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江臨海,山環水繞,沃野平疇,綠意盎然。大自然對于江蘇的饋贈,成為美麗江蘇、生態家園建設的重要基石。近年來,江蘇調“優”生態布局、調“輕”產業結構、調“綠”發展底色,取得了一批標志明顯、群眾認可的治污成果,解決了一批歷史形成、長期困擾的突出問題,建立了一批壓實責任、凝聚合力的制度機制,鋪就了綠色發展驅動的轉型之路、富民之路,讓美麗江蘇成為“強富美高”最直接最可感的展現,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鮮明底色。
讓我們跟著蘇小環的步伐一起走進鎮江、揚州、徐州等地,了解其在做好環境治理、提升環境質量方面的努力與成績,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江蘇生態之美吧——
鎮江:退漁還湖 主動出擊促整改
蘆葦茫茫,白鷺成行,站在鎮江金山湖的荷花塘畔,寺塔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野鴨在湖面嬉戲追逐,金山湖串聯金山焦山北固山,繪就國家5A級風景區,近40平方公里的長江灘涂濕地是市民游樂的好去處。據介紹,過去鎮江湖邊養殖較多,經過退漁還湖、內江控水工程、清淤工程等一系列工作,這里的面貌早已煥然一新。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加強生態環境監管……鎮江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鎮江469項年度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程已完成389項,通過"陪點位長散步"等方式強化藍天保衛戰巡查、通報、會商三項工作機制,查辦工地揚塵、柴油車超標排放、餐飲油煙污染等問題700多項。
“十四五”期間,鎮江市空氣質量國控站點由4個增至5個,地表水國、省考斷面由8個和20個分別增加到10個和45個,斷面范圍從大江大河擴展到面廣量大的支流支浜,達標壓力陡增。面對嚴峻形勢,今年以來,鎮江市生態環境局先后組織開展環境質量“首季爭優”“春夏攻堅”等專項行動,建立直通“兩長”(點位長、斷面長)工作機制,梳理出45個國省考斷面和11個國省控大氣站點的300項措施、163個項目和每月任務分解。
“原來大家都不愿意從這里走,一股氣味真的很難聞。但是經過環境整治以后,河里面看不到一點垃圾。現在只要天氣好,我每天早上都在這邊晨跑。”讓丹陽界東社區紅燈6組村民張光富深有感觸的,正是家門口的永紅河。全長4.4公里的永紅河是丹陽市的入江支流,由于環境基礎設施的歷史欠賬,該河1月份首次納入省考監測時為劣Ⅴ類。為了還老百姓一條家門口的“舒心河”,鎮江市生態環境局成立工作專班,全面排查溯源,推進控源截污,強化環境監管,督促截污6個排口、納管14家企業、整改127個環境問題。今年4月以來,永紅河單月水質均達到III類及以上標準,水質改善明顯。
“突出環境問題藏不住、瞞不了,也躲不過,與其被動‘爆雷’,不如主動‘挑膿’。晚做不如早做,挑著治不如系統整,只有打消顧慮,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加快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才能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取得主動、贏得先機。”據鎮江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成杰介紹,該局在全省首創環境問題整改“綠書包”制度,將上級交辦的、群眾反復舉報的、自查發現的重點環境問題分別納入專用“綠書包”,統一編號交辦并登記“綠書包”負責人,目前已派發重點任務整改“綠書包”12個。據悉,“綠書包”的各責任單位將整改進展、有關批示紀要、督查督辦情況、整改效果等及時納入“綠書包”,形成閉環式臺賬。
揚州:還綠于民 打造運河景觀帶
與鎮江隔江相望的揚州,是中國古運河原點城市。運河,是揚州的城市名片。金秋十月,漫步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層林盡染、絢麗多彩。近年來,揚州以南水北調清水通道為主軸,以淮河流域湖泊、河道、濕地為依托創造性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推動實施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護等八大工程建設,打造萬里長江的最美岸線,形成一幅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
