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篇文章
數據實錘:餐廚垃圾到底賺錢不 所述,在眾多影響餐廚垃圾項目賺錢的因素中,廢油脂收入是其中一項關鍵因素,真可謂富得(dei)流油!然而其收取量卻一直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理想與現實往往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近年來地溝油終端處置產業(生物柴油產業)的興起,地溝油的爭奪之戰從餐廚企業與油販子的雙人battle走向餐廚企業、油販子與生物柴油企業的三國演義,市場由此也進一步變得撲朔迷離。
本文目錄如下:
1)地溝油之爭由來:競爭天注定,半路截胡不足奇
進入正題前,先科普一下地溝油的背景。所謂地溝油,主要指餐飲業廢棄的劣質油,它不光包括我們傳統印象中從下水道隔油池撈出的廢油,還包括油炸食品廢油及剩飯剩菜中的廢油。
盡管在一般媒體報道中,地溝油好像都是從下水道中撈出來的,但事實上,由于油炸廢油及餐廚垃圾浮油雜質少,品質高,數量大,更是一般油販子們的重點追逐對象,只不過這類上等貨一般在內部就交易完成,一般人很少接觸而已。
而下水道中的地溝油主要來源于隔油池,根據來源地不同,又可分為灶臺的隔油池、洗碗區隔油池以及餐飲企業排水口到市政管網之間下水道的隔油池。其中洗碗區的隔油池及下水道的隔油池由于含有大量洗滌劑及雜質,油品質量差。
傳統上,我國對廢油脂的收運管理體系不甚規范,廢油脂作為一門再生資源生意,其初始進入門檻低,加之收集工作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大、人力成本高、工作時間特殊(飯店下班后的下半夜),行業逐漸形成了以個人經營者(即油販子)為主的行業格局。
于是,在利益驅動下,相當部分油販子通過自行加工或銷售至小作坊制作地溝油,帶來了巨大危害。伴隨地溝油灰色產業鏈的曝光,國家2010年發布《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2012 年發布《關于依法嚴懲“地溝油”犯罪活動的通知》,開始大力整治地溝油產業。
與此同時,發改委等部門2010年發布《關于開始組織開展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工作的通知》,12年更是提出餐廚垃圾百城試點規劃。可見,一定程度上,國家啟動餐廚垃圾產業的主要初衷之一即是解決地溝油難題。從這個角度,餐廚垃圾產業從誕生伊始,就注定與油販子開啟了競爭。

在競爭初期,環保企業只是作為處置終端,但隨即發現這種情況下完全收不上來料,因而行業逐漸衍生了所謂的“蘇州模式”及“南寧模式”,環保企業被迫向前延伸產業鏈,實行收運處置一體化。
但即使如此,環保企業的收運效果也并不甚理想。且不必說相對獨立的隔油池廢油及油炸食品廢油,即使餐廚垃圾中的浮油也常常面臨油販子隊伍的提前“截胡”,從而直接導致環保企業收運的餐廚垃圾含油量低,這不光直接廢掉了很多項目公司原先計劃單獨建設的煉化生物柴油系統,連項目的基本利潤都受到極大影響。
在這個背景下,餐廚垃圾項目多數仍舊面臨吃不飽及吃不好的困境,因此2017 年國家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地溝油”治理工作的意見》,疊加去年以來的垃圾分類強監管政策,歷經十年抗戰,環保企業的地溝油收運終于得到了基本保障,但同時,這也意味著環保企業與油販子的競爭開始凸顯。
2)競爭升級:生物柴油企業的加持
但顯然,地溝油問題的改善并不意味著油販子這個職業就消失了!
伴隨近年來生物柴油產業的興起(以19年卓越新能科創版上市為代表,2019年公司營收12.94億,凈利潤2.15億),下游生物柴油企業的正規化發展催生了大量地溝油原料的需求。
以卓越新能為例,2016-2019期間,公司廢油脂采購量達到 12萬噸、20萬噸、22 萬噸和25萬噸。按廢油脂總量包括90%地溝油及10%酸化油的比例推測,卓越新能2019年即處置地溝油22.5萬,約616t/d。

而以當前一個典型中等規模城市的餐廚垃圾項目(200t/d)為例,其廢油脂提取處置能力僅約6-12t/d。顯然,這遠遠不能滿足生物柴油企業的生產需求。
因此,在過去幾年中,卓越新能近90%廢油脂均來自于個人供應商及中間商,且近幾年內該群體及采購量保持相對穩定,這背后即是由我國廢油脂收集行業油販子作主的現實格局所決定的。

