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上半年經濟數據,二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且數據好于此前市場普遍預期的3%。

對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的看法是:
總的來看,上半年我國經濟逐步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運行呈恢復性增長和穩步復蘇態勢,發展韌性和活力進一步彰顯。
回到環境產業,7月份以來,也有不少企業陸續發布了上半年的業績預告,成績都還不錯。
第一個發布半年報的可能是高能環境。7月7日晚間,高能環境發布業績預告稱:
預計2020年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5億元~2.8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4487.44萬元~7487.44萬元,同比增加21.88%~36.5%。
至于原因,高能環境給出的解釋有三條:參與疫情應急、復產復工、參股收益。
首先,疫情期間,高能環境參與了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等多個應急項目的建設,以及火神山醫院醫廢、廢水的運營;
其次,疫情緩解后,公司積極迅速地復工復產,運營服務類項目運營情況良好,工程建設類項目按計劃推進,所以總體收入利潤均有增長;
第三,上半年來自參股公司的投資收益同比增長。
在多家已發布半年報的企業中,碧水源增長快,同比達到了285%-315%,數字驚人。
7月10日,碧水源發布業績預告顯示,預計上半年實現凈利潤9919.68萬元~1.07億元,同比增長285.00%-315.00%。
當然,碧水源反彈大。
至于業績變動的原因,核心的原因就是兩條:回歸核心、國資馳援。
一方面,通過對商業模式的調整,重點加強核心產品的銷售,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成果;
另一方面,與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及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協同效應進一步釋放。
碧水源之后,業績增幅第二多的是僑銀環保,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80%~210%。
7月13日,僑銀環保發布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20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71億元~1.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0%~210%。
僑銀環保增長的原因,則與碧水源不同,更多的是享受到了政策的紅利。
首先,環衛市場近兩年正處于爆發期,僑銀環保作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前兩年也拿了不少項目,今年陸續進入了運營期,項目運營數量的增加,帶來了營收的大幅增長;
其次,上半年的疫情,對于環衛行業其實是一個利好,國家給予的相關優惠政策也使得公司歸母凈利潤有所增加;
此外,僑銀環保還通過優化項目運營管理,加大了智慧環衛系統的建設和應用,從而有效提升了整體盈利水平。
同處環衛行業的盈峰中聯環境,雖然尚未發布半年報,但半年之內已經中標16個環衛服務項目,其中包括78億元的“環衛史上大體量項目”-深圳寶安環衛一體化PPP項目(二期),合同總額達到101.54億元。
其實不光是環衛市場,環境監測領域也同樣熱火朝天。上半年來,先河環保總計中標項目超30個,收獲頗豐。
這些項目既包括先河環保大本營河北石家莊、廊坊、秦皇島、唐山、張家口等地的,也包括江蘇、四川、安徽、山東、遼寧、貴州等其他省份的,不少項目規模達千萬元。除了監測設備和網絡的投建外,還不乏監測運營服務類項目。
除了以上提到的幾家公司,截止《環保圈》發稿時止,還有首創股份、中建環能、鵬鷂環保等也發布了上半年的業績預告,分別增長11.67%至35%不等。
總結一下吧,經歷了前兩年的融資難、混改潮,以及今年上半年的疫情之后,環境企業正在明顯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方面,據《環保圈》了解,很大一部分環境企業,尤其是民營環境企業,目前仍然未見好轉,甚至在疫情影響下雪上加霜,運營成本增加,資金壓力加劇;
另一方面,那些已經接受馳援的環境企業,在國資的助力下則已大多打破了融資困境,回血明顯,重新煥發出生機活力。
同時,結合省級環保集團的崛起,以及半數央企進軍環境產業,國資在環境產業的力量已日趨增強,“國資主導投資、民企專注技術與運營”的產業新格局正在形成。
疫情之后,環境產業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環境企業都過得怎么樣?8月13日-15日,2020中國環博會即將在上海新博覽中心舉行,歡迎在環保人聚會中,尋找答案。
原標題:每周一評 | 別人家的上半年!合同總額超100億,同比增長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