位于揚州市區南部古運河畔的三灣片區,是天然的生態濕地和重要的水工遺產,幾年前,這里還是城郊結合部的棚戶區,外來拾荒者的聚居區和農藥廠、皮革廠、水泥廠、化工廠等高污染企業的集聚區,垃圾成堆、污水四溢。
“三灣片區在2013年左右動工建設,到了2016年三灣公園基本建成。2019年,大運河博物館開工建設。如今,公園內,杉樹林青翠欲滴,蘆葦在風中搖曳,飛鳥不時展翅掠過,造型別致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矗立其中,生態與文化融合,更與這座古城氣質相得益彰。”揚州三灣片區驚人的歷史變遷令人眼前一亮。
清風拂過,綠樹成蔭,市民們正在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湖享受著美好愜意的下午時光。難以想象,幾年前這里還遍布著荒涼雜亂的廠房和棚戶區。從工業區到城市綠洲,揚州三灣片區是如何實現蝶變的?據揚州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陳剛介紹,2014年起,揚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要求,開始推進三灣片區環境整治,陸續完成拆遷國有企業25家、集體企業64家等,開展了河道清淤、綠化建設,推進三灣濕地保護修復。近年來,揚州市投資31億元,搬遷691戶居民、89家企業,把這里建成了三灣濕地生態中心和三灣城市公園。
一方好山水,滿眼皆覆綠。從運河到長江,從公園到濕地,揚州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水墨畫卷,盡顯生態之美。
徐州:變廢為景 轉變發展理念
波光粼粼的金龍湖畔,丹桂飄香,秋日的宕口公園令人流連忘返。近年來,徐州將閑置地、廢棄地等升級改造成為市民家門口的生態公園,為周邊居民提供鍛煉、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徐州正用實實在在的成績展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華麗蛻變,書寫了一段生態修復的高分答卷。“如今,家門口的生態公園越來越多了。”家住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劉女士已經在徐州生活了四十幾年,談到徐州的生態變化,劉女士十分感慨。
日潭、月潭、珠山瀑布……從一座廢棄礦山變身一處遺址公園,金龍湖宕口位于金龍湖東岸,總用地面積512畝,宕口公園是礦山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典范。沿著宕口公園的山間棧道登至山頂,可以看到開采破壞后留下的礦坑,如今已遍布綠植。據介紹,公園內的設計依據山體的走勢及原始地貌,用植被覆蓋裸露的巖石層,依靠植物根系的生長來穩定山體,同時保留過去開礦時壘砌的石墻等建筑。
金龍湖宕口公園的巨變只是徐州生態環境工作的小小掠影。以鋼鐵、焦化等為主要產業的徐州,如今在綠色發展的路上大步邁進。據悉,徐州全市共治理采煤塌陷地66.73萬畝、修復采石宕口40個。2020年,徐州森林覆蓋面積為3419.26百公頃,約51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7.15%。
一座宜居的城市離不開美麗的生態環境,尤其是優良的空氣質量。以前,徐州的天總是灰蒙蒙的。徐州曾經是一座典型的重工業城市,煤炭、機械化等是這個城市經濟的主要力量,這也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空氣質量差。近年來,徐州科學精準做好重污染天氣應對,以集群綜合整治為主要抓手,突出標本兼治,全力削減VOCs排放,空氣質量實現了總體改善。
據徐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拾新建介紹,今年以來,徐州梳理每家企業VOCs治理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共梳理深度治理217家,提標改造612家,整合淘汰111家。同時對企業加大幫扶力度,去年徐州市對312家符合條件的企業涉VOCs工序進行了豁免,今年徐州市共對6批次491家企業涉VOCs工序進行了豁免,樹立“環保干好干壞不一樣”的鮮明導向。
原標題:“生態傷疤”蛻變“綠色氧吧” 江蘇留住自然稟賦 展現生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