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領導、來賓:
首先讓我代表能源基金會祝賀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成立五周年,也對綠金院五年來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
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的全球趨勢和中國發展的趨勢,中國也確立了雙碳目標。我們面臨著偉大而艱巨的轉折過程。三、四十年的時間尺度里,科學技術、產業、市場需求、國家、企業與居民的支付能力及中國在全球中的地位、戰略格局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經歷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巨變,完全可以想象未來四十年會發生怎樣程度的變化。
雙碳目標的確定,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有著氣候科學、地學、工程學和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基礎的。從削減碳排放的角度看,一個簡單的邏輯框架是:為了實現減排目標,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排放源要么對自身的技術工藝做出創新和調整,提高能效,降低碳強度,減少甚至取消化石能源使用;要么根據需求結構的變化從供給側對產品、產業的結構進行調整;或者調整能源結構,增加非化石能源的使用。而所有這些,都需要在能源、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上、在產業的技術上做出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投資,會有諸多低碳產業的裝備制造、運營、服務活動。還可能會引導低碳消費,比如購買柔性建筑或被動式住房,購買或租賃電動汽車、綠色出行等。
圍繞綠色低碳投資、消費、貿易等作為新的增長動能的經濟活動,都需要金融的支持,這個與以往傳統高碳的經濟活動情形沒有什么大的區別,所用的金融工具和政策框架也應該大同小異。但這里有兩個突出的東西值得關注,那就是:
第一如何定義、衡量綠色低碳的經濟活動,特別是項目;更近一步如何讓綠色低碳項目投資和消費在經濟上具有競爭性。一般而言,我們歸納了實現碳中和的六大措施:一是在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可持續的能源消費,包括節能和提高能效,包括有利于節能和提高能效、循環利用的生活與生產方式;二是通過應用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使電力系統深度低碳化;三是主要能耗部門深度綠色電氣化;四是在非電能源使用中燃料的低碳轉換,例如煤改氣或化石能源改生物質能;五是運用CCUS技術或二氧化碳移除技術(CDR)將尾氣中的二氧化碳捕獲并運用、封存;六是對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減排。這六大措施每一項下又有無數個子項。這就需要發展一套技術、減排績效的MRV體系,評價技術和工程的減排效果,而且要使評價所需的信息數據得以披露、保持透明,作為金融限制、鼓勵的依據。這需要金融屆和綠色低碳屆的跨界合作,需要更多的跨界知識、信息、數據和教育平臺。綠金院可以建設為這樣的跨界、多學科平臺。也多向科學界、工程界去滲透,告訴工程師們在不同行業、技術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的地區或市場和企業特征中,有什么合適的金融支持手段。
第二,如何鼓勵實現雙碳目標的創新。一個基本的制度設計是碳定價。把自然資本定義為生產要素,通過建立市場主體的碳排放賬戶和向市場主體分配排放額度、定義碳資產產權并建立碳市場通過交易碳資產產權(額度)發現碳的價格。如果這個碳價格高于邊際減排成本,就會形成減碳的利潤,就會鼓勵向減碳投資和技術創新。但這個碳市場與其他很多市場一樣,比如煤炭、石油市場,需要和金融市場、電力市場、鋼鐵市場,水泥市場、化工產品市場,形成市場體系,不斷形成或打破局部或一般的市場均衡。否則,碳市場就無法發揮配置碳資產生產要素的功能,就會是一個擺設。碳市場至少要與金融市場鏈接,要有碳金融產品發揮碳市場穩定價格、提高流動性、便利交易、提高對配額有效需求等作用。至于是什么樣的金融產品、工具,運用什么金融規則,金融界都是行家里手,只要搞清目標,明確碳市場的初心,相信金融界的人士會很好地貢獻碳市場的建設的。
能源基金會已經和綠金院的王遙教授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系,我們在內蒙古也開始合作,去解決那里擴大可再生能源、延長綠電消納產業鏈、綠電替代和賦能高載能產業、提高鋼鐵、水泥和化工等行業能效、通過資產重組解決鐵合金等高耗能產業等產業組織不合理現象等問題,支持內蒙古調整結構、實現轉型,做國家生態屏障和綠色低碳能源基地。在探索綠色低碳轉型實踐中,鍛煉隊伍,培養人才,增長才干,提煉理論,建設成中國綠色低碳轉型進程中的一個優秀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的基地。
謝謝大家。
原標題:專家觀點 | 鄒驥:針對性強化金融政策與工具推動低碳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