一定程度上,生物柴油企業不光為油販子在地溝油產業鏈打掉之后,提供了一個新的合規處置路徑,同時由于其巨大的需求,形成了一個虹吸效應,直接減少了餐廚垃圾可回收廢油脂的量。
由此可見,對于環保企業而言,盡管地溝油的直接競爭對手是油販子,但其本質是在于有了油販子背后的金主--生物柴油企業的加持,使得競爭升級,對餐廚垃圾企業的廢油脂來源構成了直接威脅。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多數餐廚垃圾企業廢油脂收集規模小(一般至少廢油脂得>30t/d才可能具備單獨建設生物柴油系統的經濟價值),利用廢油脂生產生物柴油技術難度較大等原因,餐廚垃圾企業一般將廢油脂粗煉提取后,銷售給下游工業油脂貿易商或化工企業等(目前國內僅重慶黑石子等少數大型項目有單獨建設生物柴油系統),從這個角度,生物柴油企業又是餐廚垃圾的下游客戶。
3)誰將勝出:油販子+生物柴油企業聯盟的優勢
那么,未來在地溝油的爭奪戰中,誰將終勝出呢?從國家監管角度出發,只要地溝油有合法的、可追溯的處置渠道,地溝油到底是去餐廚垃圾企業,還是生物柴油企業,或者先去餐廚企業,終去生物柴油企業,似乎沒有區別。
從以卓越新能為代表的生物柴油企業+油販子聯盟角度來看,其優勢如下:
3.1. 物料觀與利益格局奠定格局:廢物VS原料,付費VS收費
相比餐廚垃圾企業將餐廚垃圾以及廢油脂看做一類有機廢棄物而言,油販子及卓越這類生物柴油企業而言,廢油脂是一種有價值的原料,是需要向餐飲企業付費采購的。
但對于餐廚垃圾企業而言,按照我國垃圾處置產生者付費的政策目標,政府將逐步減少餐廚垃圾的處置費補貼,而取之以飯店等經營者繳納的費用來代替。事實上,目前已有部分地區開始向餐飲飯店收取處置費。
對比可見,這種底層的物料觀與利益格局,很大程度上將奠定未來廢油脂供應主體的根本格局。
此外,由于生物柴油企業將地溝油看做一種原料,且帶有大宗商品屬性,生物柴油企業更能針對性地制定采購策略,降低成本,乃至影響廢油脂收購的價格。
以卓越新能地溝油采購價價格走勢對比為例,可見我國地溝油價格與原油、豆油、棕櫚油等主要油脂價格緊密相關(我國以大豆油、菜籽油、棕櫚油等植物油為主)。

其中17年Q1季度廢油脂價格滯后于豆油及棕櫚油價格走勢變化,主要是由于16 年Q4季度國內地溝油部分流向飼料領域反彈,推動價格上漲。這在2017 年 4 月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地溝油”治理工作的意見》,其價格逐步回落至與豆油、棕櫚油價格同步區間。
未來伴隨生物柴油企業規模的擴大,的原材料收購價格甚至將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而這終又將直接影響餐廚垃圾的收運廢油脂難易程度上。
3.2. 身份:生物柴油合規發展給油販子帶上白手套,共同打造正規軍
我國目前對廢油脂收運的監管主要依據國務院出臺“國辦發[2010]36 號”、“國辦發[2017]30 號”兩項指導文件制定相應政策。總體上,對廢油脂收運主要實行許可或備案制度,對廢油脂處置主要實行許可制度。實際實施時,廢油脂收運單位在當地登記備案,并與餐廚垃圾產生單位、處置企業簽訂協議,并建立銷售臺賬。

一直以來,盡管油販子作為市場收油主體,除少部分經營者獲得了政府頒發經營許可證,絕大多數屬于無證經營,加之政府無法追蹤其收運廢油脂去向,油販子的江湖地位隨著政府加大打擊和監管力度而愈加不穩固。

