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就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進行專題詢問。
摘要如下:
問題1:下一步在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方面將采取哪些舉措落實法律要求的“三化”原則,推進法律全面有效實施,依法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答:
重點抓好5項工作,即進一步強化法律實施保障;進一步形成監督執法合力;進一步攻堅防治重點難題;進一步提高綜合治理能力;進一步推動全社會協同共治。
包括完善危廢經營許可和轉移管理等配套法規制度建設,修訂完善危險廢物貯存、焚燒以及鑒別等方面污染控制標準規范,加快推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相關法律制修訂工作,研究設立中央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等。
包括深化多部門協同聯動和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充分發揮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作用,進一步督促地方各級政府切實履行管理責任,始終保持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違法行為行政和司法聯合嚴厲打擊的高壓勢態,進一步完善固廢全過程監控尤其是信息化追溯制度,大力推進各部門間信息數據共享等。
包括力爭到2025年底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嚴厲打擊“洋垃圾”走私,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抓好快遞包裝和塑料污染治理,穩步推動“無廢城市”建設等。
包括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進一步加強醫療廢物應急處理能力建設,鼓勵引導固廢生產單位開展多方合作,提高廢舊金屬、廢塑料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統籌布局區域性特殊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建設國家和區域性危廢風險防控技術中心,加大對動力電池等新興領域固廢回收利用技術研究等。
包括繼續大力做好固廢法宣傳,創新宣傳培訓方式,加大企業、居民固廢污染防治信息公開力度,持續曝光違法違規典型案例等。
問題2:如何進一步加快推動垃圾分類,推動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上述問題包括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推進還不平衡,一些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有的地方還存在著“前端分類投放,中間一車拉走”“先分后混”的現象,以及一些城市沒有正規的建筑垃圾消納場所等)
答:
就城市生活垃圾分類來看,目前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如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了分類系統,但也只占地級及以上城市總數的18%,而且46個重點城市本身進展也不平衡;如不少城市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分類處理能力不能滿足需求;如宣傳教育還需進一步深入。因此,下一步將從4個方面著手——
(1)健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責任制,形成“一把手”親自抓,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2)加強分類系統建設;(3)推動習慣養成;(4)完善垃圾分類法規制度體系,健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成效評估機制等。
就建筑垃圾治理來看,“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開發建設方式尚未根本轉型,全國城市建筑垃圾年產生量20億噸,工程渣土(棄土)和工程泥漿約占建筑垃圾總量的70%到80%,拆除垃圾約占15%到20%,工程垃圾、裝修垃圾占比不足5%,目前建筑垃圾資源利用率只有35%到40%,也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因此,下一步將從4個方面著手——
(1)建立健全政府統籌、條塊協作、各部門和單位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2)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嚴禁大拆大建,發展綠色建造,推進源頭減量;(3)建立全過程管理制度;(4)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如落實稅費優惠、用地保障等支持政策,健全再生建材產品標準和認證制度等。
問題3:如何加強危險廢物管理,加大打擊力度,依法嚴懲違法行為?
答:
自2020年以來,生態環境部聯合司法部門,主要是公安部、最高檢,開展了聯合執法行動,2年來共查處9600多個案件,罰款8個多億,辦了74起行政拘留案件,將1500多件涉嫌犯罪的移交給公安機關和司法部門處理,有力打擊了涉危廢違法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
日常監管方面,也針對危廢的一些關鍵環節加大了信息化的監管力度,去年以來開展了涉危廢專項整治行動,總共排查了6萬多家企業,發現25000多個隱患,目前95%已經整改到位。能力建設方面,“十三五”末期和“十二五”末期比,利用能力和處置能力分別提高了1.6倍和2.3倍。
下一步將保持對違法行為的高壓打擊態勢,針對危險廢物轉運環節違法犯罪行為多發的問題,加大監管力度,把“一張網”延伸為“一張圖”,就是可視化監管(40多萬家產廢單位已納入信息化管理),建立區域性集中處置中心,來解決特殊危險廢物的處理處置問題。
同時,最高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加大案件審判力度,健全完善裁判規則(包括研究制定關于審理生態環境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審理生態環境侵權案件適用禁止令等司法解釋),加強司法與行政執法銜接等。
最高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就異地傾倒危廢這個問題作了補充回答,表示難點在于異地傾倒危廢黑色產業鏈的源頭治理,以及危廢運輸過程的監管。最高檢對此采取了針對性措施,下一步仍會針對性開展行政公益訴訟,加大刑事犯罪的打擊力度。
問題4:如何進一步加強醫療廢物管理,依法防治危害公眾健康和污染環境?
