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改革精神和部黨組、部領導要求,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管理職能從項目微觀管理向區域和行業宏觀管理轉變,從單純的源頭預防向規劃建設運行全過程管理轉變,從側重事前準入把關向強化事中事后監管轉變。逐步構建起“三線一單”為空間管控基礎、項目環評為環境準入把關、排污許可為企業運行守法依據的管理新框架,不斷深化環評和排污許可體制機制建設,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同時,面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迅速反應,統籌推進疫情防控、環評“放管服”改革,支持服務“六穩”“六保”,在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
一、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 做好“六穩六保”工作 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一)背景和意義
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放管服”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是一場刀刃向內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極大激發市場活力的戰略舉措。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生態環境部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深刻認識“六穩”“六保”事關發展全局,深刻認識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和成色,一手抓疫情防控相關環保工作,一手持續推進環評“放管服”。
(二)進展和成效
第一,簡政放權。一是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疫情暴發初期,面對醫療物資大量短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疫情防控阻擊戰,實際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戰”,要求采取積極措施,支持醫用防護服、口罩等疫情防控急需醫療物資的生產企業迅速復工達產、多種方式擴大產能和增加產量。生態環境部快速應對,于2月6日出臺《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關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應急服務保障的通知》,明確對急需的醫療衛生、物資生產、研究試驗等三類項目可分情形豁免環評手續、實行環評“告知承諾制”,或先開工后補辦手續。截至7月22日,全國共為5499個“三類項目”提供了環評應急服務保障,如全部實施,將新增口罩產能10.91億只/日、防護服產能408.2萬套/日、醫院床位約14.1萬個,為各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實現既定目標任務增加了困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要求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為此,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于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做好環評審批正面清單落實工作的函》,建立環評審批正面清單制度。明確對已納入排污許可登記管理的10大類30小類行業不再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約占項目總數的三分之一。對環境影響總體可控、受疫情影響較大、就業密集型等民生相關的17大類44小類行業納入環評告知承諾制審批改革試點。截至7月22日,全國已有13374個項目環評實施告知承諾制審批,占44個小行業審批總量的65.6%,比例穩步增長;據估算,納入豁免的30個小行業中約7.6萬個項目豁免登記表備案手續。
2019年以來,持續深化生豬養殖項目環評“放管服”改革,在現有96%項目實施在線備案管理的基礎上,又針對極少數審批制項目試點告知承諾制改革,得到廣泛認可和好評。2020年上半年全國約有2.28萬個生豬項目完成環評手續,涉及產能約1.57億頭。其中,1302個年出欄量5000頭以上的項目中,80%均采用告知承諾制進行環評審批,涉及生豬產能約9500萬頭,大大縮減了辦理時間,有力推進生豬產能恢復。
二是精簡審批事項。環評涉及的5項行政許可中,通過修法已取消部門預審、試生產審批、竣工驗收許可和環評機構資質等4項,僅保留建設項目環評1項行政審批。在環評審批中,取消水土保持、行業主管部門預審等前置條件,實行并聯審批。將登記表項目由審批改為告知性備案,全部實施網上登記,平均用時不到10分鐘。2020年1-7月,共備案登記表57.9萬個,占環評總量的83.8%。
三是減少審批數量。近年來,三次修訂建設項目環評分類名錄,對130多類項目降低環評類別,兩次下放41類建設項目審批權限。目前,全國近99%的項目在市縣級審批。
第二,放管結合。一是嚴格環評單位和從業人員監管。在依法取消環評單位資質許可的同時,加強環評單位和人員管理。自2019年11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施行以來,我部累計對50家單位和61人實行失信記分,全國累計對227家單位和224人實行失信記分;已有10家單位和5人列入限期整改名單或失信“黑名單”,受到禁止從業的懲戒。近期,又印發了《關于加強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質量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深刻汲取《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境影響報告書》涉嫌抄襲事件教訓,通過強化日常監督檢查、加大復核抽查比例和頻次、依法依規從嚴查處、推進信用管理、推動社會監督和輿論宣傳等多種方式,將建設單位、環評單位和相關人員全部納入環評文件質量責任追究范疇,切實加強環評文件質量監管。
二是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印發《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事中事后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和實施意見。制定環評后評價管理辦法、區域限批管理辦法,規范各項要求。
第三,優化服務。一是建立臺賬,做好重大項目審批服務。主動與相關部委和地方對接建立協作機制,動態調度國家層面、地方層面、利用外資等3個重大項目環評工作臺賬,較好完成國務院確定的重大水利工程、京雄鐵路等重大鐵路項目、煤炭保供、天然氣互聯互通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環評審批,截至目前,重大水利項目均按照節點完成環評審批。健全提前介入機制,開辟綠色通道,提高審批效率,全國環評審批平均時間已壓縮到法定時限一半。