然而近年來,伴隨生物柴油企業的正規化發展,生物柴油企業對廢油脂產生了大量需求。而鑒于短期內油販子市場主體地位難以改變,生物柴油企業的發展則必須依靠油販子為期提供大量廢油脂作為原料。為了保證原料的穩定供應,生物柴油企業也建立和執行了廢油脂采購臺賬、轉移聯單等制度,從而為廢油脂流向提供一個合法的、可追溯的處置渠道。某種程度上,這相當于為油販子戴上了白手套,油販子也得以成為了與餐廚垃圾處置企業一樣正規軍。由此油販子與生物柴油的聯盟形成了一個正反饋,從而鞏固了油販子的江湖地位。
3.3. 管理優勢:的數據庫+質量管理體系帶動油販進階升級
相比環保企業誕生之初即按照政府要求建立起的收運正規軍隊伍,油販子隊伍一直以來更像是一支游擊隊,但伴隨生物柴油產業的興起,這支游擊隊在生物柴油的供應商管理體系下,變得更像正規軍+游擊隊的組合,兼顧了紀律與靈活。
一方面,卓越等公司通過建立數據庫等方式實現油販子隊伍的優勝劣汰。憑借多年廢油脂采購經驗,卓越等建立了包括廢油脂供應商、資源分布、廢油脂品質、供應商信譽、能力和定價特點的數據庫。這既能利用油販子遍布全國的收集網絡,又能甄別不同地區、不同供應商的廢油脂特點,保障原料供應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而油販子要想成為穩定供應商,則需約束自己規范行為,從這個角度,一個挑剔的業主倒逼了上游產業的規范升級,雙方共同成就了穩定規范的采購體系和覆蓋全國的采購渠道。
以卓越為例,目前該公司廢油脂采購已遍布全國,其中福建和兩廣地區是主要來源地,占比達60%(換個角度而言,這兩個地區的餐廚垃圾項目則尤需考慮地溝油收納不足的風險)。
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質量評價管理體系,及時檢驗付款實現與油販子的深度綁定。由于國內廢油脂質量差異較大,難檢測,雖然買賣方會在對含水率、含雜率、酸值等指標進行約定,但由于缺乏標準化的檢測手段,原材料的采購易產生糾紛,風險較大。
而通過建立操作性強、雙方認同的廢油脂質量評價管理體系,把廢油脂采購、質量檢測、技術指導、服務管理、及時付款方式等納入公司內控管理體系,卓越的廢油脂采購基本做到了貨到公司、及時檢驗入庫+付款。這既確保了公司廢油脂的質量安全,又贏得了供應商的信賴。
而對于油販子而言,其資金周轉速度和效率決定了一年盈利水平,因此多傾向于與貨款支付及時且穩定的客戶保持長期合作。
由上可見,生物柴油企業+油販子的聯盟正在實操過程中得到不斷優化改善。這意味著不管餐廚垃圾企業身披多少黃馬褂(特許經營權),油販子都有足夠動力和“民間智慧”與餐廚垃圾處置企業的正規軍斗智斗勇,將地溝油或多或少的轉移走。
4)誰將勝出:餐廚垃圾處置企業的優勢
那這樣看來,餐廚垃圾企業就沒有一點勝算了么?餐廚垃圾處置企業的優勢又在哪里呢?
4.1. 預處理優勢:遲早要還的環境債
不夸張的講,目前國內任何個體從事的再生資源業務賺的除了辛苦錢,更多的還是環境債。從基本的玻金塑紙到升級版的電子垃圾、廢鉛酸電池等,個人經營者在將這類再生資源簡單預處理的過程中,通常采取的都是簡單粗暴的方式,而沒有考慮環境二次污染。近幾年來,從國家禁止洋垃圾到垃圾分類,再到規范廢鉛蓄電池等再生資源的回收體系,乃至生產者責任回收制等政策來看,再生資源的環境債正被日益重視。
對于地溝油而言,也是如此。由于賣出去的油需要保證一定品質,油販子從隔油池或下水道手工收集到廢油脂后,需運送至處理場所進行初步的過濾、加熱、沉淀、分離等預處理。但由于其整個收運+預處理的過程均是土法作業,秉承的原則就是成本低,因而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廢水、廢棄、廢渣的二次污染。
而對于正規的環保企業而言,餐廚垃圾先經預處理去除各類雜質,隨后制漿進入油水分離系統。餐廚垃圾中的油脂主要以可浮油、分散油、乳化油、固相內部油等形式存在,其中可浮油滴粒徑較大,利用靜置即能上浮分離開。固相內部油則一般直接通入蒸汽加熱,在高溫蒸煮罐中使固體垃圾內部包含的油脂大部分轉化成浮油,再利用三相分離機分離。整個過程可實現集中、規模化的預處理,避免二次污染。
從這個角度,由環保企業進行統一的地溝油預處理顯然更符合長遠綠色發展。
4.2. 收運及監管優勢:智慧環衛系統下的收運監管
盡管油販子隊伍在生物柴油企業的加持下,也逐漸做到了臺賬及轉聯單制度,但整體而言,相比環保企業建立的現代化智慧環衛系統及內部監管體系,包括特定的封閉式運輸車輛、安裝GPS、入場稱重及全流程監控等,油販子的整個收集過程仍然存在不少漏洞。
退一萬步講,對于政府監管而言,監管企業也比監管個人容易多了。從這個角度,監管者顯然更青睞環保企業的收運體系。
4.3. 效率優勢:收運同步化及預處理的規模優勢,邊際成本低
餐廚垃圾項目公司一般依據特許經營協議開展一個地區的餐廚垃圾收運,在這個過程中,增加一項地溝油的清運對于環保企業而言,無疑其收運的邊際成本很低。
同時,在進行餐廚垃圾及地溝油的預處理過程中,環保企業的規模化優勢使得其增加的預處理成本也很低。
因此,從效率上來講,如果采取由環保企業的統一收運+預處理,即可避免當前存在的兩撥人馬重復收運及分別預處理,從而極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提高地溝油收運率,改善項目盈利能力。

