾焚燒項目減少了一半,只拿到5個項目,新增4900噸/日規模;而到了去年,數據更不好看,只取得一個1個600噸/日湖北羅田縣英山縣聯合共建項目,如果加上收購啟迪資產,那就不止這個規模了。
在別人拿單一年不如一年的同時,卻有兩家企業逆勢突圍,拿單速度格外醒目。
一個是深能環保,2021年累計中標了9個垃圾焚燒項目,新增規模首次突破萬噸/日,一舉斬獲了兩個年度“標王”大項目——深圳龍華能源生態園和深圳光明能源生態園,為其增加6000噸/日規模體量,新增規模躍居行業首位。
另一個是海螺投資,一直靠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路線,在小體量項目上做文章的海螺投資,其能力不可小覷,在新增市場日趨下滑的情況下,去年逆勢增長累計取得12個項目,新增5650噸/日處理規模,直逼光大、康恒。
5 六大趨勢!
改擴建項目登場,“焚燒+”多污染物協同處置成趨勢
雖然總的趨勢是新增產能減少,市場可供競標項目一年不如一年,不過我們依然能夠從2021年定標的69個垃圾焚燒項目以及固廢龍頭大佬發言中梳理亮點,總結出未來垃圾焚燒行業發展的“六大趨勢”:
第一,改擴建存量項目登場,未來三年有望被瓜分殆盡。
隨著新增項目萎縮,去年不少二期改擴建存量項目開始登場。按照2年-3年的投資建設期,留給企業爭取存量項目也時日不多了,預計到2025年存量市場有望被瓜分殆盡。
更何況,這些存量項目,政府招投標也只是走個形式,其實早已“名花有主”,臨時更換中標人的可能性很小,一般一期由誰投資運營,二期大概率也會是那家企業,市場空間本來就不大。
第二,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割據勢力已然形成。
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垃圾焚燒“一家(光大環境)獨大,多強(康恒、深能、綠動、偉明、上海環境、瀚藍、中環保、海螺)并進”的局面已然形成,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何中標的企業總是那幾家了,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
同時,局部割據勢力正在加速形成,屬地化投資運營現象比較突出,比如上海80%固廢處置由上海城投把持;河南市場有背靠國資的城發環境;深圳也有深能環保;廣東也有粵豐環保、廣環投。
這種屬地化運營割據勢力,由于排外特征,使得其他領域企業很難通過收并購方式快速進入。
第三,為對沖國補損失,“焚燒+”各種污染物協同處置已成趨勢。
這種協同,可以是以垃圾焚燒為核心的清掃保潔、收運、焚燒、填埋等縱向協同,也可以是生活垃圾焚燒與工業垃圾、污泥、餐廚等多元垃圾種類處理的橫向協同。
總而言之,對企業來說,“焚燒+”各種污染物協同效果越突出,處理污染物越多,獲得的補貼收益就越大,這也是大企業青睞興建固廢產業園區的原因之一。
第四,疫情好轉過后,頭部企業“出海”有望提速。
前幾年,有不少垃圾焚燒頭部企業紛紛“出海”。但近兩年,由于國外疫情肆虐,這一趨勢就被擱淺了。但不排除,未來隨著全球疫情好轉以及國內垃圾焚燒市場瓜分殆盡,頭部企業有望加速“出海”,轉戰國際市場。
第五,變賣項目,固廢行業收并購活動或將升溫。
雖然目前“大魚吃小魚故事”只是局限于少數出現問題的企業,但是隨著新增項目越來越少,再加上國補滑坡,已有的項目無法入補貼目錄,不排除其他企業出于降負債、回籠資金、轉變賽道等目的,開始變賣資產、甩賣項目。
有的只是私下進行,沒有公開而已。前不久,還有人私信筆者詢問,“身邊同行有沒有人對東三省垃圾焚燒項目感興趣,在建、簽約、運營都有,甚至還打算轉讓整個公司。”
第六,“雙碳”背景下,碳減排CCER來了。
作為固廢行業頭部企業的光大環境,已經開始研究碳減排了,其董事會主席王天義多次在公開場合為“雙碳”目標發聲,傳遞出清晰的信號。
業界認為,垃圾焚燒可有效實現碳減排,其原理主要是垃圾焚燒避免了垃圾填埋產生的甲烷及焚燒生物質替代化石燃料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通過CCER交易,可為公司帶來額外收益,改善現金流。
不僅僅是光大,眼下不少固廢頭部企業,在面對新增市場萎縮、財政吃緊、國補退潮、垃圾分類后入爐量減少等種種不適,也紛紛提出自身應對之舉,瀚藍要重新定義增長,首創要做焚燒+產業鏈協同,上海環境要以變應變,抱團取暖“過冬”。

原標題:兩連降!2021垃圾焚燒新增規模再降23%,光大康恒深能誰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