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濱江臨海,海水與淡水資源充沛,各地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截至2020年底,南通市水產養殖面積達155萬畝,位列江蘇省第二,養殖水產品總量超50萬噸,總產值約百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是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富民產業,為何亟待綠色發展
南通市擁有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海水灘涂養殖、淺海養殖等多種養殖方式。主要淡水養殖品種為四大家魚、河蟹、河鲀、烏鱧等;海水養殖主要品種為脊尾白蝦、梭子蟹混養以及南美白對蝦等。
經排查,部分池塘水產養殖場(戶)為提高產量,過度集約化養殖,導致養殖過程中飼料投入多、養殖密度大,加上養殖生物的活動(游動、攝食、排泄等)及氣象條件等各種因素的作用,造成養殖水體中有機物含量升高,pH、COD、總氮、總磷總量相應增加,如未加處理直接外排,會對水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以2020年11月17日對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含水產養殖面積3500畝)的排水閘取樣為例,水樣中的COD、總磷、總氮、氨氮和高錳酸鹽等指標,分別是同期北凌河的2.4倍、8.5倍、1.9倍、5.7倍和3.8倍,為劣V類水體,對區域水環境質量產生了不利影響。
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深入,地表水環境質量要求不斷提升。2021年5月1日起執行的《江蘇省水污染防治條例》明確要求:從事水產養殖,需要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合理投放飼料、使用藥物;嚴格控制在江河、水庫、湖泊圍欄圍網養殖;利用池塘等進行水產養殖的,養殖尾水應當達標排放。該《條例》首次將池塘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從行業自律轉變為法規約束,為水產養殖污染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作為江蘇省地方標準的《池塘養殖尾水排放標準》(DB32/4043-2021)于8月1日正式實施,從根本上規范了水產養殖業尾水排放。該標準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全省水產養殖行業降污減排。
標準面前,養殖戶袒露心聲
為推進標準落地,開創水產養殖業發展新局面,南通市生態環境局聯合農業農村局牽頭制定了《南通市池塘養殖尾水污染治理實施方案》,本著“真誠聽意見、開門納良策”的原則,以及提升實施方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近日南通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南通市農業農村局召開“征求南通市池塘養殖尾水污染治理意見建議座談會”。全市水產養殖企業代表、相關行業協會、職能部門業務處(科)室共計30余人參加。
座談會上,南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業務負責人解讀了《池塘養殖尾水排放標準》(DB32/4043-2021),重點闡述了標準實施時間、實施范圍及排放限值和要求;隨后講解了制定《南通市池塘養殖尾水污染治理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主要內容,明確了南通市池塘養殖尾水污染治理的要求和目標。
座談會現場,養殖戶結合各自養殖實際,就養殖尾水排放標準、養殖模式、養殖投放品、池塘生態化改造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既表示了對于執行新標準的支持,也表達了各自的擔心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與會代表還圍繞池塘養殖生態化改造設備投入、排放標準要求、用地審批流轉等方面進行了咨詢;相關行業協會代表圍繞池塘養殖尾水治理技術、省內外的治理模式以及南通市水產養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交流發言。
多管齊下,促進池塘養殖轉型升級
會議指出,池塘養殖尾水污染治理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部門在履行好自身職責時,也需要密切配合,形成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南通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殷淑芳指出,南通是水產養殖大市,推進水產養殖產業綠色發展勢在必行。新的省標不同于以往的水產行業推薦性標準,是要依法強制實施的。在場的養殖企業要落實主體責任,發揮“領頭羊”作用,積極主動帶頭推動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行業協會要發揮“連心橋”作用,會同漁業技術推廣機構加強培訓和技術指導。縣(市、區)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管,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優先推進規模養殖場尾水達標排放試點建設,確保尾水達標排放。
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軍表示,池塘養殖要堅持生態優先,一是強化標準宣傳,提高養殖企業主體責任意識,把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真正落實落細。二是加強服務指導,主管部門和漁業協會組織與養殖科研院所緊密合作,為水產養殖綠色高質量發展服務;各縣(市、區)可選擇水系配套的集中養殖小區,分片分區進行尾水凈化,開展“綠島工程”建設試點。三是加大扶持力度,積極申報國家、省市相關專項資金支持。四是嚴格執法監管,把養殖企業納入執法監管目錄,不定期進場抽查檢查;對于發現的環境違法行為,拒不改正的,依法嚴肅查處。
原標題:南通拉開池塘養殖“綠色轉型”的序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