當然,這個很難!在餐廚垃圾特許經營收運體系中,無論項目公司是否拿到了額外廢油脂的收運權,油販子長期與餐飲店主基于利益關系達成的長期格局都不可能在短期內被的一紙詔書給輕易打破。
基于這種背景,未來環保企業要想實現收運的整合,則首先需正視廢油脂的資源價值,適當付出相應費用(例如美國廢油回收公司即需向餐飲企業支付回收費用,餐飲企業則定期將費用收據及相關資料交給政府監管,而日本政府也是高價回收地溝油),同時在建設收運隊伍的時候,可以考慮直接將油販子直接改編為公司正規收運體系,將競爭內部化,實現餐廚垃圾及廢油脂的一體化收運。
事實上,目前部分餐廚垃圾企業已經基于現實考慮,通過讓渡部分利益,與油販子隊伍達成某種程度的合作,至少確保餐廳不會將餐廚垃圾中的浮油給到油販子。
5)展望:短期得油販者得天下,長期競爭加劇,重新切割平衡
我國廢油脂行業具有產出數量大、種類多、來源分散、收集困難等特點,疊加利益因素,短期內以個人收集為主的現狀難以改變。從這個角度,得供應商者得天下。更重要的是,如果以油販子為主題的供應局面基本不變,則生物柴油+油販子的聯盟還會得到不斷強化,形成馬太效應。
而這也是為什么卓越新能在明知個人和中間商不能提供增值稅進項稅發票,寧愿將支付的采購款全額作為采購成本,也要從個人供應商高價格采購。

長遠來看,伴隨餐廚垃圾項目的大量投產及生物柴油企業的規模發展,未來競爭必將加劇。目前無論是餐廚垃圾項目投運規模還是生物柴油的投運規模都還較小,行業尚處于藍海,生物柴油與餐廚垃圾企業的競爭還遠未充分體現。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中國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2018 年我國食用植物油消費量為 3190 萬噸。以廢油脂產量約占食用油消費量的 30%估算,由食用油產生的廢油脂達到 900 萬噸/年。顯然,目前廢油脂合規回收利用率還很低(不足 100 萬噸用于生產生物柴油)。
而在未來競爭中,如果僅基于商業利益考慮,油販子+生物柴油企業很長時間都可能將占到上風。但如果考慮上述油販子在收運過程的監管問題及預處理二次污染和整體效率問題,同時考慮如果餐廚垃圾企業因為地溝油收運不足導致的虧損問題終需由政府買單(畢竟餐廚垃圾本身還得依靠環保企業處置),政府或許會進一步出臺相關法規進行約束。
當然,這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無論是油販子隊伍還是環保企業都在不斷進化(如油販子的管理及環保企業對廢油脂的態度變化),終,每個地方會依據當地環保企業、油販子隊伍及生物柴油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自身資源和能力,而進行多方談判和妥協,從而實現利益、效率及監管的三方平衡。
當然,在此過程中,可能還會涌現出新的參與者。甚至,在行業的終格局畫面里,如道蘭環能CEO劉疏桐所描述的,通過將食用油供應商、餐飲企業、生物柴油企業、集團物流等有機的、跨界的創新整合,真正實現一桌麻將四個人贏的結局也未嘗不可能:
餐飲業因為將地溝油納入合規處置體系而獲得原料油供應商的折扣及更多消費者青睞;
生物柴油廠得到足夠原料和銷售渠道;
大型集團物流使用生物柴油,獲得了可持續性發展,ESG及股價表現更優;
食用油供應商則因為干掉地溝油而多出幾百萬噸的市場。
我們且拭目以待。
原標題:富得(dei)流油:餐廚垃圾地溝油的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