二是強化大廳管理,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相繼建成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四級聯網報送系統、建設項目環評與驗收審批系統等信息系統,開展環評與排污許可信息化銜接試點,積極推行網上辦理,進一步方便群眾辦事。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堅決做好疫情期間項目環評應急服務保障,推動環評正面清單實施,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將疫情期間深化“放管服”改革經驗做法規范化、制度化。二是修改環評分類管理名錄,根據環境影響大小有收有放。三是動態完善2020年環評審批服務“三本臺賬”,服務“六穩”“六保”。四是推動實施環評與排污許可監管行動計劃。五是研究推動涉危涉化建設項目環評管理工作。
二、強化宏觀管控,以“三線一單”和規劃環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背景和意義
編制“三線一單”(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強化國土空間環境管控、推進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努力強化和落實“三線一單”硬約束。
(二)進展和成效
第一,加快推進“三線一單”編制實施。盡管工作難度很大,但得益于部黨組和部領導高度重視、靠前指揮、協調指導,與各省份逐省對接、指導、督促,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是第一批省(市)“三線一單”成果開始實施。制度設計初步健全,形成體系化的管理和技術規定。印發《關于加快實施長江經濟帶11省(市)及青海“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指導意見》,明確成果應用要求,細化了近岸海域、黃河流域“三線一單”工作要求,建立了包保機制。全國12個省(市)陸續通過人大立法確立“三線一單”法律地位。長江經濟帶11省(市)及青海省“三線一單”成果已全部通過我部組織的審核。截至8月26日,重慶、浙江、上海、江蘇、四川、安徽、湖南、江西8省(市)成果已經正式發布;貴州省、湖北省成果已通過省政府常委會審議,即將進入印發程序;云南、青海2省也積極開展報政府審議的籌備工作,積極推動成果盡快發布實施。
二是第二批省(區、市)“三線一單”取得階段成果。目前,19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基本完成“三線一單”省內技術初審工作,其中吉林省和廣東省成果已率先通過我部技術審核。
第二,發揮規劃環評決策支撐作用。一是積極服務國家重大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推動指導上海市、廣東省等國土空間規劃在編制過程中開展環評,主動協調服務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等重大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會同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促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分區環境管控和要素環境管理提供有力支撐。加強流域整體性保護,通過長江、黃河、珠江20余條支流的流域綜合規劃環評,建議取消近200個大小水利水電工程,將多段干流和40多條支流納入棲息地保護。通過省級礦產資源規劃環評,進一步明確礦產開發對環境敏感區的避讓、減緩和補償措施,引導優化勘查規劃布局。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要求,組織沿江217個符合條件的產業園區開展跟蹤評價,為沿長產業發展問診把脈,力推長江經濟帶綠色轉型。
二是不斷完善管理和技術體系。出臺關于加強港口、河流水電等領域規劃環評工作的通知,以及加強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會商等多個指導意見。印發規劃環評總綱、開發區、煤炭礦區總體規劃3個導則,制定河流水電規劃、港口總體規劃臨空經濟區等一批規劃環評技術要點,及規劃環評跟蹤評價技術指南。
(三)下一步工作
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做好頂層設計,服務好地方的“三線一單”編制工作。一是抓緊推動第一批12省(市)全面發布“三線一單”成果,建立“三線一單”應用、評估、更新調整的管理機制。二是指導第二批19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按要求完成“三線一單”各階段任務,2020年底前完成落地應用。三是加快系統平臺建設和成果數據共享應用,強化“三線一單”宣貫。四是加強部門協作,深化重點領域規劃環評管理,進一步加強產業園區規劃環評管理。
三、以排污許可為依據強化企業守法責任
(一)背景和意義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排污許可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體系,為排污許可制度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進展和成效
一是建立制度體系。發布了《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起草《排污許可管理條例》草案,已報送國務院,發布75項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基本建立了排污許可制度體系。
二是推進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印發了《關于做好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和2020年排污許可發證登記工作的通知》,按照“先試點、后推開,先發證、后到位”兩個兩步走的工作思路,分三個階段推進“摸、排、分、清”思想工作任務,建立工作專班,實施日調度、周報告、半月通報工作機制。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目前已核發排污許可證34.1萬余張,登記排污企業250余萬家,管控廢氣排放口155.1萬個,管控廢水排放口114.8萬個。其中第一階段任務已于今年4月底完成,基本實現33行業73.8萬個固定污染源全覆蓋;正有序推進第二階段91個行業發證登記工作,截至8月21日已完成280.7萬家企業分類處置,完成率達到98.1%。
三是支持服務“六保”“六穩”大局。對污染排放量較小,但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增設了登記管理,不需要申領排污許可證。對于暫時不能達到發證要求的企業,設立了排污限期整改通知書制度,給予企業整改機會,堅決不搞“先停再改”“一律關停”等“一刀切”行為。對于疫情期間到期的排污許可證,全部自動延期,推遲變更換證手續。
四是強化固定污染源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排污許可管理信息平臺,實現“同一平臺申請核發、同一平臺監管執法、同一平臺執行公開”。逐步建成全國固定污染源電子地圖和“一企一檔”資料庫,上海、河北等地基本實現排污口二維碼電子化。通過強化微信、抖音和云講堂等宣傳培訓,通過強化排污許可執法監管力度,“一證式”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在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二是研究構建以排污許可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體系,加強各項制度的銜接、融合。三是強化排污許可證后監管,開展核發質量抽查。加強監管執法,堅決懲處無證排污、不按證排污等違法行為。
原標題:發布會參考丨深化環評與排污許可改革 落實“六穩”“六保”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