答:
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強化多部門的綜合治理,加快醫廢處理的建設能力,著力解決偏遠地區處置的難題,堅持專項治理和日常監管相結合等。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衛生健康委以及生態環境部等三個部門一起印發方案,安排中央投資45個億,支持全國479個項目建設,醫廢處理能力大幅度提高。5月到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和生態環境部等七個部門開展了專項整治活動。目前,醫廢處理的能力水平大幅提高,大大規范了這項工作。
而針對暴露的一些問題,下一步國家衛生健康委也將抓緊修訂醫廢分類目錄,繼續開展醫療機構醫廢綜合整治工作,以國家監督抽查為抓手,強化醫療機構的法律意識,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處置能力的建設,不斷補齊短板,提高能力。
生態環境部補充說,自去年至今,生態環境部基本上每周都在調度各地醫療廢物的處置能力情況,一旦發現他的處置能力不能適應,我們會要求地方及時調整、及時整改、及時提升。
問題5:在工業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方面,國務院相關部門下一步有什么具體的舉措?
答:
工信部回應稱,近年來通過加強規劃政策引導,推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集聚化發展,推進先進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等方式,“十三五”綜合利用大宗工業固廢取得積極成效。后續,工信部還將加快制定出臺《“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關于加快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的實施方案》;計劃“十四五”再建50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聚焦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等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更新發布《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設備目錄》,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產學研用聯合創新,重點圍繞冶金渣、赤泥、磷石膏等復雜難用固廢加大技術攻關力度;研究制定《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管理辦法》,進一步健全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的激勵和評價機制。
問題6:如何采取措施推動農膜、農藥包裝的回收利用,防止造成污染?
答:
目前,全國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農業農村部著力加強全程監管,全面實施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行動,推動相關主體落實回收責任,做好技術研發應用,強化宣傳引導,確保2025年全國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分別達到85%、80%以上。
問題7:下一步如何更好的推動塑料制品生產和使用源頭減量,更加有效地推動塑料污染的治理工作?
答:
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2021年1-6月,餐飲外賣領域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約8.85億套,物美、永輝、沃爾瑪等大型連鎖超市的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消耗量環比降低超過65%。郵政快遞站點之間的可循環中轉袋使用率超過90%。可降解塑料產能比2019年增長一倍,已超過50萬噸,在建和規劃建設產能約500萬噸。2020年廢舊塑料再生利用量達到1600萬噸,廢舊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瓶再生利用量達到380萬噸,再生利用率約85%。全國農膜回收率達80%,部分地區超過85%。完成2.4萬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實施長江經濟帶“清廢行動”,清理各類固體廢物5676萬噸。
下一步,針對塑料污染治理將4步走——“控源頭”、“促替代”、“強處置”、“抓整治”。
問題8:人民群眾對包裝垃圾問題反映強烈,如何采取積極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答:
國家郵政局將在5個方面加大力度——(1)注重總結有效做法,在“鞏固”上加大力度;(2)注重優化快遞包裝,在“減量”上加大力度;(3)注重創新應用模式,在“循環”上加大力度;(4)注重履行法定職責,在“監管”上加大力度;(5)注重構建共治體系,在“協同”上加大力度。
商務部相關負責人補充道,商務部主要通過源頭減量,減少外賣包裝物的使用等方式加強治理,對電商快遞,主要是引導電商平臺通過優化包裝、開發智能算法、推廣原裝直發和可循環包裝等方式,目前電商快遞不再進行二次包裝的比例已經達到76%。
下一步,商務部將按照源頭減量、環保替代和循環利用這三條路徑來推進電商外賣包裝治理。如印發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如出臺部門規章《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報告管理辦法》等。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