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曾經在網絡上紅遍一時,即使是現在也還有很多人高舉“詩和遠方”的旗幟。
現代生活節奏快,城市化留下的痕跡很多,伴隨工業化發展,“污染”這個現象牽引出了“環保”概念。而且不知不覺中,人們心中的凈土,故鄉,被堆積成山的垃圾困擾,被逐漸黑臭的河流困擾,被田間散亂破碎的地膜困擾。
是否只有成為下一個“都市”才能回歸初的美好?
鄉村振興,以山清水秀綠化高為底線要求,會比都市化更適合鄉村發展嗎?
對此,鄉村建設者中一個強有力的聲音作出了回答:鄉村提供給城市需要的產品,城市則通過消費(直接或間接的)推動村民增收。
這種雙向互補除了是在保護鄉村這塊天然的生態屏障,又何嘗不是保留下了珍貴的鄉情和鄉貌。世界總是同一種色彩未免顯得單調,村落這種原始群聚形態展現的不止是生態美,還有人文美,歷史情,而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正是為了在此基礎上探索一條不同于都市化的發展道路。
曾有人考察過日本成熟的鄉村發展體系,并且認為對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是這些日本農村地區共同的特點之一,環保理念出現在各個規劃細則中,也浸潤在貫徹執行的每個細節中。顯然,把握鄉村天然優勢所在,深度挖掘鄉村產業鏈延伸,與城市發展互補和并駕齊驅是能夠實現的。
就像我國湖南株洲炎陵縣,“一帶八基地”發展模式打造了“生態+農業”綠色秘鑰;江西靖安縣青山村,牛欄磨坊農家樂、生態小鎮捕魚節等吸引了一批游客前往;安徽宣城旌德縣,活用“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生態致富經......(詳情可回顧【
越吃越香的“生態飯”,看看他們怎么說】)
城市化不是致富路徑,美麗鄉村建設也有自己的致富經,尤其是不能小瞧“生態旅游”對現代人的吸引力。
2017年,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拉動產值超6000億元;2018年,鄉村旅游人數占國內游總人數比率近半;2019年上半年,我國鄉村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超10%——多元化、現代化、景區化、生活化、主體化的鄉村生態旅游體系正在成型。
縱觀2019年的旅游市場,業內機構已經可以擲地有聲地下定論:鄉村旅游成為了旅游市場的新貴。
天然氧吧、風情民宿、特色農家樂、古色古香建筑、大型主題活動、養生度假村、綠色果園、文體小鎮、野游踏青、采風攝影、美食美景......追求畫里的田園,體味生活之美。“鄉村美”和“都市興”,就是希望魚與熊掌可兼得。
而“鄉村振興”,串起了這兩者。
公開消息顯示,截至2019年底,預計全國95%左右的貧困人口(現行標準)將實現脫貧,緊接著就會是“鄉村振興”戰略大展拳腳的舞臺。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